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探析

时间:2022-10-30 01:22:48

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探析

【摘要】我国目前“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直接过渡到未来的“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是不可能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是实行真正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增加弹性和灵活性。本文通过回顾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过程,分析了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缺陷,最后指出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探索路径:从短期来看,根据“三元悖论”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是维持汇率的稳定;从中长期来看,汇率目标区更适合。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三元悖论;汇率目标区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我国在1994年向IMF承诺要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这从此开启了人民币小幅升值之门。1994至1998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从8.7调整到8.27,升值4.9%。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为避免“以邻为壑”、竞相贬值的汇率战,中国负责任地实施稳定的汇率制度,重新盯住美元。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宣布人民币汇率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制改革当日,人民币汇率就从改革前的1美元兑8.27元人民币升值到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升值幅度达2%。自此之后,人民币汇率开始走小幅攀升之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人民币与美元的兑换也进入了“6”时代。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人民币又在事实上重新盯住了美元,说明我国也存在着“害怕浮动”倾向,而且这种倾向在危机冲击下更为显著。这是因为金融危机殊的经济环境、交易者的特殊行为,使得传统的固定汇率制度不仅是一种现实选择,更是一种在不确定环境下的最优选择。截至2010年3月,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升至l美元兑6.83元人民币,累计升幅约为15%。尽管目前我国政府对外宣称人民币汇率实行的是介于独立浮动汇率制度和固定汇率制度之间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但从定值基础和波动限制来看,人民币汇率制度更接近固定汇率制度一端的“参考美元为主的软盯住汇率制度”。也就是说,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2010年的6月,在G20的第四次峰会召开的前夕,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这预示着人民币汇改将重启。

为主动实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学者们提出了很多可供选择的方案,有的学者提出以自由浮动为目标的“三阶段论”,有的提出“一步到位的升值”,有的提出“先调整至均衡水平然后再低频率低调的两步走方案”。从我国目前“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直接过渡到未来的“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是不可能的。所以,笔者认为最优的方案是“水道渠成式地退出盯住,重回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是实行真正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增加弹性和灵活性。从长期看,应逐渐增加汇率的弹性,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逐步过渡到人民币的独立浮动。从近期和中期来看,应对汇率制度进行及时调整,保证适应环境要求。

二、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面临的问题

1.“三元悖论”中三边的抉择

根据克鲁得曼的“三元悖论”固定汇率制、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不可兼得,若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试图维持固定汇率制,则货币政策具有内生性,亦即无法坚持独立的货币政策。现阶段我国经常项目已经开放,资本项目也在逐步放开中,这将导致本外币的融通和国际资本的流出更加频繁。这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与世界经济、贸易进一步融合所必须面临的问题,是全方位参与世界竞争的必然要求,是一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划分的43个资本交易项目,目前我国有将近一半的资本项目交易已基本不受限制或有较少限制,有四成多交易项目受较多限制,严格管制的项目仅有一成多。就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而言,我们的开放程度甚至高于一些发达国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外利率水平的微小差异均会引起资本流动的迅速反应,从而通过资本项目对汇率产生影响。随着金融开放进程的加快,国际资本流动频繁加快对汇率的影响将日益明显,资本项目的开放对汇率冲击也将越来越大。但是根据“三元悖论”,在资本项目开放和汇率稳定的同时,追求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外汇储备持续上升的背景下,在一段时期内保持汇率的稳定还是保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将是一个宏观的政策权衡过程。随着人民币资本项目逐步开放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人民币汇率缺乏弹性将越来越制约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2.我国汇率制度没有实现真正的“管理浮动”

从形式上看,我国汇率制度属于浮动汇率制度,它增加美元以及其他非美元货币汇率的浮动幅度。但由于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对美贸易所占的比重最大,因此,尽管形式上是参考一篮子货币,不再单一盯住美元,实际上是“参考美元为主的软盯住汇率制度”,它更接近于固定汇率制度。判断一国究竟实行何种汇率制度,关键在于汇率的形成机制以及它所实现的政策目标。汇率制度和汇率机制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层面,有何种汇率形成机制就有何种汇率制度。易纲(2000)指出,当资本账户不开放时,无论政府名义上宣布采取何种汇率制度,事实上他都收敛于固定汇率制度。因此,在现行的汇率形成机制未发生根本变革,我国的汇率制度还没有实现真正的“管理浮动”。

3.强制性结售汇增加了企业成本

强制性的结售汇制度有利于外汇从企业手中向国家手中集中,是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基础,但是这一制度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目前除外商投资企业和一小部分进出口企业可持有限额外汇结算账户外,一般企业的收汇需按银行买入价结汇,付汇则由银行按卖出价售与,企业承担的O.3%~l%(对美元O.3%,对其它货币1%)的外汇买卖差价属于现行结售汇制度所带来的额外经营成本。入世后,我国外贸及对外经济交往有较大的飞跃,涉外企业承担的这成本不断上升。

4.汇率变动引来的国际游资会影响经济稳定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国货币往往会引起国际游资的冲击。1985年日本货币的被动升值充分证明了这一点。1985年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5国财长签订了“广场协议”,决定同意美元贬值。然而,日本企业已经对汇率低估产生依赖性,尚无法承受升值带来的冲击。大量国际资本进入日本的房地产业,刺激了日本房价的上涨。从1986年到1989年,短短4年时间内日本的房价整整涨了两倍。1989年国土面积仅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日本,其地价市值总额竟相当于整个美国地价总额的4倍。日元对美元在不足10年的时间里升值4倍多,1991年后,随着国际游资获利后撤离,由外来资本推动的日本房地产泡沫迅速破灭,房地产价格随即暴跌。日本经济也陷入衰退,导致了长达15年的萧条。我国目前是全世界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由于我国对短期资本流动实行较为严格的管制,政府能够通过适当的干预金融货币市场来维持汇率水平的稳定。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资本项目逐步开放,交易成本逐步减少便利了资金的流通,就会有更多的投机资本投机人民币汇率。一般来说,政府动用国际储备主要是应对暂时的、临时性的国际收支失衡,但面对长期失衡的压力,仅仅动用国际储备就可能力不从心了,况且政府的干预行为往往存在着时滞,这样维持汇率稳定必然隐含着巨大的风险。

三、新时期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探索路径

人民币汇率对产业和就业有非线性影响,这使得人民币大幅升值的代价过大。人民币汇率的自增强效应意味着“多次小幅升值”会强化升值预期,这一方案也是不可取的。“两步走方案”作为一步到位升值方案及之后小幅调整的制度设置,使其拥有与前两个方案一样的缺陷。因此,在外界已形成较强人民币升值预期,全球经济存在根本性不平衡问题的背景下,解决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出路不能仅仅依赖汇率制度改革,更需要加快调整相关政策。一方面通过汇率形成机制的变革,实现有效汇率而非名义汇率的稳定;另一方面,积极进行配套改革,从经济的基本面消除人民币大幅升值的内在动力。

1.提高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健立健全外汇市场

首先,从2007年6月我国强制结售汇制过渡到意愿结售汇制后,可以考虑增加市场交易主体,让更多的企业和金融机构直接参与外汇买卖,并逐步推广银行企业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买卖外汇的大额交易。这样有利于降低大企业的交易成本,便于监管机构对交易的监控,有助于避免少数大机构集中交易对汇率的影响。另外,增加交易品种,可考虑增加外币与外币之间的交易,逐步开展远期外汇交易,扩大我国外汇市场的交易量。目前外汇交易仅限于美元、日元、港币的即期交易,而远期交易、调期交易、回购交易、外币期货期权等交易手段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由于我国目前实行实质性的盯住汇率,汇率风险较小,一旦采用较灵活的管理浮动汇率制,汇率波动幅度将增大,加入WTO之后,涉外经济活动增多,汇率风险问题会显得更为突出,开办这些金融业务可满足企业套期保值的需求。最后,健全市场化的交易方式,积极发展商业银行的“做市商制度”,使商业银行从目前的交易中介变为“做市商”,活跃外汇市场,使得汇率真正反映市场参与者的预期。

2.短期及时调整货币篮子的币种及权重,中长期实行汇率目标区制度,减少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频率

我国在考虑人民币货币篮子的比重选择和权重方面,应该重点参考我国的对外贸易权重。目前我目前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也就是说,在人民币货币篮子的币种选择和权重中,美元、欧元、日元和韩元也应占有相对重要的地位。需要注意的是,该篮子的币种及权重不能一成不变,而应该随着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及时调整变化。

目前,我国央行入市干预的交易数已经超过了总交易数的70%,并且对银行间市场敞口头寸采取全额收购或供应,可以说主导了市场汇率的形成,这与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核心――以市场供求为幕础、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决定汇率上的基础作用是相背离的。但是,从我国目前情况来讲,直接过渡到“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是不可能的。因此,建议以“汇率目标区制度”作为过渡,选择汇率目标区是一国货币当局事先确定一个中间汇率并规定汇率的波动区间,区间内汇率随供求的变动而变化,一旦汇率波动临近边界,中央银行进行必要的干预保持汇率在波动区间变动,实现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协调发展。

3.鼓励企业“走出去”,开拓新兴市场,消化巨额外汇储备

大量外汇储备的存在,在增大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同时,也面临着美元贬值带来的资产损失风险。尽管我国已设立了中司运营多余储备,但因投资多局限于国内,于是被学者界定为股份制基金而未发挥财富基金的作用。因此,中司应进一步面向国外的市场,加大海外的投资力度。同时,还应鼓励企业走出去,鼓励其进行资源战略储备,并以政府和企业相结合的市场策略与海外经济取得互利共赢的局面。为此,政府应积极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达成多边和双边保险机制,以此实现支持私人资本流动的风险分担,通过促进资源流向发展中国家,带动其经济增长拉动世界总需求。

4.确定正确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避免出现政策制肘

在危机中,我国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战略,逐渐扩大人民币国际结算中的作用,这是减少“原罪”,避免“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的有效举措。在这种背景下,有些人提出人民币取代美元成为主要国家储备货币的构想。暂不说人民币取代美元成为关键货币的可能性如何,在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和政治格局下,这种方案会对我国汇率稳定产生冲击,而且有可能会使我国重蹈日元争取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国际化战略失败的覆辙。以人民币作为国家储备货币为目标,不仅需要放松资本市场管制,完全开放我国的金融市场,而且国际游资对人民币需求的增加必然会拉高人民币的汇率,使汇率超调,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是无法承受的。因此,应该明确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并不是发挥储备货币的功能,而是以发挥国际结算货币的职能为目标,并通过主动与周边国家的金融合作,降低汇率过度波动对亚洲经济的影响和冲击。

5.长期坚持内需主导战略,从根本上削减压力

内需主导战略是大国经济的基本制度安排,扩大内需,通过促进消费降低经常账户余额,有助于保持世界经济基本平衡和中国经济自身长期稳定发展,也是解决外部不均衡问题的根本举措。我国已提出促进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目标,并采取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消费、完善社保体系等一系列政策。这些措施有助于从根本上缓解升值压力,由于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长期坚持,不断为适应新形式和新环境进行完善才是使其发挥效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刘敏,李颖.“三元悖论”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浅析[J].中国经济金融观察,2008(6).

[2]林毅夫.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思考与政策建议[J].世界经济,2007(3).

[3]丁剑平.关于现行的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可持续性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3(5).

[4]夏斌,陈道富.国际货币体系失衡下的中国汇率政策[J].经济研究,2006(2).

作者简介:刘冠锋,研究生,现供职于山西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机电管理处。

上一篇:施工企业套期保值问题初探 下一篇:我国开放式基金流量变化探析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