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晋祠水神信仰及祭祀仪式

时间:2022-07-25 03:27:08

【前言】浅论晋祠水神信仰及祭祀仪式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水母楼奉祀晋源水神的祠堂,据说它的建造是依据当地“柳氏坐瓮”的传说而来的。“晋祠水母楼下层所塑水神,饰为栉纵笄总,像座为瓮形。遂传言水神原柳氏女,系金胜村(俗名大佛寺),南距晋祠二十里人。姑待之虐,俾汲水给饮食。道遇异人授以鞭,使置瓮头,鞭动则水生...

浅论晋祠水神信仰及祭祀仪式

作者简介:朱小英(1976-),女,汉族,山西洪洞人,助理馆员,本科,单位: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信息资料中心,研究方向:文化学。

摘 要: 庙会是中国特有的民俗文化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既包含有古老的信仰崇拜,又有着社会现实的反映。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娱乐性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

关键词:水母娘娘;祭祀活动;娱乐活动

一 、晋祠村水母娘娘庙会概况

水母楼坐落在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的晋祠博物馆内,位于难老泉亭西边,为难老泉的发源地,与圣母殿平行一条线。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重修,。水母楼是两重楼阁、重檐歇山顶,上下两层都有回廊,楼下一明两暗三窟的北方式窑洞,中间一窟供奉铜质水母像一尊,高1.06米,周长1.1米,身披红色绸缎披风,端坐于瓮形莲花基座上,红颜淡妆,仪态自若,头发上还挂着一把梳子,束发未竟,为传说故事“柳氏坐瓮,饮马抽鞭”中勤劳、淳朴、善良、美丽的农村形象。近年来楼上不对外开放,据有关资料记载,楼上为通堂三间,正中设神龛,塑升天水母成仙后水神坐像,凤冠霞帔,形若帝后,与楼下为一人两形,下层是人,上层是神。神龛外两侧列侍女塑像八尊,鱼尾人形,被称作“东方美人鱼”。楼上四壁还有明清壁画,为水母敷化成仙后的情景。上层前檐悬挂有“悬山响玉”额,下层前檐悬挂有“沾濡悬瓮”额。

水母楼奉祀晋源水神的祠堂,据说它的建造是依据当地“柳氏坐瓮”的传说而来的。“晋祠水母楼下层所塑水神,饰为栉纵笄总,像座为瓮形。遂传言水神原柳氏女,系金胜村(俗名大佛寺),南距晋祠二十里人。姑待之虐,俾汲水给饮食。道遇异人授以鞭,使置瓮头,鞭动则水生,由是不出汲。夫妹误抽鞭,水溢不可遏。呼柳至,水始敛。柳因坐化为神。乡民遂祀于晋水源。”①水母娘娘的传说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为地方保护神,每到农历六月十五都会举行祭祀水母的庙会活动,来自各个地方的善男信女都会来进香。水母娘娘的传说故事,是民众对自己心中的保护神的一种充满崇敬的塑造,这样的塑造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形成了一个地区的共同信仰文化。

二 、水神信仰及其祭祀仪式

庙会,一般而言,是指围绕着庙宇所发生的群体性信仰活动。庙会之所以形成,是因为人们不但相信先人的面貌犹在,包括各种神灵的永不消失,及后世所讲的“灵魂不灭的”观念,而且人们相信,人和神灵是可以沟通的。庙会就是一种特殊的对话行为,人神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人与先人之间或他人之间的集体对话。这种对话并不是单独的言语进行,而是伴随着多种行为形成的浓郁的氛围来实现的。这样,就有了人们自己理解并选择的沟通方式。在庙会上供奉的内容,包括吃、住、行、乐等因素,表现为香烛表各种冥器,五光十色;其心理基础就在于此――人们根据自己的能力为庙主设计了宫殿或普通房舍,为神灵设置了自己以为堪称佳肴的食物,为神灵演出了一些精彩的乐舞(直到戏剧发展到一定阶段,又把戏剧搬进庙会即神戏)。②

由于“历朝祷雨辄应,均为士民所崇信”,祭祀“水母娘娘”的活动一直流传至今,但是现在大家祭祀水母“祈雨”的目的逐渐减弱,来祭祀的人主要是为了在人神交流下得到神灵的抚慰从而使心情愉悦。现实中的各种困惑在此这里得到化解,神灵面前人人平等,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在神灵面前得到了精神上和心理上的补偿。

“以前的祈雨活动非常的隆重,一般是村长和村里有威望的长者、社首带领,在村里挑选一百个左右的强壮的男子组成迎神队伍,多的时候有二三百人了 。迎神队伍夜间启程,先到献殿烧香、奏乐、拜神,拂晓的时候起架,前有仪仗队20-40人吧,都穿黑马甲,光着脚,头戴柳条圈,两个胳膊都托撑拐,臂上各插薄片小尖刀12把,有的身上还背着铡刀和铁链条的。后面的人抬着神辇,扛着彩旗,敲着锣鼓,嘴里不断地念着各种祷词。沿途的村民在门前摆香案迎送,香案供上糕点、香烛、纸做的马、水缸,插上柳枝,雨神经过时,跪迎烧纸,并用柳条沾水向人群扬洒。迎神的队伍回村后,还要另外设坛,举行祈祷仪式了,赶庙会。降雨后,还要供奉猪羊来谢神,请戏班来庆贺。”③

祭典水母的活动每年都会在农历六月十五举行,水母娘娘被民间广大民众认为是晋源的水神,是难老泉的源头,多年养育着晋祠的黎民百姓,所以百姓们对其的膜拜一直流传至今。

晋祠庙会中的献祭仪式满足了人们与神灵对话的精神需求,千百年来,参加庙会的人都用这一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希冀和愿望,借圣人的灵气保佑着自身和家人,从而获得再生。

水既给人带来福利,也给人带来灾难。出于对水的需求与畏惧,人们便产生了对水的原始崇拜。尤其是生息在黄河流域的山西人,面对桀骜不驯、肆意泛滥且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黄河,更是既敬又怕。④

“水母娘娘”其实是一位被民间社会依据民间传说“水母娘娘的传说”而缔造出的“地方神”,从水母塑像为普通的农妇形象和其楼的规制极似农舍的式样就清晰可见。“水母娘娘” 被当地人供

为水神,体现的是民间信仰中对大自然的崇拜。“民俗信仰又称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⑤ “中国民众自古以来到现在一直存在着对感官直接感觉到的自然力、自然现象及自然物的崇拜,通常简称为自然崇拜。”⑥自然崇拜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为普遍共同信仰形式,也是人类社会最为古老的一种信仰。自古以来黄河流域主要是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在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中,他们经常遇到凭借自身力量无法抵抗的自然灾害,对于变换莫测庞大而神秘的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无法理解,更无法支配,为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人们祈求神灵来保佑。因此数千年来保留着向神祈雨的传统,每逢干旱,当地人便向水母“虔祷取水,随获甘霖”⑦。

如今,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靠天吃饭的农耕文化逐渐减弱,祭祀水母的活动逐渐淡化了祈雨的功能,人们更多的从生命健康和生活幸福的角度来祭祀水母娘娘,来烧香膜拜通常带有功利性。民间俗语说:“逢苗就烧香,见神就磕头”,其用意就在于时时处处向神表达祈福禳灾的功利要求,以香火与供品并为媒介来达到人与神的对话,来达到心诚则灵的效果和有求必应的实惠,祭品寄托着人们的希冀和夙愿,人们用香火和供品来换取可以感到的福和可以摸到的利。为了答谢神便会举行祭祀的仪式,人们通过仪式来表达对神灵的信仰。(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

注解:

① 刘大鹏遗著,慕湘、吕文幸点校,《晋祠志》,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p1057

② 高友鹏,《庙会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1日,P8

③ 讲述人:张某,75岁,男,文化程度:小学,访谈人:朱小英,访谈时间:2009年4月3日,访谈地点:晋祠村

④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第・民俗方言志・信仰习俗》,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7年9月,P211

⑤ 选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P1471.

⑥ 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P15

⑦ 刘大鹏遗著,慕湘、吕文幸点校,《晋祠志・宸翰・皇上钦加圣母水母封号》,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P157

参考文献

[1] 董晓萍《田野民俗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

[2] 高有鹏,《庙会与中国文化》,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3] 华智、曹荣,《民间庙会》,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9月

上一篇:浅谈医院收费漏洞的防范措施 下一篇:对韦勒克、沃伦“文学存在方式”论述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