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方法分析

时间:2022-10-29 11:35:05

语文课堂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方法分析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应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学科知识从教材中延伸出去,或将其他知识切入进来,使教材内容与课外知识有机嫁接,架设起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这就要求老师注意知识的迁移,即注重学生对知识灵活、综合的运用。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精神,而“培养学生的勇于创新的精神”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及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均被提及,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符合教育的发展,符合时代的需要。

关键词:语文课堂;创新思维;方法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274-02

语文教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我们应从以下方面提高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

“愉快教育是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绪,唤起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自觉地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从而得道全面、主动、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应以此为原则,建立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师生关系,创造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做到不唯书,不唯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探索和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加强学生的逆向思维训练

逆向思维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对学生思维心理是一个很好的训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大胆创新。

三、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们必然存在联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知识是思维赖以活动的基础,它们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思维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应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学科知识从教材中延伸出去,或将其他知识切入进来,使教材内容与课外知识有机嫁接,架设起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这就要求老师注意知识的迁移,即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综合的运用。但是在实现迁移教学时,不仅要注意学科知识的相互贯通,更要重视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历史、地理及其他学科知识,理解语文学科的知识,为学生创设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的创新体验。

四、引导求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求异思维是以假设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好几种方法为基础,从不同方向寻求真理的过程,这就必须涉及推测、想象、创造等方法。在教学中,应努力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引导他们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探索,鼓励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提倡一问多解、一题多议,发展创新思维。

五、运用比较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通过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过程是事物间同中辨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也是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在比较分辨时,或温故知新,新旧知识相互渗透,融会贯通;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拓宽知识领域,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扩展思维空间,把语文教材中一个个知识点连接起来,逐步构建合乎逻辑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顺利发展。运用比较法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熟知教学内容,具有“一桶水”的广博知识,善于同中变异、异中求同,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比较分析,将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就是针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多侧面地观察、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是与聚合思维相对而言的”)与聚合思维巧妙结合起来。这样教师教学,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学生的思维也会更好地发挥优势。

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动机是由需要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活动动力”,用于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语文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因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教师要有目的性的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且教师的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的思维大大激活,得到超常发挥,使问题能深度的诱发学生不同思维的产生。教师在此基础上应给予他们肯定和赞许,并抓住这两者逆向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更多的思维活动。通过争论,学生最后归于统一。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激发,并且有深度,有灵活感,也加强了课堂活跃的气氛。

七、变化试题,加强训练,巩固学生创新思维

做题是一切学科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问题的训练,才可以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和强化,语文学科也同样如此。采取一题多变和多题归一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深化,提升分析能力和解答技巧,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思维灵活的有效方法,在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改变问法、改变材料或改变因果关系,使之变为更多的有价值的有新意的问题,可以使更多的知识得到应用,从而获得一题多解的效果,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随问题的不断变换而得以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多题归一则是培养学生聚合思维的有效方式。在许多问题和试题当中,进行分类分析,抓住问题的共同特征,掌握解答相同试题的规律,做到弄通一题则解答一片的效果,从而摆脱了“应试教育”中题海的束缚,使学生的聚合思维得到了良好的培养与训练。

总之,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使学生的思维大大激活,从而使问题能深刻的诱发学生不同思维的产生。教师在此基础上应给他们以肯定和赞许,并抓住这两者逆向思维的火花,激发更多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争论,学生最后归于统一。总之,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想方设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课内外结合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训练,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进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作弊行为分析与心理试探 下一篇:高职教育《数据库基础》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