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医教协同”改革中必须重视医德教育和培养

时间:2022-10-30 03:23:14

论“医教协同”改革中必须重视医德教育和培养

【摘 要】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好医生更难”,我国实行了“医教协同”改革,旨在培养更多医生和更多好医生。从“医教协同”改革的关键内容来看,特别强调重视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临床培训实践技能的结合,似乎只是重视医术的培养。然而从医教协同的目的分析,医德问题不仅是造成医生不足、好医生缺乏的诱因,同时也是一个医生,尤其是一个好医生的本质要求。因此,医教协同中必须重视医德教育和培养。

【关键词】医教协同 医生 好医生 医德教育

“医教协同”改革的目的:培养更多更好的临床医师

医药卫生事业是关系亿万人民群众健康和千家万户幸福的重大民生问题。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健康需要和水平的不断增长,老百姓“看病难、看好医生更难”的问题日益突出,亟待解决。根据党的十精神,解决此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为此,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2014年6月30日出台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为满足人民群众更高水平的健康卫生需要,推出了以“5+3”为主体(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及严格的院校医学教育、规范化的毕业后医学教育以及终身的继续医学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医术应该是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的结合。优秀医学人才精湛医术的培养既需要长期的理论学习,又需要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积淀,甚至是终身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医教协同改革中“5+3”和“3+2”培养路径模式及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遵循了医学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更加注重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的结合。尤其是“5+3” 培养路径中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衔接、相互融合的制度,解决了好医生培养既需要长期的理论学习,又需要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积淀而致的培养周期较长的问题。

“医教协同”改革,突出了医学生临床实践训练和临床能力的培养。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大学生们提供了统一的、高水平的系统化、规范化培训,使所有医学本科毕业生都有机会接受经验丰富的上级医师临床指导,改变了以往只有毕业后进入三甲医院的医学生才有机会接受优秀医师临床指导,才可能成为好医生的境况,这为大学生成长为优秀医生创造了相同的机会和平等的平台。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改变了长期以来基层执业医师尤其是全科医师数量严重不足而且大多未接受过规范化的住院医师培训的局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奠定了基础,将在分流病人、缓解看病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该《意见》的这些关键内容可以看出,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更高水平的健康需求,通过“医教协同”改革从医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培养临床实践能力入手,以达到“缩短年限”和“提高质量”的期许,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临床医师。

加强医德教育优化医疗环境,有利于培养更多的临床医师

“医教协同”改革的目的是培养更多更好的临床医师。这意味着目前,我们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临床医生不足,二是临床好医生缺乏。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呢?为彻底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有必要探索其中的缘由。

临床医生不足,一方面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有关,另一方面原因却在于青年不愿学医。2013年高考前,明师在线的高考动态中就曾报道:医学专业报考形势严峻,优秀学生不愿学医。报道中提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教授夏景林指出,目前在我国不少地方,学生报考医学院的热情在下降,优秀学生不愿学医、从医,甚至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学医。据了解,现在全国的综合大学中,医学院学生中第一志愿率平均不到50%,特别是本科专业招生面临严峻挑战,部分医学院校招生“断档”甚至成为常态。比如,2006年复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在上海的平均录取分数比复旦大学全校平均分数高4分,而到了2010年,临床医学在沪平均录取分数却比全校平均分低了6分。复旦尚且如此,一般的医学院校招生则更困难。厦门大学2012年更是宣布医学生全面免费,目的即是为了吸引优秀生源报考。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是过去很多人的理想。然而当下,青年为什么不愿学医呢?原因很多,诸如,医学生与其他专业比,投入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更高,一般要经过10年的学习,才能成为一名独立的医生;但由于其特殊的工作对象,医学生不敢有丝毫疏忽,所以他们的学习和工作压力相对较大;而从收入来看,多年的付出却与回报有点不成比例;而且行医环境较差:由于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群众普遍感觉“看病难”“看病贵”;医护队伍中也确实存在的一些医术低下、医德败坏的人员,加重了病人与社会对医生的误解和成见;再加上媒体的煽风点火、民间的以讹传讹,现在的医患关系已经达到了空前恶劣的地步;医生太难做、太危险,医护人员成了全社会的公敌,无辜的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也经常遭受斥责、鄙视、辱骂,甚至殴打,近年来还出现了多起严重殴打医生和伤医、杀医案,医生最基本的执业安全都陷入了困境。医疗环境的恶化,极大削弱了医生的职业荣誉感和认同感。因此,一些医生也不希望子女学医。2014年07月31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近六成医生力阻子女学医,医疗环境是首因[1]。2014年12月30的《中国青年报》又报道:医患关系紧张,三成医学生不想当医生[2]。

由于与医德不无关系的医患关系紧张及医疗环境的恶化在内的种种原因,我国青年不愿意学医,尤其是优秀人才更不愿学医,医生也不愿自己的子女传承医学,一些已经学医的学生毕业后也因为这些原因或直接脱离医疗行业改行或游离于临床医学之外的其他医药领域,直接导致我国高学历的临床医学接班人减少。而一些医生也因为这些原因或跳槽,或有改行的想法,201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80.2%的医生认为目前医患关系紧张,48.05%的医生感觉“非常累”,中国77.7%的医生有或曾有改行的想法,这使医生不足现象雪上加霜。加之受我国特有的医生流动体制所局限,只有毕业时进入三甲医院的医学生才有更多机会和可能接受规范的、高水平的临床培训,所以具有高超医技的医生自然就少,而本就不多的具有高超医技的医生中却又有一部分因种种原因又缺乏医德,因此既有精湛的医术,又有高尚医德的好医生在我国就更稀少了。

上一篇:浅析新形势下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技工院校职业指导师资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