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间:2022-10-30 04:31:06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新一代劳动者。本文就在当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思想政治 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

在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军事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度重视人才问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才竞争的关键是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人。而学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所谓创新,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产品的智力品质。它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的特点。根据这一理解,作为高中教师应该打破旧的教育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问题意识环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教学活动中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积极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的质疑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往往也是思维的创新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索的价值,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例如,针对经济常识价值规律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的教学,设置的情境是:“不找市长找市场”,几年前人们就体会到“市长”与“市场”关系的微妙变化,如今,“看不见的手”逼得市长也要“过关”。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关当然非过不可,市场是无情的,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市场也充满了魔力,把握好市场脉搏,经济就快速发展,当前过市场关需要强化三种意识,即开放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试问:“看不见的手”为什么能逼市长“过关”?“过市场关需要强化三种意识”,反映了市场经济什么特征?为什么要强化这三种意识?问题提出来后,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答案进行评议、争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指导学生阅读和小结,当学生看到教材中表述的内容与自己的见解基本一致并有新的见解时,由衷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这就告诉人们,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一是要尽可能多一些创新机遇,二是要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认识结构上的矛盾,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

2、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教条条、背条条,“一言堂”式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就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浅出,有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象、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或者假税的一种思维方式。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煎矿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为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因为这类提问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创新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应努力追求创新素质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总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开拓、敢于创新,认真研究创新教育理论,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才能在教学中大力推进创新教育,这样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就能一步步达到。

上一篇: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下一篇:让赏识成为学生前进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