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危险管理方法在预防骨科老年患者压疮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30 01:26:41

护理危险管理方法在预防骨科老年患者压疮中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91-02

老年患者由于各器官功能衰退,抵抗力下降,加之骨折疼痛,躯体移动困难,极易造成局部受压过长而发生压疮。应用护理危险管理理论,可明确压疮危险因素,掌握压疮危险发生规律,提高压疮危险防范能力,避免压疮的发生。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于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老年患者172例,男性98例,女性74例;年龄60~102岁,平均年龄78.8岁;股骨干骨折54例,股骨颈骨折6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39例,骨盆骨折18例;其中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121例,合并肝部疾病者61例,合并肺部疾病者56例,合并糖尿病者49例,合并其他疾病者79例,合并两种疾病以上者96例;院外带入I期压疮21例,II期压疮16例,III期压疮9例,iv期压疮3例。

1.2 压疮危险管理方法

1.2.1 识别压疮危险所在

患者从入院、术前、术后各个阶段,评估患者对压迫的感知能力、皮肤潮湿度、身体活动程、改变能力、营养状态、摩擦力和剪力等进行评估,填写《防范患者压疮记录表》,进行Bradn评分,评分范围6~23分,分值越低,患者器官功能越差,发生压疮的危险性越高。≧18分认为无压疮发生危险,15~17分有轻度压疮发生危险;12~14分有中度压疮发生危险;≦12分有高度压疮发生危险(高度预警)。

1.2.2 制定压疮危险管理计划和健全管理机制

住院患者起始评分后,分值≦6分的患者每班评估1次、分值6~12分的患者每24小时评估1次、其他患者每周评估1~2次或病情变化随时评估,并将分值及采取的护理措施及时记录。如果患者出现局部红肿热痛、水泡、表皮破溃或入院时已有压疮者,责任护士填写《患者皮肤压疮上报表》护士长签字,上交护理部。护理部质控人员追踪记录、指导,定期评价。

1.2.3 实施压疮危险管理措施

告知患者及家属可能出现压疮的危险因素,保持皮肤及床单清洁、干燥,指导患者及家属合理膳食,增强营养,定时翻身更换、减轻皮肤受压、避免摩擦,指导及协助患者移位时,避免牵拉及摩擦皮肤。压疮I~II期时使用气垫、气圈、棉垫及保护膜等减少局部受压,避免疮面扩大,促进恢复。III~iv期时,及时清疮、换药,促进疮面愈合。

1.2.4 压疮危险管理效果评价及持续质量改进

及时填写《防范患者压疮记录表》,根据Bradn评分调整压疮危险管理计划,实施压疮危险管理措施,对Bradn评分≦12分者,建立翻身卡,每2~3小时协助患者翻身1次,行皮肤按摩。观察皮肤有无异常、局部是否出现红肿热痛、皮肤有无出现水泡、破溃,进行预防效果评价,对不足之处持续质量改进。

2 结果

院外带入压疮I~II期37例全部恢复,III期压疮9例和iv期1例患者经过定时换药痊愈,2例iv期压疮患者经过手术治疗亦痊愈。其余123例入院时皮肤完整的患者有9例发生骶尾部红肿,3例出现双足跟红肿、骶尾部散在小水泡,经翻身,按摩、垫气垫减轻局部受压等护理措施均恢复,按时出院。

3 讨论

3.1 压疮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压疮是由于患者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影响血液循环,导致局部皮肤和皮下组织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其分为四期,即瘀血红润期、炎症浸润期、浅度溃疡期和坏死溃疡期。压疮不仅增加患者无谓的痛苦,如发展至四期,不及时控制感染,引起脓毒败血症,危及患者生命,延长诊疗时间,增加患者和家属的经济负担。在荷兰,大于1%的卫生保健经费用于压疮的防治或支付因压疮所致的住院费用[1];美国的压疮治疗费用每年达10 亿美元[2]。

3.2 护理危险管理可降低压疮的发生率

护理危险管理可使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得到规范化、流程化优质护理,责任护士对患者入院后、手术前、手术后各个阶段皮肤情况进行评估,制定计划,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除压疮的危险因素,防范于未然,降低压疮发生率。对已存在皮肤问题者,积极对症处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机体康复,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Am Strong D,Bortz P.An intergrative review of pressure relief insurgical patients[J]. AORN J,2001,73(3):645674.

[2] Schoonhoven I,Haalboom JR,Bousema MT,et al.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routime use of risk assement scales for prediction of pressue ulcers[J].BMJ,2002,325(7368):797802.

上一篇:浅谈“三位一体”病人管理模式 下一篇:数学建模 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