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吉觉”仪式过程中看彝族人的信仰

时间:2022-10-30 05:28:57

从“吉觉”仪式过程中看彝族人的信仰

【摘 要】“吉觉”仪式是义诺彝族特有的一种季节性仪式,在每年的七八月份举行,目的是遣返祸害,扭转劣势和防止他人咒术攻击。通过对仪式调查,深入分析了彝族宗教的信仰基础并对毕摩文化的现状提出几点反思。

【关键词】彝族;“吉觉”仪式;信仰

一、“吉觉”仪式过程

按照彝族传统的仪式分类,可将仪式分为“路上方”和“路下方”两大类。“路上方”彝语称“嘎哈”,主要是指大型的“尼姆措毕”仪式,其过程极为复杂,也最为隆重;“路下方”彝语称“止”,主要是指除“尼姆措毕”以外所有的仪式,类别很多,主要包括占算类、诅咒类、驱遣类、禳解类、治病除秽类、赔偿类等,每一类又可分大大小小各有特殊意义的几类到几十类不等。i “吉觉”是彝语的音译,“吉”意为敌人或敌咒,“觉”有转,返之意,“吉觉”意为“转回敌咒”。彝族谚语称:“春季要还债,夏季要吉觉,冬季要赎魂”。因此,“吉觉”仪式一般要在夏末秋初举行。彝族认为在这个时节一年都过了一大半,万事万物都开始回落或走下坡,各种不好的或反面的东西开始降临,“吉觉”就是为了扭转这个趋势,使万事万物都朝自己有利的方向走。另一方面,彝族认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总会犯下大大小小的口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又在不停地索取自然,这些都是债,需要偿还,如果不偿还,就会有鬼怪作崇,使全家不得安宁。“吉觉”仪式就是在这种意识下以遣返、还债并扭转局势为目的应运而生的。

(一)仪式的准备

毕摩“做毕”(做仪式)前,主人家需准备几个大树枝,割一小捆草(一部分用来做草鬼),烟、酒和需要的牺牲(此次准备的是一只黑山羊、一头小母猪、一只公鸡)。主人将毕摩请至火塘上方就座,主人坐于火塘左侧。然后有助手帮忙,毕摩开始削神枝、制神座、扎草鬼等。

神座称为“鹫毕十二子”,代表毕摩做法的十二个护法神,用六根树丫和六根树枝代表,此神座也象征着众神的神位。开始做毕时,众神将附于此帮助毕摩做法。草偶,是用草在仪式当事人头上围绕后扎成的神鬼之形象,代表各种鬼怪。毕摩能扎许多草偶,形状各异,名称也各异。杀牲后的血和鸡毛要粘在其上,用以吸引鬼怪附于其上,然后送出。牺牲,指做仪式用的牲畜,用来做人命的替代者。这次用的牺牲有一只公鸡,一头猪和一只羊。楼框里面的大小木块代表金银,称为“曲石”,用来贿赂鬼灵。正式开始仪式前,要在毕摩后侧面插好神枝,食鸡鬼,食猪鬼等草偶。仪式过程中草偶枝条上要涂抹上鸡血,用来吸引鬼怪附在枝条上面,最后将这些东西捆绑在一起送出,称“鬼草把茨柒”。

(二)仪式过程

第一节 整个仪式的序曲

(1) 放烟火:彝语称“蒙古茨”。毕摩助手把火塘里烧红的木炭放于松软的干草上,其上面盖一些青草,这样既可以产生大量的青烟,又不易燃烧出火苗,然后放于大门旁,让袅袅升空的草烟通报神灵前来助法。“在古人看来,‘天神在上,非燔柴不足以达之,’燔燎时腥臭的青烟直达高空,表明这份礼品已经被天神接受了。” ii

(2) 烫石净:彝语称“尔擦苏”。是将烧烫的石块投入水中,将鸡在发出的蒸汽上顺时针转一圈,即为除秽。当烫石投入水中发出哧哧的声音,就代表仪式可以开始,否则另选吉日举行。同时,毕摩诵专门的“尔擦苏”经文。

(3) 报人丁:彝语称“莫色母”。毕摩摸箩筐里代表金银的曲石,并将曲石撒向前方,口中将当事人的名字报知祖先或神灵(按照夫妻长幼的顺序依次而报),请祖先神保佑。同时,毕摩念诵《列依莫色木》经,即念主人家每个成员的名字,意味招魂回来,念完一段,毕摩就会将箩筐里代表金银的木块抛向前方,意为把鬼怪赶出去。

第二节 中场

(1)返口业:彝语称“”卡茨卡哈布”,即为反咒。毕摩口诵咒语经《克次克阿觉》,请神灵将各种口舌是非鬼和他人对主人家的口头攻击驱遣回去。

(2)祛业净业:彝语称“”的伟宏伟”,毕摩口诵《的伟》经,咒语“的伟百二十二,宏伟四十八”意指咒语无数,将各种孽障驱逐清除。

(3)围绕:彝语称“欧才亥”。用牺牲和金银“曲石”在主事家的头上绕圈,目的在于将人身上的各种疾病祸患通过这种方式转嫁到牺牲和金银上,有抵债之说(男的转九圈,女的转七圈)。

(4)杀牲:彝语称“则莫迪”。杀牲在义诺彝区有一定的规矩,猪和山羊是杀死,绵羊是捂死不能见血,鸡和牛是打死。杀牲后将血盛在碗内交给毕摩,然后毕摩用树枝将牲血浇粘在神座上,以示献祭神灵。

(5)打鸡鸣鸡:彝语称“瓦都瓦古”。牺牲鸡是毕摩用刀敲击鸡的头部将鸡打死,再用刀割鸡的嘴部放血,之后毕摩掰断鸡翅膀用嘴对鸡翅骨处吹气,使死去的鸡发出啼鸣声,家人随声附和,在场的人都一起吼叫,意思是一起将鬼赶走。

(6)报牲遣牲:彝语称“莫农莫闪”。毕摩将牲尸扔向门口使头朝向门口(全为右侧卧头朝门口,依次为山羊、小黑猪、鸡),同时毕摩念诵《报牲经》,向神灵或鬼报牺牲,使他们欣然前来笑纳,从此不要再找主人家的麻烦。

中场休息,由助手帮忙把牺牲的皮剥掉,然后切肉煮肉,将其做成饭。

第三节 尾声

(1)念经文,在这一阶段,毕摩仍需念诵几段经文,一是有关神人支格阿龙的经,一是历数历代毕摩的丰功伟绩。接着念诵“从此主人家,反咒去的鬼怪不复返……”,在场的人也一起大吼,表示一起吓走“妖魔鬼怪”。

(2)防同食:彝语称“则克西”。毕摩念诵《防同食》经,防止妖魔鬼怪前来食用主人家的食物。然后大家一起吃饭。

(3)招魂(主人家附加的一个仪式,一般大仪式都可以附加多个小仪式),其过程是主人家的儿子将早已准备好的一只黄母鸡拿到火塘边,并从火塘里取出烧烫的石块放在地上,由毕摩用碗浇水,滚烫的石块遇到水就会冒出“嗤嗤”的热气(如果没有声音就会认为不吉祥的),把鸡放在蒸汽上蒸一下,再交给毕摩,毕摩念一段经文,这一仪式即宣告结束。

(4)做鬼板,毕摩根据这次所用的牺牲制作相应的鬼板,上面画有所用牺牲外,还有代表鬼所在的鬼山,上面一游山水等物。

(5)断线除秽:此时毕摩用刀将当事人脖颈上线圈割断,男者为麻线、女者为羊毛线,代表鬼怪祸祟缠身。割断即为与之断绝关系,将它绕与“鬼草把茨柒”上,并将鬼板、草偶等物送到村外通往“德布洛莫(鬼山)”的路边,将其放在树杈上,以示将各种祸崇、疾病、鬼怪驱逐回鬼蜮。这些鬼板、草偶等物彝族人很是忌讳见到,见到后要吐口水,否则,这些鬼怪会跟随到家并做崇家人。

(三)结束

毕摩班师,收“十二神枝”,送各路神灵各归其位。仪式最后,毕摩还要念经送前来帮忙做仪式的众神灵。毕摩把自己的法器和报酬收起。

二、做吉觉仪式信仰的基础

正如史牛阿日所说“不了解彝族的是不能理解吉觉仪式的”,彝族最重要的信仰就是万物有灵论和祖先崇拜。彝族先民认为,一切存在物和自然现象都有神秘的属性,这种属性归结起来,就是神灵的存在。彝族的万物有灵观,首先涉及的是个别生灵的灵魂,其次涉及到其他一些上升到神性系列的神灵,认为神灵能够影响或控制各种物质事件的发生和演变以及人的现实和未来的生活,它们掌握着与人交往的过程,并能从人的行为中感悟出愉快或不愉快,使人不可避免地对它们有所敬畏和赎罪活动。由此便产生了彝族的毕摩仪式,涉及到彝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彝族的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万物有灵的进一步发展便产生了灵魂的崇拜和信仰,在万物有灵中,“鬼魂观念是人类最早的宗教观念之一,它是人类对自身生命现象的神秘化理解。” iii。彝族人相信灵魂是人的生命组成的重要部分,灵魂犹如人的影子,相随相伴,生命之所以能存在,都由灵魂决定,灵魂一旦离开肉体,人的生命也就随之结束。对于死亡者的灵魂,会因生前的善恶、死因等会变成善灵或恶鬼。灵魂在彝人生命世界里,不仅仅只是一种理念,它通过信仰与仪式直接地构建了彝族人的生命观,灵魂是居于人的体内且能够主宰人的躯体的超自然体的精灵,人的死亡并非是生命的终结,只是灵魂离开躯体以另外一种方式继续存在,这种灵魂永远不死的观念,为彝族所信仰的宗教提供了思想基础。

三、现状

经过对美姑毕摩文化中心、美姑大毕摩的深入访谈以及对“吉觉”仪式的田野考察和对当地人的调查,可知虽然现在还在做仪式,但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受到重视,具体体现在一下几方面:

(1)毕摩数量的减少。据美姑毕摩文化中心1997年和2009年两次对美姑毕摩现状的考察得知,毕摩数量在急剧减少,已经由97年的6850人锐减到四千人左右。问及减少原因时,研究中心的伍野说“一是受到外来经济的冲击,很多以前做毕摩的人,现在都出去打工了。再者做毕也没有多少经济报酬”。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原本很少学毕的人更加减少了,即使没有上学的也出去打工了。外出打工的人,不仅增加了经济收入,也开阔了眼界,渐渐把吉觉仪式做为一种习俗来看待。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毕摩必将会退出历史舞台。

(2)毕摩队伍参差不齐。虽然彝族毕摩没有一定等级标准,但人们还是认定毕摩有大小之分的,只有那些能做大仪式的并且灵验的才能称得上大毕摩。然而,在当今经济的浪潮冲击下,已经有很多毕摩走上街头,收费为人做仪式,而且交通工具也颇为现代化。而最为严重的是人才的断层,一些大毕摩离世,后来的毕摩没能很好继承。

(3)不同年龄组的人对仪式的不同认识心理。经深入对当地人的调查得知,年长的一辈坚持认为做仪式有它本身的效力,每次做仪式都要请最好的毕摩(认为灵验的就是好的),并且仪式的每个过程都不能简化;而年轻的一代则不大相信仪式的效力,问及参加仪式的原因时,他们则说为了表示对父母的孝心是要参加的,如果不参加父母就会不高兴的;而儿童参加仪式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另一方面也可以享受一顿美味佳肴。

四、反思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民族文化全面复兴的今天,彝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核心的文化就是毕摩文化。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它也是稂莠俱在的,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毕摩是彝族传统社会中专门的宗教神职人员,他们充当着人神、人鬼的中介,许多人完全依靠其宗教职业活动的收入来维持生活,现在活动的减少,入不敷出的经济问题困扰着毕摩传承人,今后何去何从仍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不可否认毕摩曾经在历史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传承了彝族的传统文化,而且也为彝族人提供了一种心理慰藉,其鬼神思想和禁忌也间接地对生态起了保护功能。在部分经济不发达的彝区,然需要有毕摩的存在,因此,发挥毕摩的优秀传统文化,剔除糟粕,更好地为彝区服务,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7.

[2](美)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美姑毕摩文化中心.美姑彝族毕摩调查研究[Z].1996.

[4]巴莫阿依.中国凉山彝族社会中的毕摩[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

[5]蔡华,张可佳.民族学视野下的义诺彝族“吉觉”仪式[J].民族研究,2010(3).

上一篇:林业苗木春季病虫害防治初步探讨 下一篇:试论绿色大豆种植机械化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