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98例临床效果分析

时间:2022-10-30 12:53:01

治疗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98例临床效果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治疗效果及预防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妇产科2010年1月―2013年1月98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与患者肥胖、糖尿病、贫血、术后切口暴露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临床治疗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治疗措施,该组98例患者一期愈合率为,临床疗效满意。结论 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应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有效减少腹部气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加速患者伤口愈合。

[关键词]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1(a)-0075-02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是妇产科术后腹部切口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与手术性质、患者实际病情、临床医生操作技术、医疗条件等密切相关[1]。随着外科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术后并发症预防措施的不断完善,严重腹部切口并发症目前已较为少见。但切口脂肪液化、血肿、感染、裂开等仍时有发生,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精神负担。为探讨临床治疗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对该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妇产科收治的98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妇产科98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1~56岁,平均年龄(38.5±4.4)岁。其中合并肥胖者31例,合并糖尿病者7例,合并贫血者24例。98例患者均符合切口脂肪液化临床诊断标准,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术后7 d内腹部切口出现针眼渗透或局部皮下脂肪硬化,早期切口无明显红肿现象,逐渐发展为脂肪液渗透,晚期常有大面积脂肪渗透积液。患者腹部脂肪厚度为3~10 cm,手术切开暴露时间30~60 min,常规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

1.2 方法

妇产科腹部切口的治疗应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选择治疗方法,患者切口如处于不完全愈合状态,需拆除外面缝线,应用生理盐水及过氧化氢冲洗,清洗切口周围坏死组织细胞,保证术后引流的通畅,同时在引流管内置入庆大霉素盐水纱条,定期更换1~2次/d,连续治疗3 d,肉芽组织新鲜后,在创口出放置高渗糖,使用蝶形胶布固定,2 d后观察切口愈合情况,5~10拆除蝶形胶布。如患者切口未完全愈合,且存在渗出液体,则应拆除缝线,生理盐水清洗创口后用纱布包扎,同时吸除渗液,2 mgα糜蛋白酶涂在切口处,蝶形胶布予以固定,切口周围死腔消除干净后,3~5 d后开始换药,换药时需辅助红外线照射切口,保持切口远离照射头6~8 cm,2次/d,15 min/次,直至切口愈合。或采用超短波电疗技术,首先挤出患者皮下液化形成的油状物,覆盖敷料,切口裂开患者则在脂肪液化处扩开切口,清除无生机脂肪组织,如有出血则给予压迫止血处理,于患者切口内置入纱条引流,覆盖敷料后进行超短波治疗,1次/d,15 min/次。详细记录患者切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

2 结果

该组98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经上述治疗全部治愈出院,其中采取常规治疗辅助高渗糖治疗患者33例,采用α糜蛋白酶治疗患者46例,采用超短波治疗患者19例,一期愈合患者95例,二期愈合患者4例,一期愈合率为96.94%;切口愈合时间8~16 d,平均(10.5±2.2)d,住院时间7~15 d。

3 讨论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是指切口周围脂肪细胞受到损伤后破裂、坏死及液化的过程,当脂肪细胞崩解后产生的脂肪酸受到刺激,就会使其周围组织产生炎症,虽然与切口感染有所区别,但是切口脂肪液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延长了切口愈合时间,从而加重了妇产科手术患者精神和经济负担[2]。大量临床资料表明,肥胖、糖尿病、术中高频电刀使用不当、切口保护不当、缝合技术等是造成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3]。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通常在患者术后3~7 d无明显症状表现,但在换药过程中,往往有淡黄色液体渗出的现象,经按压切口后,渗出物明显增加。既往临床研究中报道过渗出物将切口敷料渗透的现象,渗出液体经涂片镜检查提示为大量脂肪滴[4]。部分患者切口周围无明显红肿及坏死现象,仅有少部分淡黄色液体渗出,切口拆线时表面愈合较好,但拆线后出现切口开裂情况,患者一般无发热和疼痛症状,白细胞也无明显增加。

妇产科患者术后切口及时处理和引流是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重要环节。切口的尽早处理是加速患者腹部创口愈合的关键,通常早期流出少部分的脂肪液,经及时的包扎处理后很快就会愈合。如后期渗出液体过多,则需要拆除或缝线处理,并予以引流,确保减轻脂肪液化现象,促进腹部切口组织愈合。妇产科手术患者切口类型较多,需要针对患者不同情况采取合适方法进行治疗。如采取高渗糖促使患者切口周围细胞处于高渗状态,并借助蝶形胶布的固定作用,阻止切口脂肪液体渗出,促进切口周围组织的愈合,该组98例患者中33例患者是通过这种方法治愈的。

此外,临床治疗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常采用α糜蛋白酶,涂在患者腹部切口表面分解坏死组织,起到清洁创口、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的作用[5]。目前,利用特定电磁波产生的温热效应和非热效应的超短波技术,在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方面取得了广泛的应用,该技术可以明显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细菌毒素、代谢产物和炎症产物的排泄和消除,加快损伤组织的修复和肉芽组织的生长,从而缩短切口愈合时间[6]。红外线照射也是临床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常见方法,具有促进局部血液供应、促进纤维细胞生长、溶解和吸收坏死组织、改善切口创面微环境等作用,且操作简便,目前已成为临床治疗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方法。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需要有针对性的实施相应预防措施,对于合并糖尿病、肥胖和贫血的患者,术前应针对原发病给予积极治疗,做好术前的各项检查,结合患者全身状况进行科学的手术评估,以确定最佳的手术时机[7]。针对肥胖患者皮下脂肪组织过厚的情况,可采取引流方法,并借助红外线照射保持切口干燥,降低脂肪液化发生概率。手术过程中需谨慎应用电刀,准确控制电刀强度在恰好切割组织的范围内及停留时间,减少高强度电流使用,有效保护患者脂肪组织[8]。该组研究中患者一期愈合率为96.94%,切口愈合时间(10.5±2.2)d,表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防治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1] 顾美皎.现代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l534.

[2] 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6, 121-122.

[3]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8.

[4] 郑友,曹守林,赵景玉,等.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7):368-369.

[5] 杨丽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疗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1):176.

[6] 何丽娟.湿性敷料用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6):1959-1960.

[7] 王爱珍,黄丽霞.牛肌散联合高渗精治疗女性节育于术切口液化临床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57-58.

[8] 陈正阳,乌尔班,黄丽.腹部切口脂肪液化8O例诊疗体会[J].中国临床医生,2006,34(4):38.

(收稿日期:2013-11-28)

上一篇:全球定位系统应用于隧道测量中的研究 下一篇:糖尿病患者的中医饮食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