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研活动应根植教学实际

时间:2022-10-29 10:44:26

有效教研活动应根植教学实际

每学期,每所学校都会围绕不同的主题,从不同的角度,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其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提升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怎样策划更有效的教研活动,让全体老师通过活动的开展更新观念、转变行为,并能更好地体现在日常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深入实际,预约主题

通过调查师生、问诊课堂,在充分了解师生的需求与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拟定适切的主题,从而实现了活动主题与目标的策划,保证了研究的空间基于校本、基于教学实践。

我校在2011年9月份策划了以“落实课标,狠抓关键,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就前一阶段的教学实践,我们进行了这样的背景考量:

我校在实施课改以来,进行了两届“新芽杯”教学竞赛和几次专题教学研讨活动,每次的校本教研活动都融入课改理念、变革教学方法、重塑教学行为,构建了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模式,有力地推动了新课程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我们过于关注学生学习方式及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同时,让教师们感觉比较困惑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在规定的40分钟内掌握不了,基本技能来不及培养和训练,热热闹闹雾里看花的观摩课、竞赛课、研讨课让教师心里没有底,待到期末复习时,又大搞题海战术,使师生疲惫不堪。这不得不让我们对教师“双基”进行重新定位与思考。近年来,开放性试题已进入课堂和测查,其实质也是考查学生对“双基”的掌握情况。两年来通过参加知识质量测查,其结果让我们喜忧参半。喜的是基本落实了课改要求,忧的是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通过反思我校的教学工作,深感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水平是决定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便成了本次活动的主题。

二、寻找途径,选择形式

解决问题的途径应该是既能让教师记住,又便于教师借鉴。以后遇到此类问题时,教师就知道从哪个角度、利用何种方式去解决。巧妙利用参与者中的资源教师,通过参与方式的多样化,参与程度的递进性,让不同层次教师都有参与的可能,进而让教师的思想动起来。

在我校2011年11月份举办的以“落实课标,狠抓关键,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中,设计了这样几个活动,让不同层面的教师充分参与,实现其自身的价值。首先,各教研组长带领本学科组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可以就不同类型的课(语文:识字课、阅读课、口语交际课、习作课、综合性学习)、不同内容的课(语文:写人的文章、叙事的文章、写景的文章、状物的的文章、说理的文章)、不同体裁的课(语文:记叙文、说明文、童话、诗歌、散文、小说、文言文)、不同题材的课(语文:战争、名著、奥运、走进生活、名人)进行讨论,分析一些教学案例,探究一些具有实效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形成文字材料,分发给每一位教师。然后,学校的骨干教师结合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一节教学设计,分组进行授课展示,本组教师从富有实效的做法和效果不理想的做法两个角度写出自己的思考,组内教师共同交流,最后达成共识,并从学生的习惯、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能力培养、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师的专业发展等几个层面进行总结。接着,通过经验汇报、教师沙龙、每位教师上一节课、学生特长展示向全区教师展示。最后,每一位教学校长进行交流,共同探讨提高教学实效性的一些有效做法。应该说,此次教研活动每一位教师都能真正融入,每一个环节都成为有价值的活动。

三、梳理提升,行为跟进

活动后及时跟进对教研活动成果的梳理和提升,进一步促进对相关主题的研究、思考和实践,并通过构建宣传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首先,我们把磨课过程中的种种“煎熬”、“磕磕碰碰”和“争议分歧”作为上课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宝贵财富。活动结束后,让每一位上课教师依据自己的磨课经历写出详尽的教学设想、教学过程和反思,让他们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梳理过程,把自己即时的感受积淀下来。教研组长组织组内教师围绕确定的主题开展研讨,梳理出解决这一主题的有效措施、办法,提升为实施策略。利用学校的校刊《研修导报》、学校网站教研频道、“校园百家讲坛”之“教研硕果飘香会”版块,向全校教师进行展示,实现资源共享。在常规教学管理中,对全体教师进行推门听课,通过课堂教学观察检验教学策略的使用和效能发挥情况。

总之,通过以上教研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实实在在地解决了教师日常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使教研过程越来越贴近教师们的实践需要,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理论的支持,实践的舞台。

上一篇:培养小学生注意力的策略研究 下一篇:辊子校直断裂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