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2-10-30 09:54:58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

【摘 要】分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展望高职院校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转型发展的趋势,提出实现转型发展的路径:以内涵建设为生命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任务,深化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立校、服务兴校、科研强校。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 转型发展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91-03

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等纲领性文件,描绘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蓝图,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高职院校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目标任务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三个要素:一是社会需求性、政策导向性要素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适应经济发展;二是职教层次性、发展规律性要素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三是个性需求性、体系开放性要素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独立性、协调性、开放性、发展性的基本特征。

(一)独立性。现代职业教育是独立于普通教育之外、自成体系的一种重要教育类型。它由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和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五个层次组成,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体系。

(二)协调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协调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沟通衔接,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新格局”。

(三)开放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开放,如实行内部各层次学校之间的贯通培养,中职学校毕业生可报读高职院校、职业院校毕业生可报读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等;二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开放,可以通过开展课程和学分互认进行转学升学,建立双向沟通的桥梁;三是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市场之间的开放,实现了优秀人才在职业领域与教育领域的顺畅转换。

(四)发展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明确了职业教育首先应该建立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与产业建设同步实施,与技术进步同步升级。同时,职业教育还应该顺应国际社会终身学习的潮流,围绕四大支柱――学着认知、学着做事、学着做人和学着共处,“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以利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趋势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只有顺势而为,实现转型发展才能顺利迎接新的挑战与机遇。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趋势是:

(一)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我国在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过程中,职业教育的改革也必须随之深化,由原来注重规模、数量等外在要素的外延式发展阶段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要素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通过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管理机制、校园文化的隐性变化与提升,实现质量提高、实力增强、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目标达成度和工作满意度提高的目标。

(二)准入式发展转向劣汰式发展。2000年,国务院把设立高职的审批权限下放到省级人民政府以后,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办学的积极性,政策的准入为高职教育的准入式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机遇。但近年来,随着生源竞争的日趋激烈,特别是即将到来的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高职院校必将面临一次重新“洗牌”,部分院校会因特色不鲜明、不能适应形势发展而淘汰出局。

(三)封闭式办学转向开放式办学。高职院校办学初期大多因袭专科、克隆本科,教学活动基本局限在校内,是以自我为主的封闭式办学模式。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高职院校应由原来的封闭式办学向开放式办学转型,一是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实现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二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各层次之间,各职业院校之间必须携手共进、合作共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人力资源市场之间也必须开放沟通、协调发展。三是职业院校需与国外职业院校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探索职业院校走出去办学,提高国际影响力。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

在现代职业教育系下,高职院校的转型发展应该以内涵建设为生命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立校、服务兴校、科研强校。

(一)立足根本、夯实基础,教学立校。具体如下:

1.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高职院校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通过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两方面共同育人。既要通过教学改革推进专业教育,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又要探索素质教育的新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增强学生的信心、信任和诚信。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狠抓教学基本环节,夯实教学基本建设。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必须重视专业、课程、教材和师资等基本环节的建设。

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同时也是职业教育与产业连接的纽带。能否合理设置专业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一方面要根据国家修订的专业目录所提供的政策引导进行调整,另一方面需要学校建立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同时还需注重专业群的建设,通过专业群建设进行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活动,积极促进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凝练办学特色、打造学院品牌。

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核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质内容和真正难点是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课程衔接体系。课程衔接体系包括横向和纵向衔接,横向衔接要求职业院校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紧密结合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发展,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的机制,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的机制,实现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的融通,实现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衔接。纵向衔接要求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衔接。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教材建设服务于课程教学,课程教学服务于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服务于职业人才需求。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教材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仍存在教材编写主体单一(多为高职院校独立编写),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质量参差不齐,低水平同质化现象严重,教材形式单一、立体化程度不高的现象。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教材建设应该在编写主体上,实行多元主体编写,由教师、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参与。在编写内容上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同时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提高立体化水平,不断提升教材编写质量,为教学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从制度建设、培养培训、专业发展等方面对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进行了全面部署。“双师型”教师是指能够满足现代职业教育所需要的,能够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的复合型教师。其职业能力应包括教学能力、专业实践和技术服务能力以及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机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

3.突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本特征,实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区别在于具有产业和教育双重属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高职院校唯有与行业深度合作、与企业无缝对接才能顺利完成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实行校企合作,可以通过吸纳行业企业的专家进入理(董)事会,参与学校重大事件的议事、决策,完善学校的治理体系,有效提高高职院校的治理能力。同时,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可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行业的“组织人才需求、推动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和开展质量评价”职能能够有力地推动人才培养工作,企业作为重要办学主体通过举办或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与学校共同开展人才需求的研究与预测、制定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共建产品开发中心、实习实训基地,帮助学校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促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的开展,真正建立校企双方“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

4.以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为基本机制,持续改进人才培养工作。职业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有三个层面:一是促进区域、行业或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宏观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二是促进职业院校发展的院校质量保障体系;三是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内部质量评价制度的建设,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充分发挥体系对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师资队伍和教学设施等方面的自我修正、持续改进功能。在运行机制中,既要重视体系前台的目标、标准、计划、组织、实施等要素的建设,又要注重后台的评估、激励、学习、创新、新目标等要素的同步建设,二者相互促进,协同推进人才培养工作。

(二)依托特色、搭建平台,服务兴校。社会服务作为高校基本职能之一,已经成为展现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师资质量、教研水平及社会知名度的重要窗口。教育部、财政部于2006 年的启动实施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就明确将“社会服务领先”作为入选院校的基本条件,社会服务能力已成为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社会服务与社会经济的结合程度日趋紧密,其表现形式亦呈现多样化,主要包括服务产业和服务社区两类。高职院校应该立足本校特色,依托学院资源,逐步建设成为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培养培训中心、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中心、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中心,为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发挥积极作用:通过人力资源培养培训中心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为企业在岗职工提供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通过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中心,成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创新(下转第129页)(上接第92页)的重要载体,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推广技术成果,加快推进先进技术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尤其是为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提供人才、科技服务;通过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中心为社区服务,充分发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教育中心的作用,举办各种形式的短期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文化生活类课程,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设施和数字化教育资源。

(三)合理定位、科学管理,科研强校。由于高职院校大多由中职升格,目前,很多院校科研基础较薄弱,存在着对科研工作认识不足、定位不准、制度不全、管理不力的状况。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创新科研机制、提高研发能力是高职院校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在2014年7月召开的高等职业院校科研能力建设研讨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特别提出高职院校要重视应用科研能力建设,重点服务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服务企业人才发展战略。高职院校应通过体制创新、政策激励、资金扶持,以科研促教、科研促管、科研促社会服务,对内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对外促进产学研深度结合。

在科研管理中,首先要完善机制,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通过科研经费的配套、数字图书馆等科研平台的搭建,改善科研工作条件。同时,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将科研工作纳入学校正常工作绩效评价与考核,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工作。

同时,要加强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注重团队建设,提高队伍素质,提升研究质量。在前期加强立项指导,力求在科研内容上找准定位,以服务教学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服务行业企业的应用技术研究、服务区域经济的宏观政策研究为研究重点;在中期加强跟踪管理,充分发挥课题负责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作用,注重科研团队建设。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以合作项目为纽带推动科研进度;在后期加强成果推广,通过成果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等形式促进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与国家资格框架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2]练玉春.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专访职成司司长葛道凯[N].光明日报,2014-07-01

[3]杨进.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4]葛道凯.认清形势 把握方向 突出重点 以改革的思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3)

[5]徐国庆.课程衔接: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6]柳艳君.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8)

[7]赵志群.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JXJG-14-79-1)

【作者简介】高 澜(1973- ),江西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新闻出版学。

(责编 卢 雯)

上一篇:机电一体化专业“理论+模拟+实战”教学模式探... 下一篇:试论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