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如何营造学生的生命感应场

时间:2022-10-30 04:08:24

中职语文教学如何营造学生的生命感应场

摘要:挖掘中职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所承载丰富的生命文化素材,让语文教师充当文化传道者,树立语文教师“为人师表”的典范,给中职生营造育人的生命感应场,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为新时代培育有知识、高素养、懂技能的中职生。

关键词:教材营造生命意识感应场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3(a)-0000-00

著名教育专家皇甫军伟说:“养鱼重在养水,养树重在养根,养人重在养心。”得确如此,水质好了鱼儿自然肥硕,优质的土壤自然根深叶茂树旺,而一个人的心对了,他的世界自然也就对了。

由此想到,当代中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十分迅猛,是有目共睹的。可是,现实社会的功利导向性,中职学校教育趋于重技能轻人文,对学生的人格养成缺乏关注,导致道德败坏的事件,漠视生命存在的现象经常发生,甚至视他人的生命犹如草芥,这种种迹象表明了学校教育对中职生的生命意识教育的缺位。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格尔曾指出:“关注人的生命才是教育的本真。”对于生命的关注,是用生命去感动生命,是用心去体悟生命,是一项构筑“心”的浩瀚系统工程。在重视技能教育的同时,我认为更应通过语文教育来营造中职生的生命感应场,让当代的中职生拥有一个滋生、培育、养护生命意识的天然良港。

什么是生命意识呢?概括地说就是指中职生对自身的生命有正确的认知,对生命抱有敬畏、欣赏的意识。

那么,怎样营造、构建中职生的生命意识的感应场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四点体会。

第一,从中职语文教材中挖掘关于生命的资源,为生命感应场注入养料。

泱泱中华,苍茫宇宙,从先秦诸子到唐诗宋词元曲,从《诗经》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从古文化到当代世界文明……浩如烟海的文化宝藏,人类文明和灿烂文化的载体,它们如同一条绵亘千古的生命长河,脉脉相承。这些生命源流为何能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人类的灵魂?就是因为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在他们的作品的字里行间倾注了自己毕生的心血,每一部作品的背后都站着一个大写的“人”字,传达出对生命的感悟。这样的生命素材文本,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是随处可见的,等待我们去发现,去开采,去利用。

例如,中职语文教材古代作品《涉江》中屈原坚守自我,决不易节从俗的傲岸骨气;《岳阳楼记》范仲淹心忧天下的博怀;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威尼斯商人》中对正义的崇尚、友情的注重……徜徉在中职语文教材中,到处都能发现那些辉耀寰宇的人物形象,屈原、司马迁、范仲淹、文天祥、鲁迅……这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他们以独特的魅力,穿越时空,撞击着人们的心灵,给人以感动和顿悟。语文教师应浓缩、提炼文学作品中的文本资源,化作可饮可感可品的醇香的生命养料,为学生营造一个浓浓的生命感应场,给学生生命之树成长的土壤注入优质的肥料,为学生将来能长成参天大树奠定坚实的精神营养。

第二,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命感应场中获取能量,内化心悟。

生命教育是一个终身教育过程,生命意识更应强调学生深入体会,内化心悟。中职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语文课本中去领略朱自清的父子情深,老舍那让人怜爱的猫,壶井然的蒲公英的坚韧顽强生命;在屈原、文天祥和史可法等人身上去感悟“有重于社稷”的“匹夫”之责;在孙膑、左丘明、贝多芬等人的伟大壮举中欣赏生命的可敬可畏。我们借助这些语文教材中不同寻常意义的文学作品教学,撑起一片生命感应场,体现了生命教育的别样功能,培养了学生对人世间活生生的事物的生命关怀,品悟生命真谛,传递文化精髓,引导我们当代中职学生到生命感应场中耳濡目染,让学生在感应场中获取能量,从而唤醒他们对生命的敬畏,点燃他们心中奋发有为的火种。

第三,中职语文教师应以自身高尚的德行营造一个育人无痕的生命感应场。

我国的职业教育在人们眼中被视为差生教育,那么,作为承载生命文化的化身的语文教师,更要有一颗生命之心,以高度的热情、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善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种选择。有这样的一句话:“教师这份职业是一片云牵手另一片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颗心呼唤另一颗心的职业”。作为载文传道一身重任的语文,更应让语文那丰厚的内涵融化到教师生命的血液中,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灵魂与灵魂的触碰,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生命与生命的牵手,用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格操守熏染学生,就如同那春雨般润物无声,育人于无痕之中……当一个语文老师饱含深情地欣赏学生的作文,倾听学生的心声时,怎能不感动学生也使他拥有一颗爱人之心呢?亲其师而重其道,语文课自然也会散发出悠远的清香来。

面对新时期的中职生,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的“学高为师”来“传道、授业、解惑”,引导学生漫步知识殿堂,更应通过自己的“身正乃范”来影响、感召学生的灵魂,用教师那高尚的德行营造一个可滋护、培育生命意识的育人之场所。

第四,中职语文教师应掌握手中的评价工具,为学生撑起生命意识的感应场。

比尔・盖茨曾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而评价工具的科学合理安排,在培护中职生对生命敬畏、欣赏意识中起导引与督促的枢纽作用。

对学生进行评价在如今学校教学中太过注重选拔的功能,却忽略了激励与促进生命个体发展的功能。因而在评价时往往只看结果,不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过程,造成了只有少数学习优秀的学生能得到积极评价,自信心得到激发,能够正确地认知生命,养成珍惜、欣赏生命意识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却成了隐性的失败者,难以感应到积极的生命感应场,不利于个体生命的完善成长。

因此,我在教学语文的每个单元结束后,组织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学习进行一次学后反思与自我评价。让学生写一写 :(1)学习本单元之后,你认为哪些内容最感兴趣?最大的收获是什么?(2)你最想对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有什么好的建议?学生写完上交,我及时在每个学生的自评后写上几句欣赏性的、期待性的、鼓励性的话。因为,学生在进行学后反思与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对自身进行了隐性的评价,所以,教师通过评价这个工具为学生营造一个唤醒生命意识的感应场,让学生能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完善自己,从而珍惜、敬畏、欣赏自身及身边的一切有形无形的生命。

总之,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职学生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语文教师应认真挖掘中职语文教材中可加以利用开发的有效资源,营造一个具有丰富的养料的生命感应场,为学生撑起一个可滋育生命的场所,将学生的生命意识无限可能的唤醒,语文教师更应担负起教育学生“为人”的重任,教育学生成为新时代中有知识、高素养、懂技能的中职生,那么,我们祖国将来的一代会焕发无限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关于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范廷贵《考试周刊》2007年第35期

[2]《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及发展前景》宋兵波《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第6期

上一篇:增加课堂互动 提升教学效果① 下一篇:探西南民族地区社区音乐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