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静脉辅助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10-30 01:30:43

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静脉辅助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咪达唑仑与芬太尼在臂丛神经阻滞阻滞手术中辅助用药的镇静效果及术后遗忘程度。方法 选择手术患者120例ASA1-2级!随机分为2组A组为氟哌利多,芬太尼合剂组60例,B组为咪达唑仑,芬太尼合剂组60例,观察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生命体征,镇静程度以及术后24H顺行性遗忘程度和麻醉效果。结果 B组术中镇静程度,术后顺行性遗忘和麻醉效果明显优于A组。两组术前,术中,术后生命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作为臂丛神经阻滞阻滞手术中的辅助用药,具有良好的镇静效果,不良反应轻,能够减少对手术的不良记忆和提高麻醉满意率。

[关键词] 麻醉; 臂丛神经阻滞; 咪达唑仑; 芬太尼

[中图分类号] R96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052-01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经常会出现阻滞不全,加之上肢骨折手术患者常伴有紧张,焦虑,不安等情绪且外界声音刺激往往加重患者的心理压力和恐惧感,阻滞后出现心增快,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给患者留下痛苦的回忆,甚至可能导致术后精神功能障碍[1]。为提高医疗质量,消除患者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不良反应,本研究通过使用咪达唑仑,芬太尼辅助用药,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惧,使其轻松度过围手术期,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ASAⅠ-Ⅱ级在臂丛神经阻滞阻滞下行上肢手术患者120例(年龄18-60岁,体质量51―80kg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60例,各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间和输液量及种类无明显差异。排除有精神疾病患者,所有患者术前不用药物治疗。

1.2 方法 患者入室后监测BP,SPO2,HR,常规行臂丛神经阻滞并测定麻醉效果,排除效果不佳者,于手术开始消毒时缓慢静脉注射药物A组给予氟哌0.05mg/kg,芬太尼,B组先给予咪达唑仑0.01mg/kg然后给予芬太尼 1.0ug/kg,患者于给药前面罩吸氧3-5L/min,并维持至术终,HR和BP下降明显者给予麻黄碱和阿托品处理,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1.3 监测项目 平均动脉压(MAP),HR,BP。术中及术毕镇静程序评分照;Berggren方法。0级:清醒,反应好;1级,困倦但反应好;2级,入睡,但易唤醒;3级,入睡,但唤醒困难但睫毛反射存在;4级,入睡,但且睫毛反射消失。术后24h随访遗忘程度.无遗忘:对麻醉手术过程回忆正确,不全遗忘:经提示能部分回忆,完全遗忘:经提示不能回忆。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以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HR、MAP及SPO2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术中BP、HR、SPO2有轻度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术前、术中HR、MAP、SPO2变化比较(x±S)

2.2 两组镇静程度评分比较 术中镇静程度评分为Ⅱ-Ⅲ级者A组为95.00%,B组为96.67%;Ⅳ级者A组为5%,B组为3.33%。术毕镇静透明度评分为Ⅰ级者为33%,B组为16.67%;Ⅳ级者A组3.33%,B组无Ⅳ级者,B组镇静作用明显优于A组。见表2

表2两组镇静程度评分比较(n)

2.3 术后21h随访 A组有13例完全遗忘,而无遗忘有31例,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中国基层医院是应用最广泛的麻醉方法之一[2],但术中患者常处于清醒状态,对手术恐惧,焦虑以及术中知晓难以避免[3],要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常需要辅助其他药物的治疗。上肢骨科手术患者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后常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增快,除患者因疼痛、精神紧张、恐惧而致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兴奋增强有关外,可能由于颈动脉窦和迷走神经部分被阻滞,使交感神经中枢兴奋增强[5]。临床上常选用氟哌利多联合芬太尼,但术中镇静效果常不够满意,且作用时间长,术毕患者仍可长时间头昏,嗜睡,多数患者术后能回忆起术中不良情况。咪达唑仑的呼吸抑制程度与剂量,年龄相关,咪达唑仑通过抑制γ-氨基丁酸(GABA)调节蛋白,增强GABA作用,达到镇静,催眠,抗焦虑及顺行性遗忘作用[6]。起效快,耐受性好,且能消除外显记忆和内显记忆。而芬太尼镇痛作用强,持续时间短,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小,两者静脉注射后即可产生抗焦虑,镇静和镇痛作用,顺行性记忆缺失,从而有效地减轻或消除患者恐惧,焦虑情绪以及对手术不愉快的回忆。术中患者心血管系统功能稳定,使麻醉作用更加理想平稳。

本研究术后24h随访表明,咪达唑仑,芬太尼组的顺行性遗忘作用,患者满意评价的优良率较高,得到患者的肯定。

参考文献

[1] 王志萍,曾因明.术后精神障碍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3,24(1):10-12.

[2] 刘俊杰,赵俊,史誉吾,等.现代麻醉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社,1997:112.

[3] 龚耀先.医学心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97.

[4] 胡伟,姚盛来,郑国龙.硬膜外阻滞清醒状态下手术患者的心理调查结果分析[J].广西医学,2001,26(5):737-738.

[5] 葛莉,吴旭丽.布托啡诺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8):712-713.

[6] 郑斯聚,段世明.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0:11.

上一篇:米非司酮加甲氨蝶呤对异位妊娠保守治疗的临床... 下一篇:I型神经纤维瘤的临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