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2-10-30 02:20:24

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的实践探索

小学中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始阶段,学生由之前的写话逐步迈向写成篇的文字。这一阶段的习作教学成效如何,对学生日后学习语文的信心与能力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根据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我认为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应从“兴趣”“方法”“习惯”三个方面入手,让学生逐步地乐写、会写、勤写。

一、激发学生兴趣,呵护习作热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让他们觉得写作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种享受。

如写“家乡的景物”这一内容时,我在阅读教学中就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感受课文中的美丽景色;利用口语交际“介绍家乡景物”这一节课,给予学生充分交流和分享的机会:有的学生谈文化广场的夜景,有的学生谈迷人的月亮湾,有的学生谈文公山的参天古树……正值学生说得津津有味之时,我让学生动笔将自己说的写下来。同学们都跃跃欲试,很想一吐为快,写出来的习作大多生动有趣、各具特色。

为了激励学生乐于表达,爱上写作,我十分重视习作后的交流和展示,经常以不同的方式鼓励学生。如在课堂上朗读优秀的习作,让学生将习作誊写后张贴在本班的墙报中,不定期评选“班级小作家”,将学生的优秀习作投往各类报刊……如此一来,学生感受到了习作的乐趣,从中获得成就感,他们的写作积极性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重视方法指导,提高习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习作有这样一个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一要求给了学生广阔的表达空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但“不拘形式”并不是不讲章法,随意乱写,而是在老师指导下的自由与规矩的辩证统一。

如观察是学生获得写作材料的主要来源,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和前提。但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常常不知道如何观察,这便需要老师做一些具体的指导。我的做法是结合看图作文和课文插图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观察一种植物,要观察它的茎、叶、花、果,注意大小、形状、颜色、气味。观察一处景物,要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等)去观察。

三、加强日常训练,培养动笔习惯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勤于动笔的习惯是学生习作能力的基础。为此,我经常引导学生多看多读多动笔,逐步养成勤于动笔的好习惯。

我的做法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抓住恰当的时机给学生一个合适的题目,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动笔写作。如《开学了》《今天真冷》《我家的庭院》《逛商场》等等,这些贴近生活的小题目,让学生有话想写,有话可写。二是让每位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利用课余时间抄一抄教室、走廊等处的名人名言,以及课外书上的优美词句。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抄写,常抄常读。我还在早读课、自习课让学生分组开展朗读比赛、词语接龙、出黑板报等活动,以此来积累语言。三是注重日常的随文练笔。有的课文语句非常优美,富有表现力。我就指导学生进行仿写,从中提高语感。有的课文想象空间很大,我就让学生进行续写。如学习《风筝》一课,我就以“作者和他的小伙伴最后有没有找到幸福鸟呢?”这一问题,引发学生大胆想象,写上自己认可的结尾。在随文练笔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发展了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了勤于动笔的意识。

上一篇:“兴趣教学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微 下一篇:实施“阳光七礼” 加强文明礼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