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干预对神经衰弱患者焦虑状况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10-30 12:06:59

优质护理干预对神经衰弱患者焦虑状况的影响研究

【摘要】 目的:比较优质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对神经衰弱患者焦虑及睡眠质量改善的影响效果,阐明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目标性选择本院接收的神经衰弱患者105例,按照随机分配原则进行分组,53例为观察组,52例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干预;观察其睡眠质量及焦虑、抑郁状态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睡眠质量改善、抑郁及焦虑情绪缓解三个方面,所有患者均有正性改变,但是观察组患者的改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优质护理; 神经衰弱; 焦虑抑郁; 效果影响

doi:10.14033/ki.cfmr.2017.17.033 文I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7-0068-02

近些年来我国神经衰弱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多发人群为青壮年,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能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作息不规律,饮食习惯不科学,以及肩负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造成的;神经衰弱是一种神经障碍性疾病,发病原因是由于体内兴奋性神经递质浓度与抑制性神经递质浓度严重失衡,导致长期处于神经兴奋状态;神经衰弱同时也是一种心理性疾病,神经衰弱疾病对人的心理可以产生严重的负性作用,而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也能加重神经衰弱的程度与症状;神经衰弱疾病具有难以彻底治愈、易反复的特点[1-2]。因此根据其发病特点和机制,除常规基础药物治疗外,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对患者情绪的缓解具有良好的正性促进作用。本文主要比较和分析常规护理干预与优质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试验所有资料来源于2015年5月-2016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神经衰弱患者105例,患者平均年龄(55.3±12.4)岁。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对照组5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患者纳入标准:(1)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均符合神经衰弱疾病诊断标准;(2)均无重大疾病史、精神病史及认知障碍;(3)均具备一定学习和理解能力,可自主完成问卷填写;(4)本试验经医院伦理会批准通过,患者自愿参与。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干预,具体如下,医护人员应充分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和临床资料,根据其病情严重程度为每一位患者制定具有针对性和个体性的护理方案,具体操作如下:(1)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水平,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图文结合或是放映影像等不同形式对患者进行神经衰弱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使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病情和病理知识,正视自身疾病,积极面对治疗;(2)医护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患者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加重时,及时采取心理疏导措施,通过意向放松、暗示转移或播放舒缓音乐转移患者注意力,让患者家属参与到治疗过程中,使患者感受到来自家庭的精神支持、心理支持及经济支持,医护人员应不时讲述过往成功治愈的案例,提高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3)根据患者主诉症状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帮助患者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常的作息规律;(4)为患者制定合理科学的饮食运动方案,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会集体活动,帮助患者多与人进行交往,增强社会性,叮嘱患者尽量不要关注自身疾病,避免更多不良情绪的发生和病情的加重,鼓励患者多与家人、朋友出门聚会或是旅游,感受生活和自然的美好,找寻生命的价值;(5)神经衰弱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加重了神经衰弱的程度而形成恶性循环,应注意保持病房环境的舒适与安静,保障患者获得充足的休息和良好的睡眠质量。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睡眠质量及焦虑、抑郁等状态变化进行重点考察,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抑郁自评表(SDS)和焦虑自评表(SAS)进行自我评价,PSQI总分范围为0~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SDS低于50分,表示没有抑郁的烦恼;超过50分,表示需要引起注意,分数越高,抑郁倾向越明显;超过60分表示应该及时拜访心理医生,进行治疗。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对治疗前后与正常水平(随机调查198名普通患者家属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睡眠质量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抑郁水平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抑郁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焦虑水平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焦虑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文献[3]研究证明,神经衰弱的发病机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造成大脑皮质内抑制过程的弱化,减少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主要的相关因素有自我调解能力、睡眠质量、精神压力、人际交往关系及生活环境等;面对巨大压力或是突然变故时自我调解能力差,人际交往简单、生活环境及不和谐的婚姻情况等导致的精神压力过大,生活作息不规律、休息时间少导致的睡眠质量变差都是诱导神经衰弱疾病发病的主要因素。

优质护理服务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综合疾病的发病机制及相关因素,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和自身需求制定的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方案,护理人员通过自身经验积累和专业知识素养对患者进行知识培训、心理疏导及制定合理有效的饮食方案和适当的体育锻炼,用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认真的服务态度对患者实施全方位护理,是以人楸尽⑷宋闹饕寰神的最好体现[4-5]。

本试验结果证实多角度、全方位的优质护理干预对患者睡眠质量,以及抑郁、焦虑情绪的明显改善,有良好的正性作用,有利于患者心境的平和及愉快,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病情的迅速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广泛推行。

实施优质护理措施在临床实践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不少护理人员对知识掌握不透彻,无法将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宣讲;护理人员较少,工作任务繁重,一个护理人员需要照顾多名患者,在工作中频频出现失误;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繁重的工作使得护理人员心情烦躁,工作热情不足,服务态度敷衍等;护理方案涉及到多个不同领域,工作之间衔接性不够,护理工作开展不流畅。针对以上问题,医院应加强对护理工作重要性的认知,采取必要的经济支持和相关政策支持,严格监督政策执行力度;首先加大人力、物力资源的投入;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诊断和治疗仪器,提高审核标准,选择更优秀的护理人员,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知识培训和技能操作训练,致力于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6-7];全面完善医院的规章制度和护理的操作流程,促使医护人员严格按照规章流程做事,保障护理工作的流畅性,实现高效率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体制,实施分明的奖惩制度,增强护理人员的观能动性,保证工作人员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认真细心的服务态度,尽量发掘护理人员自身的潜质并进行明确的分工,实现责任制护理模式等[8-10]。尽管优质护理工作真正顺利开展的过程艰难而漫长,但是鉴于优质护理成效如此显著,以及人们对护理工作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优质护理必然是未来疾病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主流护理模式,只有广泛推行优质护理模式才能加快患者疾病的恢复速度,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对于改善医院形象及提升医院口碑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神经衰弱患者的睡眠质量,并使其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平稳且趋向正常,临床价值高,值得广泛推行。

参考文献

[1]王艳慧,於翠文,孙德娟,等.护理干预对神经衰弱患者焦虑状况的影响[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2):182.

[2]王雪,高艳丽,王永梅,等.护理干预对神经衰弱患者焦虑状况的影响[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51(10):137-138.

[3]秦俊蕾.护理干预对神经衰弱患者焦虑状况的影响研究[EB/OL].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4):732-733.

[4]曾宪艳.护理干预对神经衰弱患者焦虑状况的影响评价[J].饮食保健,2016,3(12):144.

[5]王玉花,杨琳娜,范丽君,等.护理干预对神经衰弱患者焦虑状况的影响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8(7):270-271.

[6]张红艳.观察护理干预对神经衰弱患者焦虑状况的影响[J].大家健康(上旬版),2016,10(3):262-263.

[7]白丽娟.浅谈综合护理对改善神经衰弱患者焦虑状况的效果[EB/OL].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59):307.

[8]郭丹.护理干预对神经衰弱患者焦虑状况的相关影响[J].心理医生,2016,22(13):166-167.

[9]罗蔷华.护理干预对神经衰弱患者焦虑状况的影响[EB/OL].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45):243,248.

[10]韩兆莹.对神经衰弱患者焦虑状况下应用护理干预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5):2105-2106.

上一篇:你若不来,那我就去找你呗 下一篇:防晒更好轻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