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为导向的高校开放实验室建设探索

时间:2022-10-30 06:01:40

以创新为导向的高校开放实验室建设探索

[摘要]分析当下高校开放实验室存在共性问题,以创新为导向构建高校开放实验室。在建立模式采取学校集中、以各个学院实验室为服务单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创新意识,自由组合打破学科学院壁垒,以项目投资为经费投入的主体,同时引入风险投资理念,使学生能持续保持创新热情,使经费投入利用率最大化。强化各学院实验室开放力度,制定督促和奖励机制,应用奖惩手段,引导教师积极指导学生的创新活动。

[关键词]开放实验室 自主创新 奖惩制度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192-02

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创新体系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创新是以新思维、新视角为特征的概念化过程。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开放的环境,能够让学生大胆尝试。实验室是当前大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场所,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战场。开放实验室是培养创新的基础和起点,开放实验室是一项复杂工程,涉及到时间、内容、学生、教师等因素。当前,高校开放实验室多是以学院或专业为单位,以实验课程和各类竞赛活动为主体,本学科或本学院内的自我开放,这和所要培养的“创新”是相去甚远的。本文以创新为导向,构建一个学校集中管理的开放实验室体系。

一、当前高校开放实验室存在的缺陷

当前,高校开放实验室多是在各学院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将本实验室所上的实验课程对学生开放,或为一些大学生竞赛和课外活动提供场地和相应的仪器设备,并算不上是开放实验室,最多是实验室开放,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缺陷,现提出一些比较共性的问题。[1-2]

第一,开放实验室开放内容单一,缺乏整体谐调性,不具跨学科、跨学院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当前的开放实验室都是在原有实验室的基础上进行时间和仪器的开放,开放的内容也是以课程实验为主,也就是当学生当堂实验没做好后有个自我弥补的机会,当学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并打算实施的时候,发现找不到一个实验场所的,尤其涉及到跨专业、跨学科的时候,都不知道该到哪里能实现自己的想法,大大限制了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行程发展。[3-4]

第二,开放实验室缺乏专项资金的支持,因为开放实验室由各学院自行管理,往往是把实验经费的一部分作为开放所用,划分不明确,当开放需要一定资金支持的时候,经常因为找不到经费支持而废止。

第三,开放实验室技术指导人员不足,大多数老师觉得创新的培养和自己没什么关系或关系不大,创新作为大学生以后必备的一种能力,它的养成该是所有老师共同努力的结果,好多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但自身并不具备将其实现的能力,这就需要老师们指导,尤其是在一些跨学科的研究实现上,尤为需要不同专业老师的指导和技术支持。[5]

二、集权模式开放实验室

开放实验室管理重心在于实验室资源优化互联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潜能,推动跨学科研究团队的建立,促进产学研的相互渗透,已达到创新型人才不断涌现良性循环。而做到这些,光是站在一个学科或一个学院的角度上是无法达到的,这样就需要有更高的点来支撑。以学校集权的模式建立开放实验室,统一整合各学院实验资源,制定开放制度,管理经费投入。

(一)整合实验室资源

各学院实验室设置多是以课程实验模式进行的,而各学院间存在大量的交叉课程,也就衍生出为数不少的重复实验室,同时也就造成好多实验室利用率不高,可能一个个实验室一年只能三周、四周,造成资源浪费。首先,合并实验室,在全校对各个实验室能完成的功能进行逐个定义,精确到可完成的单个实验项目,对所完成重复率高的实验室进行合并。对利用率较低的实验室,要在本学院进行合并,即几个利用率低的实验室合并。因为仪器体型较大或要求特殊环境而不能合并的低利用率实验室上报学校,学校将组成专家组对其进行评估,评估通过的予以保留,评估不能通过的,将追究其督办学院责任。其次,各学院整合自身资源,同时综合现有的技术能力,提出本学院现有能完成的任务,以供开放之用。

(二)完善开放机制,创建良好软环境

当下的开放都是学科或院内的开放,虽说都是面向全校乃至全社会,但因为没有适当申请流程,也没有专门负责此事的机构。往往开放还仅仅是针对内部的开放,是不完整的开放,大大限制了跨学科合作,也就限制了很多好的创新想法,对培养创新是不利的。

新型的开放实验室,将制作一个申请开放的软件平台,把整合后的全校实验资源,各个实验室可完成任务挂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新想法选择一个或多个实验室进行创新活动,系统将安排时间,让学生进入相应的实验室,并通知相关实验室所在学院,要求其进行配合和指导学生。

三、开放经费管理

当下开放实验室经费多和学院的实验经费混在一起,划分不清,或有的根本没有,没钱或钱少制约了实验室的开放,也就制约了创新活动。新的开放实验的经费由学校直接拨发到实验室,以项目资助为发放的主体方式,同时引入风险投资机制进行管理。

开放经费主要是投放给以形成创新团队,并以项目投资的形式进行投入,学生想取得经费,首先要组建自己的创新团队,团队为组长负责制,团队内的一切事务统筹都由组长负责。然后,提出自己的创新项目,并写成计划书的形式,要求计划书要有前期调研、可行性论证,以及分析现有团队自我组成,是否有能力完成该项目,项目预计进展时间表,各阶段的经费预算,并取得和该项目相关三位老师的推荐。设计书通过开放申请软件平台提交到开放实验室,由实验室下发给相关专家进行评审,评审通过,按计划书中各阶段预算进行经费发放。组长负责经费的使用,并按时提交各阶段完成成果。如完成成果不符该阶段目标,或经费剩余超过30%,停发下一阶段经费。超过三个月不能完成预期目标的,取缔该项目,该组长进入开放申请系统不信任者名单,以后立项不予支持,同时视情节扣除一定学分。

引入风险投资机制,创新团队创新申请没有通过的,但自身认为方案可行,可自行筹措资金,前期进行投入,按计划完成超过50%预期目标后,可再次向开放实验室申请,免评审,立即注入经费,前期资金投入实报实销。

四、建立奖惩制度,促进师生参加创新活动

学生和老师是开放实验室人的因素的主体,也是创新的灵魂所在,只有他们有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创新的活动中去,才能使开放实验室拥有勃勃生机,才能培养出更好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但当下学生老师对创新的热情普遍不高,这一方面是创新的氛围不浓,还有就是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没有把创新真正作为一个大学生应有的能力来进行培养。所以,应该建立一整套针对学生和老师参与创新活动的奖惩制度。

奖惩制度分为学生和老师两个针对方面。学生方面:把创新学分写入各专业培养方案之中,根据学科不同设定相当比例的创新学分。参与完成创新项目的学生根据其在各自团队中所起的作用大小,获得相应的学分,该学分除了可以作为创新学分外,也可折算成普通学分来使用,计入该学生的总学分之中。设立创新奖学金,用以奖励在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在创新活动中有突出表现的学生还可以获得报送研究生或博士生的资格。老师方面:制订创新课时标准,每个老师根据职称学历不同完成一定量的创新课时,创新课时量的核定以指导学生完成创新活动完成的任务量为准。超额完成创新课时的老师,可折合成普通课时,予以发放讲课费,没有完成标准任务量的老师,减发下一学期津贴。同时,参与创新活动,纳入评职晋级衡量标准,予以政策上的倾斜。在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给予破格提拔任用。

五、结束语

以创新为导向建立开放实验室,是现代高校培育新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是一种新型开放实验室模式的一种探索和实践。它是一个复杂和艰巨的工程,是对当下普遍高校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和运行体质的改革。它使实验室资源得以更好地统筹优化,进一步打破学科学院间壁垒,使经费利用最大化,激发鼓励师生的创新热情,促进跨学科创新团队的成立,进而培养卓越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强.基于开放导向的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7):228-231.

[2]李铁,李明等.创新实验室开放教学体系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9):142-143.

[3]彭儒武,徐海花.高校实验室开放与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3(2):129-132.

[4]李妹璇.实验室开放在理工科大学的应用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196-197.

[5]吴世代.实验技术人员在中医院校生化学实验室开放中的作用[J].中外医疗,2013(2):140-141.

上一篇:浅谈高职教育的发展前景 下一篇:新时期二级学院科研秘书工作的实践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