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艺术的动与静

时间:2022-10-29 10:58:56

城市公共艺术的动与静

城市公共艺术,自诞生以来就以其“公共性”有别于其他的艺术门类而被公众广泛认知。城市公共艺术分为静态城市公共艺术与动态城市公共艺术两大模式,它是服务于公众的艺术,是公众意志与情感的集中体现。因此城市公共艺术是由公众参与并反馈于公众的艺术,由此可见公众参与是城市公共艺术的根本所在。

一、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

城市公共艺术的设立,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与城市的历史文化、城市精神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相结合。公共艺术如果不考虑环境的相容性与大众的观感的话,那绝对不是一件好的公共艺术。它需要与场域和民众有很密切的关系,不是单单一件艺术品放在开放的空间就是公共艺术。因为城市公共艺术所讲述的都是与当地城市相关的故事,“听”故事的是城市公众。

城市历史是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宣传重心,这就导致城市公共艺术在选择题材的过程中,绝大多数都是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题材以体现城市的记忆,很大一部分也是由于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一客观因素造成的。以纪念为主题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在题材选择的单一和表现手法上的严肃疏离了大众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慢慢的对其失去了兴趣。这不但制约了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而且造成了城市记忆传承的障碍。

二、城市公共艺术的生活融入性

由于城市公共艺术是面向于城市大众的艺术,这使得“亚文化”的区隔现象也就更为普遍。基于公众所受的教育、年龄、性别不同,历史观念、价值观念、社会背景、民族文化和所在地域文化的差异,公众对于公共艺术的认知程度也是各有差异的。因此,中国公众在公共艺术品的认同感方面必然会形成多种文化层面的理解,很难形成统一的认识。为了调和迁就这一矛盾,目前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只能以比较中立甚至与公众生活完全无交集性的题材作为城市公共艺术品的创作元素。然而这样做的后果必然使城市公共艺术品失去了融入公众生活的可能性,从而极大地削弱人们的主动参与程度,致使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品与公共空间中艺术品之间的界限模糊,完全沦为了城市发展中可有可无的城市空间填充物,从而失去了其真正价值。

旅顺的阿波罗广场,其主雕塑(图1)是以古希腊神话阿波罗战神驾驭八匹独角金马飞腾为形象设计塑造的,当然其工艺和气势也许可以说是精彩,但是作为城市公共艺术品,这一雕塑就不知所言了。因为城市公共艺术是传递给公众的艺术,是反映该城市历史文脉及文化底蕴的,是为公众服务的。而这一矗立在城市广场中的雕塑不但与旅顺市民的生活毫无关系,更是与我国的文化南辕北辙。所以其只不过是为了满足公众好奇心和标榜功绩而修建的模仿品罢了。试问这样题材的雕塑如何能融入人们的生活,让人们主动参与其中。

由此可见,公众对于城市公共艺术品的认同感并非取决于艺术的形式,而是取决于城市公共艺术品所表述的文化是否源自于人们的生活,是否与公众生活文化相统一,即城市公共艺术品是否能够与公众的生活相融合。因为只有融入人们生活的城市公共艺术品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才能唤起更深层次的社会共鸣。

三、静态城市公共艺术与动态城市公共艺术

城市公共艺术融入公众生活的两大途径――公众对于城市公共艺术品的被动的接受参与和主动的接受参与。公众被动接受参与的城市公共艺术称之为静态城市公共艺术,公众主动接受参与的城市公共艺术称之为动态城市公共艺术。

我国目前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主体是静态城市公共艺术。这种公共艺术是指城市公共艺术品自身所蕴含文化的主动彰显并强制公众接受的过程。因为设立于公共空间的艺术品尤其是雕塑具有很强的视觉植入性,所以公众对于这类形式的城市公共艺术只能是被动的接受。在这一过程中,公众始终处于被教化的被动地位。静态城市公共艺术多以历史纪念性题材为表现主题,如纪念碑、伟人雕塑和记述历史事件以及传说的雕塑壁画等。

在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现阶段,人们对于城市公共艺术的认识还仅限于雕塑、壁画和浮雕等几类较为易于公众识别的艺术手法,这也就从客观上限制了人们主动参与城市公共艺术的可能性。

位于西安《丝绸之路群雕》(图2),在设立之初人们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一雕塑,将其单一地看成是一件艺术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将雕塑视为他们的生活背景并在此生活、学习,在完全被动无意识的情况下将这一雕塑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构建出以这一雕塑为中心的新记忆坐标,从而被动地参与到这一雕塑由艺术品向城市公共艺术品角色转换当中,完成了城市公共艺术的公众参与过程。但在这一参与过程中,公众始终是处于被动地位并没有实现主动性参与。

人们的这种被动接受和参与无法让公众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真正的参与到城市公共艺术中。无法使公众真正的理解城市公共艺术,制约了城市公共艺术在我国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失衡。静态城市公共艺术无法让公众发挥出其主动参与性,所以不能满足于目前日益增长的我国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而相较于静态城市公共艺术的缺陷与不足,动态城市公共艺术将更为适合于现阶段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发展。

在我看来,更适合于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模式是动态城市公共艺术。这种公共艺术是指公众对于城市公共艺术的主动接受并主动的参与。让人们充分的认识并了解城市公共艺术,以达到让公众主动地关注自我、关注他人、关注生活和关注环境的目的。真正为公众创建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良好沟通的平台。

动态城市公共艺术具有两种公众参与形式――功能性参与和生活性参与。动态城市公共艺术的功能性参与是指将城市公共艺术与生活实用相结合。让公众在运用功能的同时可以自行体验到城市公共艺术品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动态城市公共艺术通常以城市公共家具作为其艺术表现载体,通过艺术的手法将公众意志和公众情感与城市公共家具的功能性相融合(图3)。让人们在享受城市公共家具所带来的生活便利之余自己发现美、体验美,真正认识到美源自平凡,美,其实就在身边。

位于美国芝加哥的昆西庭院,是位于芝加哥南州大街旁边的一条小街(图4)。其中的遮阳棚以抽象的树为原型组成了洋溢着春天气息的公共艺术雕塑群。其间更是有四只巨型树叶散落于地面,看上去就像是被风吹落于地上一般。这一细节正好迎合了芝加哥城的别称――风城。当人们走进这条小街,或休憩、或交谈的同时都能够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组城市雕塑,除了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更是以艺术的手法来阐释了芝加哥城的独特魅力。如此就可通过对于功能的使用,直接的拉近公众和城市公共艺术品的心理距离。让人们主动的接近并接纳城市公共艺术品。在使用的过程中让人们自行发现美、体验美,全身心地参与到城市公共艺术当中。

动态城市公共艺术的生活性参与是指城市公共艺术在创作主题和形式的选择上以公众生活情感为主。 让人们在城市公共艺术品中能够找寻到自我的身影,从而与城市公共艺术产生情感上或者生活上的交流,真正让城市公共艺术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位于西安雁塔西苑的关中民俗组雕这一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就是以公众情感为主线,以艺术的形式不但记述了陕西著名的陕西怪等民风民俗,更多的是表现普通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情景,让人们能够在其间找寻到自己的身影从而引起更为广泛的社会共鸣。

不但如此,那如同黄土般质朴的气息,无论是对西安市民或者来自远方的客人而言,这样真挚的地域风情无疑是最能打动人的城市名片。

而德国艺术家博伊斯的《给卡塞尔的7000棵橡树》更是以记忆的传递和人们实际参与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打动公众。(图5)如今这些橡树已经是绿荫满地,遍布于卡塞尔的各个角落,充斥于卡塞尔公众的生活当中。让人们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在生活中都与这一城市公共艺术品产生交流。正如日本著名策展人南条史生在《检验公共艺术》一文中说“公共艺术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所自我完结的世界。”城市公共艺术是公众的艺术,是为公众服务的。

由此可以看出动态城市公共艺术的生活性参与主要是以人们情感记忆作为切入点。让公众在城市公共艺术中可以找寻到自我,以自我的理解去认识和参与城市公共艺术。

四、结论

综上所述,动态城市公共艺术在公众主动接受城市公共艺术品方面比静态城市公共艺术更为容易拉近公众与城市公共艺术品的心理距离。在调动公众主动参与城市公共艺术品积极性方面比静态城市公共艺术更为具有感召力,使人们在参与城市公共艺术的过程中主动发现城市公共艺术品所蕴含的精神文化。这种发现是人们主动的发现,是基于个人体验过程中的发现,而不是被动的灌输。所以每个人的感触都是带有自我的理解,是与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联系的。因此这种体验和发现带有明显的个人印记,同一城市公共艺术品在千百个人眼中就有千百个不同的城市公共艺术品。这其中蕴含了极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感召力,而这一生命力正是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保证。由此可见,动态城市公共艺术更加适合于现阶段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让我国公众可以更近距离地感受和体验城市公共艺术所带来的服务于公众的美。从而真正认识城市公共艺术,以弥补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在发展中的失衡与不足,让城市公共艺术在我国更加全面健康的发展。

上一篇:评童道明的剧本新作《秋天的忧郁》 下一篇:从《含泪活着》看电视纪录片的社会功能和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