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我们该做些什么?

时间:2022-10-29 11:59:13

关注民生:我们该做些什么?

总书记在2004年3月10日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作为党的新闻媒体,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笔者以为,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作努力。

题材的选择突出公共服务性。在新时期,新闻媒体已不再是单纯的宣传和教化工具,它已经成为民众发表意见、参政议政的平台和重要渠道。尊重和关注百姓,突出栏目的亲民性、为民性,把媒体作为政府与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已成为政府和民众对媒体的根本要求。在今年的“两会”召开过程中,许多业内人士对新闻走向“民生”给予了充分肯定。民生新闻要有所突破,就必须在题材选择和栏目定位上下工夫。不管是简短的生活资讯,还是国家政策的报道,都应该突出反映民众心声、吁求社会公平,无论报道何种题材,都要把握公正、公平、公益的原则,在沟通信息、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

把握舆论导向,体现人文关怀。民生新闻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平民化视角。“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普通百姓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民生新闻栏目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运用民众的眼光和话语,表达老百姓自己的情感和命运。但是,在反映百姓生活的同时,新闻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复制器。作为民众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新闻报道更要注意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坚持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良知,既要善于沟通信息、倾听呼声,更要学会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那么,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怎样才能做好民生新闻的报道工作呢?笔者在群众工作部工作多年,依据自己的体会,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从思想上进一步贴近群众。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工作重点,关心他们的生存状态,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急群众所急,言群众所言,以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衡量媒体是否成功的尺度。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除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外,一定要真正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和老百姓的心要紧紧地贴在一起,心里时时刻刻装着群众。

从内容上进一步贴近群众。过去,我们的很多报道是仰视的报道,即领导视角多,群众视角少;工作视角多,生活视角少;上层活动多,基层活动少;干部政绩多,群众利益少;偏重物质发展多,注重人的发展少。贴近群众,就是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心理和要求,把视角转到群众的愿望、要求和呼声上。关注民生,很多时候就表现在对弱势群体、边缘人物的关注上。《河南日报》在这两年中,就辟出了很大的版面,对这些群体做了相当篇幅的报道,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再比如政务报道,本来是党的媒体的一大报道优势,也是发挥耳目喉舌功能的重要环节,但过去很多这样的报道,工作性太强,充斥着领导的讲话和对工作的部署,程式化、模式化严重,群众不喜欢看。所以,要使此类报道让群众喜欢看,就要变换视角,从群众的角度去看,从这些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方面去报道,把党的工作与群众所关心和面临的问题结合起来,把解决社会热点问题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结合起来,从而在领导和群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比如,现行宪法的第四次修改的最大特点是亲民、为民,修改的许多条款有关百姓民生,牵动着亿万群众的目光,新华社播发的一篇题为《修宪离百姓有多远》的文章就比较成功,报道把宪法具体条款与广大百姓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从百姓生活中遇到的具体事情着手,附以专家的点评,深入浅出地对修改条款进行解读,解疑释惑,读来通俗、亲切,受到群众的称赞。

作为党的舆论工具,有必要、有责任向广大群众提供健康的信息、有益的导向,而不要让我们的媒体沦为市井好事者散播闲言碎语的园地。所以,选择什么角度,怎样引导受众,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当下,有些媒体为了扩大发行量,竟然把精力用在了追逐个人隐私、渲染色情暴力上,每天以一些名人、影星的花边新闻吸引读者,这无形中对受众形成了一种不良的影响。再比如,对一些案例报道,有些记者只突出报道案件的具体细节,甚至着力刻画渲染暴力的、血腥的场面,而不是着重引导受众如何从这些案例中受到有益的启发。

从形式上进一步贴近群众。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报道内容上和形式上注入更多的感情因素,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我们的新闻报道更人性化、更具亲和力。

怎样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营造一种平等交流的气氛和平台,是今天的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技能。这两年来,媒体也在寻找和尝试采用一种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来报道一些重大的题材,比如讲故事的方式,它更容易被受众接受。世界著名品牌耐克、可口可乐、壳牌石油等很多大公司,都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培训员工,耐克的一位首席执行官甚至在多年前就提出了“讲故事计划”。他们的共同体会是,故事有情节、有角色、有情感,是分享个人观点、传达个人经验的好工具,讲故事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其他的表达方式。

不管是作为记者还是作为普通读者,你都会有这种体会,如果你面对的是这样的一篇报道:第一点、第二点……这样的文章看上去条理清晰,但你却看着平淡无味,昏昏欲睡,很难留下什么印象,但故事却能吸引你接受信息,思考故事中传达的观点,每一个听过龟兔赛跑的人,都坚信坚持就是胜利,而且会牢记一生。的确,与居高临下的生硬报道相比,一篇生动的故事性报道,其影响力肯定会超过前者的。美国沟通学会副秘书长莫瑞教授为讲好一个故事提出了五项建议:一是故事要简短而有力,不要随意拉长;二是选择最能表达中心思想的故事;三是讲故事要融进自己的感情,用感情吸引受众;四是要用鲜活、形象的语言,一开头就抓住受众的注意力;五是在结尾时,要使受众有所感悟。这几点,用到我们的新闻报道中,可以说也应该是恰当的。

总之,要想真正走近百姓,关注民生,就一定要目中有人,心中有人,文中有人。这是新时期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更是百姓对我们的期望。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社)

上一篇:实现效能政工的四个结合 下一篇:欧典事件中媒体角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