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与中国:从历史看未来

时间:2022-10-30 07:09:55

移民与中国:从历史看未来

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可能会在很多不同的地方度过一生,这一点在我们广阔的祖国大地上尤为明显。在我国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地方,几乎都可以发现从古到今大量的移民和他们的后代。中国历史上的移民是相当多的,对中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移民的特点

不是所有的外来人口都可以称为移民。现在,从报纸上或者在各种统计材料里面可以看到另外一个较为相似的词:流动人口。离开了原来居住的地方,不管是处在什么情况之下,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流动人口。但是,流动人口中间只有一部分人可以称为移民。比如上大学的学生,家如果在外地,到其他城市念书,不一定把他们称作移民,因为他们毕业以后又要流动到别的地方去。所以,一般地讲,移民是指已经定居的人口或者有定居愿望、并且在迁入地居住了比较长时间的那一部分人。当然,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移民标准有所不同。现在讲移民大致有四种标准:一是改变了国籍;二是取得了合法的居留权,比如在美国拿了绿卡;三是居留满了一定年限;四是改变了户籍,例如在中国。今天我要讲另一种标准,作为研究移民的学者,我判断移民的唯一依据就是实际居留或者定居。

之所以强调这个特点,是因为移民与一般的流动人口是不同的,它的特点是定居或者以定居为目的的。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对定居的地方会产生一种归属感。这一点对文化的传播、接受很重要。

流动的人与定居的人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定居的人,他对本地的文化无论是自觉地还是不自觉地,都会产生影响。首先,他不得不适应本土的文化,否则,他就很难在本土生活。另外一种情况,如果你有能力并且认为某种文化对居住地某方面有好处,你也可以传播甚至推行你认为先进的好的文化。而一般的流动人口,他们往往没有这样的愿望,也没有这样做的能力。我们强调移民,就是这个道理。移民对本土文化有一种归属感,他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播文化。正因为这样,我们研究一个地方的文化,就一定要考察这个地方历史上的移民以及现在的移民,看他们带来了什么影响。

另一个特点,移民是文化最活跃的载体。在文化的传播中,最有效的、最活跃的载体是人。哪怕今天科技如此发达,音频、视频、互联网等各种手段可以使你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可再先进的技术,再发达的媒体也无法取代人的作用,因为人的接受和传播是主动的,而其他传播方式总是被动的。像去年的奥运会开幕式,有些表演,如皮影戏,在现场还不如电视屏幕上看得清楚,但绝大多数人还是喜欢在现场观看。古代没有这些技术手段,文化传播就完全靠人。

移民的类型很多,但如果从性质上分,只能分为两类:一类是生存型移民,从古到今绝大多数移民都属于生存型移民,以生存为目标,往往没有明确目的地,随遇而安,这类移民往往呈波浪形推进,从出发地开始人多,逐步推的越远越减少。这类移民尽管人数多,但在传播文化、改变当地情况方面所起的作用比较有限。

另一类移民称为发展型移民,有比较明确的目标,为追求物质精神发展,比如求学、做官、经商,或者追求真理或个人幸福。这些人在移民中是少数甚至是极少数,但是起的作用比较大。这两类移民之间往往没有绝对区别,生存型移民出去以后也可能成为发展型移民,而发展型移民也不是人人都能成功,有的目标不切实际,或者现实没有机遇,本来是为了要发展,最后也不得不成为生存型移民。相对来说,发展型移民对社会发展作用更大,中国历史上就有这样一批杰出的发展型移民,不仅自己移民成功,而且在中国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两种移民可以互相转换,今天或者未来我们比较多的希望有发展型移民,希望移民在出发的时候有比较明确的目标,有一个奋斗方向,而且比较理性选择迁移的目的地和迁移途径。

看历史:疆域巩固和民族融合

没有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就没有今天的中国,移民对中国疆域的形成和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

先看看秦朝的地图。以前讲秦始皇统一中国,其实他只统一了其他六国,秦始皇的领土大概是今天中国疆域的1/3。一下子统治那么大地方,要巩固就碰到问题了,所以秦始皇那时就开始大规模移民,比如将其他六国的贵族、富人都集中到咸阳,免得他们造反;征发数十万人修长城,建成后留在那里守卫开发;岭南是越人的聚居区,秦始皇派兵征服后,将军队留在今天的广东、广西地方,与当地越人杂居,还迁去数万妇女,以便将士们定居,繁衍后代。

鸦片战争前的清朝包括今天的外蒙古、黑龙江以北至外兴安岭、西北境外等地。从秦朝的疆域发展到那么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口不断从中原迁往边疆和新开发的地区。

现在江南被称为鱼米之乡、人间天堂,但是两千多年前,这一带人是被中原人看不起的,因为当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很多地方还是无人区。秦始皇时已开始将中原移民南迁,但规模不大。以后到了东汉末年、西晋末年、唐朝安史之乱、宋朝靖康之乱以后,人口一次一次大量的南迁,南方才逐渐开发,成为经济和文化的发达地区。

现在中国的地图像一只雄鸡,相比清朝的版图缩小了一圈,这些地方往往是移民来不及到达的地方。我们先看东北,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当时明朝的人口有1亿多,满族不到100万,为了占领和统治,满族人统统内迁了,东北几乎空白。后来俄国人入侵,占了雅克萨,为此两国在雅克萨打了一仗,清朝获胜,双方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以外兴安岭为界。清朝以为万事大吉,继续对东北实行封禁,不许汉人迁入。等到1860年,俄国迫使清朝签订《瑷珲签约》,将黑龙江以北划给俄国,乌苏里江以东列为中俄共管。但俄国人迁入这些地方已是既成事实,相比之下,中国人却少得可怜。所以到现在,俄罗斯的历史学家跟我们意见不同,说俄国人不是侵略,是新土地的开发者,因为那里“本来就没有人”。

等到清朝清醒过来,开始鼓励百姓迁往东北,山东、河北等地人口从海陆两路外迁,当时出山海关的移民昼夜不绝。由于人口增加,光绪末年建省,就是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1931年日本发动9・18事变想占领东北时,东北已经有3000万居民,有了这3000万中国人口,日本就没有那么好占了。日本占领了东北以后,无法直接将其变为殖民地,只能扶植傀儡建立洲国。尽管这样,日本人还是制定了一个“移民计划”――10年后,洲国要达到5000万人,其中要有500万日本人。日本成立了开拓团,从北海道等地组织日本人迁到东北去,日本还来不及完成这个所谓计划就战败了。中国能够保全东三省,原因之一是当年那些艰苦卓绝的移民的坚持,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东北。

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共同体的概念,泛指国内的56个民族。而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形成发展都得益于移民。

历史上,中原的汉人分布到全国各地,首先是通过几次大规模南迁,使汉人的居住区、生存空间不断扩展,资源不断增加,人口也不断增加,最后形成一个主体。如秦朝南迁、东汉末南迁,以及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后的南迁。从秦朝时开始,南迁的趋势基本上一直持续到南宋。所以现在南方的很多人,要追溯自己家的来源,几乎都可以追溯到北方,就是通过一次次的移民。另一方面,北方有很多非汉族迁进来,他们人口数量少,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一旦分散到汉族的大海,很快就相互融合、提高。

比如中亚有“昭武九姓”,即九个小国,如白国、史国、何国、安国等,当地人迁入中原后,就以国名为姓,如来自白国的姓白,史国的姓史。唐朝著名的诗人白居易家族就来自白国。另一方面,从北方迁入了很多外族、外国人,当地的语言吸收不少外来成分。如一首唐诗用普通话念可能不押韵,但用吴语念往往能押韵。

少数民族的发展和变化有三种情况:一是完全通过移民。要不移民,他们就不是中华民族中的一员。比如现在中国境内的朝鲜族人、塔塔尔族人、京族人,都是这样。第二类人基本上是在当地发展,没有什么迁移,或者说基本的地方没什么改变,但这一批人跟移民也有关。如藏族、黎族、壮族、布依族、侗族、高山族。第三类少数民族是以移民为基础形成,或者在形成过程中有过重大迁移,或者可以说兼而有之。譬如维吾尔族、裕固族、东乡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回族,这些民族情况比较复杂。

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能够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移民的结果。正是民族间的团结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格局。从历史上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得益于移民。

看未来:城市化与现代化

移民对于地区开发的意义,用不着多讲大家都可以理解。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主要就靠人力,人多就开发好了,很多地方的开发和恢复都是靠移民。到了现代,现代化的过程离不开城市化,今后也是如此。城市化靠什么?第一是人口的数量和密集度,第二是资金,第三是人才。在中国大多数地方,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城市化过程中,资金也好,人才也好,都与移民的数量和素质分不开。仅仅依靠本地人口就地城市化,是不可能达到现代化目的的。

移民对今天的中国,对未来的中国有什么好处?中国今天还是离不开移民,我们要实现现代化,某种程度上就是人口的重新分布。今天中国城市化的程度很低,而全世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已经占到80%,甚至90%。全世界的经验几乎都证明,现代化不能在农村建成,一定要先发展城市,等非常发达以后,人口再从城市中分散出去。费孝通先生以前提出过发展小城镇、农民离土不离乡的模式。离土不离乡,就是发展乡镇企业,让农民就近到工厂干活,或者农忙务农,农闲做工,不要离开农村。这个模式在当时起过积极作用,但有局限性,也不是普遍适用的。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大批农民向城市转移,这是一个使我们的人口分布与国土、资源、经济、文化的分布相适应而重新配置的过程。

这几年每年大量的人口都在流动,只是因为受到制度和法律因素影响的缘故,在统计数字里面还很难反映出来。比如农民工,其实每年都在外面,但是因为现在没有一个使他合法合理的居留途径。现在,很多行业技术含量高了以后,也需要固定的移民,当然人是流动的,但相对需要稳定的。这是中国未来一个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

人口素质的提高也离不开移民。移民本身是文化最活跃载体以外,一个地方风气的改变,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其实都与移民的数量质量成正比。因为本地的发展如果没有一个身边比它目标更高的,就会缺少一种动力。如果没有移民,这个地方人口素质当然也能慢慢提高,但是不会出现飞跃。

移民还有利于人口的合理分布。因为全世界人口分布不可能均衡,现在,全世界出现的情况不是人口更加的分散,而是高度地密集。但是集中还是要合理,怎样合理?合理的分布过程就是一个移民过程。以前片面强调人要分散,这不对,人口可能更多的还是要往东迁,但是西部也需要人口,不在于数量,而是需要质量。所以人口要合理地分布而不是均衡地分布,人口是不可能均衡分布的。同时,这种合理性是不断变化的,尤其是经济的梯度开发要求人口不断地合理地流动。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人口充分发挥作用,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也离不开移民。

总结历史经验,着眼未来,应该意识到移民是中国未来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如果能够把移民问题解决好,就能够促进中国现代化,否则,大量流动人口就会成为社会一个消极因素,甚至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根源之一。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这个过程中还是离不开移民。移民当然也会产生弊病,但是可以防范和克服,利大于弊。所以要坚持,要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8月31日《人民政协报》)

上一篇:巨奖背后呼吁监管 下一篇: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七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