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色评价走进习作教学

时间:2022-10-30 07:57:29

让绿色评价走进习作教学

绿色,是充满希望的颜色,意味着气息的清新,机体的舒展和灵性的生发。绿色评价,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用赏识的方法激励学生,用期待的方式鼓励学生。对学生的写作热情要小心呵护,切实为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习作评价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习作指导的继续和深化,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习作教学的效率。

一、绿色评价观念――由传统走向开放

(一)淡化作文,关注学生,在批改作文时以学生为主体。

而传统的作文批改是教师不知疲倦地“精批精改”,却收效甚微,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对作文背后的人――学生关注不够。我们习惯用成人的目光、成人的思维、成人的情感来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教师是“主审官”,不合自己心意则大笔一挥“差”!教师只有深刻体会儿童的心理,亲自走进儿童的世界,尝试用儿童的心态来对待生活,才能创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增强学生的作文兴趣。教师在作文批改时,应把批改作文当作一次与学生的亲切交流,要尽量尊重学生的表达意愿,体会学生作文时的思路,通过与学生探讨商量,给学生的作文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在讨论中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去修改。

(二)改变用统一的标准评价作文的形式。

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对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实施不同的评价标准,提出个性化的要求,从而为每个学生的进步提供机会,使学生在成功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个性化评价要正视学生的差异,采取观察、调查、收集资料等方法捕捉学生个性化的习作行为,为实现评价个性化提供依据。在个性评价理念指导下,教师决不吝啬赞许与鼓励,同时努力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让学生与自己的过去比,学会较为客观地评价自己习作能力的进步和提高。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尺度要求也应该不一样,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哪怕是修改了一个标点,增加了一个好的词语,一句具体生动的话,教师也应该为其加分,绝不能吝啬;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该在结构、修辞、文采上去作更高的要求。不管是哪个层次,对达到目标的学生,都应该及时给予激励,这种个性化评价会更加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

二、绿色评价过程――由结果走向过程

(一)关注习作的准备过程。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是一单元以后才进行,教师往往是今天指导明天就要求学生完成上交,学生很少有时间去认真准备,完成作文的质量可想而知。为了让学生重视材料的准备过程,我每学期初就早早让学生知道本学期的作文内容与要求,让学生有意识地观察生活中的人和物,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作文材料,并让他们逐渐学会选材。生活中动人的人、事、物、景,学生的所听、所见、所思、所感,逐渐在学生的作文中表达出来,在这个准备过程中,学生通过细心的观察,在实践中体验真情实感,从中获得了乐趣也提高了写作水平。

一次写作练习,要求学生写一种自己喜爱的动物。韩宇同学的《爱干净的猫》一文把我吸引住了。文章抓住猫的外形、生活习性写得生动细致、活灵活现。他在习作自我评价中写道:“姥姥家有一只猫,样子十分讨人喜爱。可时间长了,记得不太清楚了,为了写好这篇作文,星期天,我骑着自行车赶了十几里的路程到了姥姥家,认真观察了那只猫,并向姥姥询问了它的生活习性,后来我又从书上查了些有关资料,虽然这一天我很累,但我很开心很充实,我觉得这篇作文写得不错!”《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如果不看他的自评,我怎么知道他这篇作文的背后,还有这么一个丰富的故事呢?

(二)关注习作的修改过程。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都会发现这样的问题:有许多学生拿到作文本,仅仅是看一眼分数便弃之一旁,至于教师埋头写的评语则视而不见,很少有人问津。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看重的是分数,一位学生曾对我说,知道作文存在的问题又有何用呢?分数又不能变动了!习作也不再评了!这种终结性的评价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评价建议曾这样写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看来,很有必要在计分上动一番脑筋。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采用多次计分法,并使用形成性评价,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可先根据本次作文的要求,对照学生作文的实际,打一个基本分,然后在评语中在尊重学生习作的基础上,具体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如什么地方写得不清楚,什么地方缺少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等,让学生根据评语来修改自己的作文。这就要求教师的评语不能假大空,要具体、实在,要让学生一目了然,看后知道自己的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还要跟踪学生的修改,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情感,在学生修改的过程中给予指点和帮助。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多次修改,要让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把修改后有明显进步的习作作为修改的范例和学生的原作进行比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修改兴趣和自改作文的能力。还应常常归纳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作文习作的训练重点,选取较典型的文章作“镜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找准修改点,再以学生的佳作为“向导”,指导学生找到治病的良方。

三、绿色评价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

传统的作文评价是封闭的评价,是教师单方面对学生做出的单一评价,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应该由单一走向多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在课堂上提供学生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来互相批改作文。其流程一般为:教师先讲清本次作文的要求,教给学生批改的方法,接着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对照作文要求写出评语,打出分数。有时,教师可能还不太放心学生的批改,还作抽样检查,对发现批改有问题的作文,教师则亲自过目,最后做出“钦定”,表面看起来,教师提供了学生交流的机会,但实际还是教师说了算。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学生互相批改完成之后,让学生分组面对面讨论批改结果。通过陈述评价的理由,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意见,让写作者和评改者各抒己见,让评改者说出所给评语和分数的理由,让写作者也说出自己写作的动机和过程。这样,各种不同的意见、思想得以交流,在相互的讨论交流中,文章的好坏得失,会越辩越清晰,这样,不但被改者受益多多,而且批改者也受益匪浅。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发挥学生个性互补的优势,引导学生彼此启发,相互倾听,在思考中评价,在评价中思考。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探索,积极体验,相互交流,相互评价,相互影响,相互赏识,从而启迪学生思维的灵感,激活学生积累的语言和积淀的语感,实现共识共享共进。这种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放大了学生写作热情。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当然,习作评价主题不仅仅限于教师,学生和学生自己,还可扩展到学生家长或人。这样一来,评价环节得到了开放,评价的主题呈现多样性,作文评价就有了一个全新的面貌。

尊重学生天性,激发创作的灵性,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是倡导“绿色评价”的最终目的。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让他们享受作文的乐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评价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泵;评价不是老师沉重的负担,而是分享学生快乐的蜜…… 吹几缕“多元评价”的南风,让“学生习作” 春暖上身。

上一篇:寻找高中学生作文素材之“活水源” 下一篇:浅谈小学生作文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