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升:与互联网和解

时间:2022-05-10 09:13:07

李东升:与互联网和解

58岁的李东生最近在苦练英文,“6月要去美国参加国际信息显示大会(SID)。我有一个英文的主题演讲。”身为TCL集团董事长兼CEO,李东生被列在SID主题演讲第一位,后面是LG显示集团CTO、英特尔集团CEO。这几年李东生的惠州口音淡了不少,不过全英语演讲还是“挑战蛮大的”。

比英文更难对付的是互联网,尤其是对50后的企业家们。李东生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系,同学中有创维集团董事长黄宏生,康佳集团前任掌门人陈伟荣,这三人曾经被称为“华理三剑客”,如今还战斗在彩电业前线的只剩下李东生了。

说起彩电,年轻用户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乐视、小米,这让干了30年彩电的李东生心很塞。从“看不起”到“看不懂”,乐视完全打破了行业规则,“硬件免费(低价)、内容收费”把彩电圈搅得人仰马翻。2014年乐视在一片怀疑声中拿到了150万台销量,这一年TCL卖出了1700万台彩电,乐视净利润只有3.6亿元,不到TCL十分之一。股价却是TCL的十几倍,市值一度超过1500亿元,是TCL的两倍。同为行业前三的海信、创维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市场占有率依旧坚挺。股价却一泻千里。

资本市场看的不是现在,而是未来。对乐视,李东生坦白说:“我也没完全看明白。”另一方面,他又笃定地相信自己:“卖产品一定能赚钱。”面对是否要向乐视学的问题。

其实TCL最早学的不是苹果,而是三星。TCL是国内唯一拥有液晶面板生产线的彩电厂商,鲜为人知的是它还拥有白电业务,包括配套部品和供应链。这和三星的多元化布局何其类似。当然它和三星体量相去甚远,2014年TCL彩电出货量1700万台,已经是中国第一,销售千亿元,而三星电视销量超过5000万台,营收近2000亿美元。2014年TCL全年净利润42亿元,而三星电子单季度的净利润是49亿美元。三星既是苹果的竞争者,也是它的供应商,这一招李东生也学会了。当年拍板投资200亿做华星光电时,李东生其实很忐忑,现在看来这关键性的一步是走对了,华星已经成为TCL最大的盈利奶牛,很多同行都要来华星光电买面板。

但是三星模式终于碰到了自己的天花板。三星凭借在家电、消费电子、零部件等领域的多元化布局,营收一直都压过苹果一头。到了2014年,三星不但盈利能力被苹果完爆,连营收都被甩了几条街。2014年第四季度,三星营收486亿美元,而同期苹果营收为746亿美元。2015年第一季度,三星在智能手机市场明明已经反超苹果,27.8%的市场占有率比第二名的苹果高出八个点,但净利润只有43.5亿美元,同比下滑39%,只有苹果的三分之一。

互联网把工业时代的“大而强”变成了“大而弱”,这对众多以三星为参照物的中国企业来说,真是个残酷的现实。

互联网已经抽干了硬件护城河,门槛低得一跨就过。成立34年的TCL在2014年终于实现了千亿营收,而小米则在2015年初宣布今年营收将过千亿,要知道小米成立不过五年。中国企业的偶像从索尼、三星再到苹果,不变的是对硬件能力的迷恋,现在是时候打破迷信了。

TCL安身立命的彩电日益边缘化,2014年TCL多媒体营收265.7亿元,同比下滑15.5%,是集团内部唯一业绩下跌的板块,虽然实现了扭亏为盈,可净利润只有1.9亿元,在集团42亿元净利润中只是个零头。同期华星光电盈利24.3亿元,TCL通讯盈利8.6亿元,新成立的金融和创投业务盈利达7.8亿元。如果单从盈利来看,很难说TCL还是一家彩电公司。

如果大屏幕上有可能诞生下一个苹果,TCL会是候选人之一吗?

2014年,李东生把集团架构从5+5重组为_7+3+1,TCL多媒体、TCL通讯、华星光电等做产品的5家子公司加上商用、部品两大业务群,互联网应用服务、销售及物流、金融事业本部并列,创投和投资作为独立板块直属TCL集闭。庞大架构之下,TCL的业务已经无所不包,但是存外界看来,除了创投有点想象空间,其它业务都是新瓶装旧酒。

身存电视,心系苹果,彩电业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虽然人人都说要做苹果,推应用,搭生态圈,但这一切在重资产模式和盈利压力面前显得很苍白。股价长期低迷,他们手里没有多少钱可烧,TCL已经有了一个投资数百亿元的华星,光这一项收同投资就要好几年。在服务收益还远远成不了盈利点时,TCL仍然要靠面板、手机和彩电这些实打实的产品来赚钱。讲故事拉股价?“那不是我们的风格。”李东生很清楚自己的短板。

对于擅长做“硬”而不会“软”的制造业柴说,“产品+服务”的模式简直是人格分裂,除了苹果,没有一家企业能同时存这两个方向上走通,但李东生必须要破解这个难题。

制造业背负着沉重的肉身,就像神话中推着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不过一旦到达山顶,下落的势能将转化为巨大的动能。李东生正在推动TCL上山,他离山顶还有多远? 最疯狂的时代

对彩电业来说,这不是最坏的时代,这是个疯狂的时代。做电视的做手机了,做手机的做电视了,下一步他们还要做手表,做汽车。为什么别人做一样成一样,干了30年的彩电业却生存都越来越艰难?

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就注定未来十年还将继续失落。

是彩电本身落伍了吗?当手机成为宇宙中心时,大屏的世界一下子寂寥了许多。但并非没有声音,乐视之外小米是第一候补,就连失败的联想也没有放弃彩电。在家庭娱乐生态圈中,很难想象大屏幕会缺席,但它能切走多大的蛋糕,取决于电视能在多大程度上自我革命。

客厅的中心究竟是电视还是手机?这是包括李东生在内很多人曾经纠结的问题,但他现在已经想开了:“做企业要顺势而为,一个企业无法去改变产品发展的趋势,也无法改变市场。10多年前,没有人想到手机能形成这么大的生态系统,带来巨大价值。”

彩电企业总想用大屏幕取代小屏幕,事实证明智能电视在操控性上根本没法和手机比。既然如此,不如干脆让视听归电视,操控归手机。“现在看来,用手机操控智能电视可能是最好的路径,无论遥控器、语音还是手势都没办法和手机相比,不如就让电视作为手机的第二块屏。”TCL多媒体创新中心助理总经理陈青说。更现实的原因是成本,一部智能手机卖1000元很正常,但遥控器卖100元都是天价。

换一种思路,彩电业可能有更多出路。那么多人低头看视频,如果电视可以和手机联动,把用户没看完的视频自动下载记忆,回家后开机就能看,是不是一项杀手级应用?多点实时视频通讯在商用领域已经不新鲜,能不能以更低成本拓展到家庭?后一项业务TCL已经实现了,2015年4月TCL了科天视频通讯,科天是TCL和思科成立的合资公司,思科做视频会议多年,这次面向家庭推出多地视频通讯还是头一次。

对电视的未来,李东生从未动摇,“我坚信彩电是家庭互联网应用的主要入口”。但这个入口是否还属于TCL?

海信董事长周厚健、创维总裁杨东文都表达过相同的观点,不过各家走的路不同。保守的海信单打独斗,不和互联网圈发生关系,创维把酷开独立出去另起炉灶,同时也不排斥和互联网企业合作。搞财务出身的杨东文曾经不点名地评论:“有些企业被互联网冲晕了头脑,组织架构全打乱了,整天念叨活跃用户数,最后到年底一看,没赚到钱。”

不只李东生,整个彩电圈的思路还停留在硬件时代,对互联网的看法是锦上添花,而非改头换面。

在彩电圈,李东生算是和互联网走得最近的。腾讯、阿里、百度、搜狐……主流厂商几乎合作了个遍。如果去拜访马云、雷军,李东生几乎从不错过,大哥向后辈学习,能放下身段吗?“产业里是以规模和盈利能力来分大小的,我怎么敢在马云面前称大哥?他早就跑到十万八千里外了,雷军叫我大哥我都不敢应。年龄大,现在已经是个不利因素。”李东生笑言。

对一家成立34年的公司来说,改变有时需要外力推动,马化腾就是李东生的外援之一。两人私交甚笃,2004年腾讯上市后就聘请李东生担任独立非执行董事,这是李东生在其它公司的唯一兼职。2012年腾讯与TCL联合推出了冰激凌电视,两人还一起为新品站台,可惜后来市场反应平平。

其实彩电企业和互联网公司是天作之合,互联网盈利两大块是游戏和视频,和电视天然绝配。马化腾2011年就在CNTV旗下的未来电视持股20%,还亲自出任董事,对大屏幕的热情绝对不比手机少。

2015年5月7日,腾讯宣布5000万元入股TCL旗下子公司欢网科技,持股7.1%成为第三大股东。欢网是2009年TCL和长虹、宽带资本合资成立的,开发智能电视应用和OTT业务。

李东生把欢网的商业模式比喻为“收过路费”,“彩电是入口,从入口到应用服务需要有个通道,我们把这个通道搭建好,然后收点过路费。”2014年欢网收入5000多万元,这点钱放到1000亿不值一提,可李东生看得很重。他希望未来TCL来自产品和服务的收入各占集团营收的50%,“你看腾讯、阿里、百度,开发一两个应用就能赚很多,我们要卖多少台电视才能赚这么多?”

在电视入口争夺战中,投靠内容是最聪明一招,连腾讯都要向广电系靠拢,要想对抗拥有大量版权内容的乐视,TCL不能一味靠曲面电视和量子点电视,必须另想办法。

电影是目前彩电圈一致的选择。5月13日,TCL旗下全资子公司全球播启动了“家庭影院同步院线”,里面放的全是电影院还在上映的片子,“7到10天后就能从电影院进电视”。同步院线计划在2015年6月正式上线,同步院线单片价格在10元到30元不等,系统用一个密码限定用户只能当夭看、看几遍。

其实只要防得住盗版,电影公司对电视没什么心理障碍,毕竟电影院是个社交场合,电视院线对他们来说是增量而不是分流。2012年创维就推出了“直通好莱坞”,一年年卡售价360元,2014年入账3000万元。TCL全球播于2014年11月上线,单片价格大概5元左右,不想花钱可以看广告赚金币,用金币看电影。电影进入电视院线的分成模式和影院区别不大,内容方收五成,平台收三到四成,落地的硬件厂商拿一到两成。据TCL多媒体副总裁梁铁航透露,全球播目前正在和创维、海信、康佳等厂商谈合作,首批落地的终端将不只TCL一家。 盈利之惑

据说马化腾创业初期遇到困难时,李东生曾经拉了他一把,现在小马哥已经成为江湖大佬。没有人担心微信找不到盈利模式,坐拥6亿用户,还愁没钱赚?

李东生也想开了:“只要你把用户抓住,赚钱的机会肯定会有。微信怎么盈利?现在看方法很多,我们和腾讯做的微信电视卖得就不错。”

靠服务赚钱是诱人的未来,可眼下在财务报表上还体现不出来,市场对互联网公司和制造业的评分标准完全不同,TCL还是得靠实打实的产品赚钱。

卖彩电还能赚钱吗?这不是开玩笑,而是生死攸关的问题。特别是在互联网的“免费模式”冲击下,最近两年对彩电企业格外艰难。乐视横空出世后几乎腰斩了彩电价格,彩电企业被迫掀起价格战,到2015年42时液晶电视价格已经跌破2000元,真是利薄如纸。

2014年彩电业已是哀鸿遍野。财报显示,2014年海信净利润14亿元,同比减少11.6%,长虹净利润5885.78万元,同比下降88.52%,康佳亏损4.7亿元。TCL多媒体虽然以1.9亿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营收额却下滑了15.5%。

但李东生依然认为卖彩电能赚钱,“从产品销售上获取超额利润是不可能了,但获取合理利润还是可以的。”在他看来,改进盈利最主要的手段是改善产品结构、提升单价,用高端产品吸引10%的客户,“过去中国企业主要做大众市场,10%的高端市场都让给外资品牌了,现在需要重新看待市场,高端市场成长速度超出我们想象。”李东生说。

在深圳TCL大厦楼下的TCL体验店,售价12999元的9700被摆在进门处,这款电视有一个好像水泥底座的音箱。2014年TCL和专业音箱品牌哈曼・卡顿合作。在其他人拼命压薄电视时为音箱留出了更多空间。55时的9700不是TCL最贵的电视,同样采用量子点技术的8800曲面电视65时售价达到了21999元,是目前TCL最高端的旗舰机型。李东生还计划推出售价5万元以上的家庭影院系统,和全球播组成软硬结合的家庭娱乐方案。

“换不了思维就换人”,这话不只一位企业家说过。TCL这几年陆续有人离开,比如2013年淡出TCL的多媒体前任CEO赵忠尧。但也有人回归。TCL多媒体前任中国区总经理韩青2010年离开,2014年回归担任TCL多媒体战略中心董事长,负责O2O业务。更早离开的吴士宏后来也回到多媒体任独立非执行董事。这些回归的人从外面带来了新鲜的视野和视角,对TCL来说也是一种刺激。

当机体太大时,可能对任何刺激都麻木了,看到了方向,却无法转向,这是最痛苦的。

任何转型归根到底都是人的转变,可人都有惯性。李东生承认,TCL现有大部分人很难转到新业务上,需要搭建一个新的平台来做。这个平台可以是内部组织。可以是合资公司,也可以由创投部门直接投资新的项目。

对改变不了的人,李东生也念旧。2014年TCL出台了一项规定,在TCL工作满一定年限,达到一定年龄的员工公司不能主动解雇。“有些员工在公司很多年,适应不了新思维,出去又找不到工作,你还是得给他找个适合的岗位,公司对员工要负责任。” 创新的成本

深圳TCL工业园里有新大楼和旧大楼之分,TCL多媒体CEO郝义说,旧大楼里多媒体、通讯和其它职能部门是按部就班经营,和互联网相关的业务和研发则放到新大楼里,“没有完全独立,但是从运营机制、人员调配、奖惩机制、激励机制都和过去的事业部不同”。

2014年TCL成立了移动互联网新兴业务中心,布局移动增值业务、云平台、创新应用、电商平台、可穿戴设备等多个领域,到2015年3月,TCL移动互联网应用平台已累计激活用户820万,与互联网公司比是小菜一碟,但对彩电企业来说已经是天文数字。

TCL多媒体创新中心的气氛有点像创业公司,墙面上的涂鸦,地上随处摆放的样品,建在室外的阳光房会议室,完全不是家电企业惯有路数。设计部门开会讨论UI时,一群人站在白板前,为某级菜单耍隐藏到只有两个还是三个功能键争论许久,看不出谁是领导。

用户体验部的工作是追访用户,请代表用户测试机器。“过去是产品有问题了用户才找售后,现在我们要主动去找用户,发现未被满足的潜在需求。”TCL多媒体创新中心助理总经理陈青说。一个例子是,过去平板电视的底座可以旋转,后来这个功能被厂商去掉了,“但我们通过用户追访发现很多人其实还想要可以转的底座,从6800系列起就把这个功能加上了,反响还不错。”

李东生说TCL搞研发的软件工程师已经超过了硬件,但这还远远不够。多媒体创新中心的用户体验部有8个人,人手还是吃紧,这块人才目前奇缺。陈青告诉本刊记者,用户体验部的负责人来自海信,下面的员工流动性很大,“深圳有这么多互联网公司,家电企业的竞争力其实有限。”

互联网的核心是开放与分享,但企业内部总有边界,打开到什么程度才合适?李东生很清楚互联网业务和彩电完全不同,“可能就围绕几个员工展开,他们有Idea,有很好的技术和产品。在集团层面,产业链需要巨大的投资,在股权上不太可能有合伙人。但是在互联网服务和应用有很多项目,可以有更多机制。”全球播目前已经完成了A轮融资,员工持股达到30%,欢网也有10%员工持股,TCL投这些项目可以不要求控股。

尝试也可能意味着失败,在TCL转型过程中,交的学费并不少。投资的机顶盒项目七V盒子已经被李东生划入了失败名单,做了几年的智慧家庭也还停留在概念阶段。这些新业务李东生不管运营,就管给钱,“每次给钱他们总说这些都有风险,好像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我说没问题,方向讲明白了咱们就投下去。这些是方向,我不会放弃。”

最近一笔烧钱的项目是O2O,从2013年提出至今已经过了半年还没进入实施阶段,李东生说O2O方案提出四次,被毙了四次,过程这么折腾他居然还很兴奋,“最近一次开会用了3个小时才通过,这次大家感觉商业模式比较清晰,流程设计也清楚了。”李东生说。

多年以前TCL曾经自建专卖店网络“幸福树”,后来没做下去,现在已经有那么多人做电商,可彩电企业没有一家做好,为什么还要花大力气搞O2O?李东生说这是被电商们逼的,“阿里的店一杆子都开到村里去了”。这对李东生刺激很大,当年TCL起家就是靠发达的渠道深入乡镇市场,上世纪90年代TCL的“王牌”名声多半都是靠渠道打下的。

今非昔比,现在的农村市场早不是当年,对此李东生也很清楚。“线上线下系统怎么结合?现在我们线下店还不够多,怎么让传统商有动力转型到O2O这条路上来?线上电商那么多,你的系统有什么特色,用户为什么要选择你?”现在再做O2O,拼的不仅是地推和物流,而是背后的大数据系统支持,李东生估计这套系统至少要三年才能建起来,投资上亿元,“至少先烧两年钱”。

家电企业自建大数据系统,目前还没有成功先例,即使是海尔日日顺离真正的大数据也还有距离。在中怡康总经理贾东升看来,O2O的核心是数据运营,但没有哪家家电厂商有这个能力,“有数据,没分析,都是口头上的大数据”。

现在回头看,吴士宏当年在TCL做的HID电视其实就是后来的互联网电视,TCL的幸福树专卖店最高峰时在全国已经有了2000多家店,如果能一直走下去,也许就没日日顺什么事了。

是意志不够坚决,还是时机不成熟?“很多事情我们意识得比较早,但是环境不匹配,尝试没有能够达到效果。”李东生说。很多事情,第一个做的往往成了先烈而不是先驱,比如当年的吴士宏。最近一次会议上吴士宏对李东生说,现在的O2O概念和十多年前做的事情很像,但是李东生认为整个结构完全不一样的,“今天的上下游产业链比那时进步了太多”。 做加法,不只加互联网

做减法还是做加法,这对家电企业来说曾经是个问题,但今天越来越多人开始走向多元化,就连格力也在进入小家电。对李东生来说,多元化的意义在于为企业立起多个支撑点,东方不亮西方亮,比如海外市场、手机业务,以及热到发烫的互联网金融。在外人看来,TCL的多元化布局过于庞杂,而在李东生看来,母体上的枝条越多证明机体越健康。

上一篇:“二万”联姻谋和牌 下一篇:让钱袋配得上你的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