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师的教学意识的转变

时间:2022-10-29 10:06:30

试论教师的教学意识的转变

摘要:随着新课改在全国的实施,英语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取决于教师能否转变教学的意识。新课改针对的不仅仅是教材和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意识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关键词:课堂教学 转变意识 解决问题

新课改在全国全面实施获得普遍认可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尽管新课标对课改提出了不少纲领性的建议,但具体实施仍缺乏操作性。诚然,新课改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还是在于教师,尤其是教师意识的转变。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教师的教学意识的落后,才导致了课改中教学问题的产生,同时也影响了课改中教学问题的解决。因此,教师意识的转变,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一、提高学习意识,解决教师自身能力不足的问题

《2011年教师评价新课改的网络调查报告》显示,有74%的中小学教师认可新课改的理念,近25%的教师对新课改的效果表示满意,有17%的教师对新课改的培训不满意。吉林省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教师的年龄越大,对新课改的认同度越低;县城及农村地区教师对新课改的正面评价低于城市教师。从这些调查中可以看出,除了教学设施不足、教材难度加大等影响新课改的事实之外,教师自身能力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对于传统教学要求,如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大部分教师都可以轻松应对。但就语言技能和文化意识而言,教师能力分化就比较明显了。众所周知,除了大中城市,其他地区的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有的教师听力欠佳,有的教师口语较差,甚至带有明显的方言。很多教师从未接触过外籍人士,更别提出国留学,文化意识从何谈起?以上能力的不足,对选修课的影响尤为突出。试想,让一位只看过两、三部外国电影的教师开设外国电影欣赏的课程,现实吗?毋庸置疑,自身能力不足正是教师对新课改感到焦虑甚至产生抵触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要提高学习意识,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自学、培训、观摩课等形式不断完善自己。

二、增强合作意识,解决工作量增加的问题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每个班级一周授课时数为4节。而实际情况是,每个班一周的授课时数往往是5节甚至更多,即使这样,仍然无法保证按时完成教学进度。教学时数的加大,意味着备课时间、批改作业时间的增加。教师教学负担的增加影响了课后辅导学生的时间,占用了其他科目的教学时数,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材的容量和难度是既定的,授课时数的增加也在情理之中,这是不容改变的事实。唯一可以改变的就是备课时间。新课改要求更新授课思路与手段,而应用新的思路与手段需要时间。许多老师已经习惯于单打独斗的备课方式,但在面临新课改的备课时往往因时间紧迫、不擅长制作课件或文化背景知识的欠缺而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备课、资源共享等方式进行备课。这样一方面可以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可减轻教师自身的教学负担。

三、培养创新意识,解决墨守成规的问题

调查发现,在有关新课改的培训中,教师最感兴趣的还是课堂观摩。其目的当然在于模仿与借鉴,也就是说培训的目的还停留在“术”的层面,而不是“法”。教学方法本来就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在面对新课改时,更应如此。有些教师在面对新课改的教学时,要么机械地照搬他人的课件,要么固步自封,继续沿用以前陈旧的教学模式。学生对这种课堂的评价是“换汤不换药”。因材施教,无从谈起。实际上,新课改的“新”,不仅体现在教材的“新”上,还应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新”上。这种“新”来源于教师对新课标的认真研读和对课堂教学的不懈研究。英语新课标把课程目标定位在:“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新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显然,以往的单纯讲授语言知识的方法,已远远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要转变意识,大胆创新,勇于尝试,以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面对新的挑战,努力探索适合新课改的教学方法。

2012试论教师的教学意识的转变第11期四、树立平等意识,解决学生能动性不足的问题

长期以来,学生在课堂上充当的是被动的受体,教学活动完全听从教师的指令。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忽视了学生的需求与反应。即使在某些新课改观摩课上,这种现象也依然存在。比如,人教版新教材要求生词要在文章里面由学生自己认知,但许多教师往往越殂代疱;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于是出现了一种怪现象:一方面抱怨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又不信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独立地获取信息和资料,并能加以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教师在课堂上要“建立融洽的师生交流渠道,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学习的传授者与指导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平等意识,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平等对待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把自己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教师对学生充满信心,学生才能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信心。

五、加强反思意识,解决教学盲目性的问题

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极端趋势,一种是因循守旧,一种是信马由缰。有的教师认为新课改是一种运动,于是在教学中一成不变,对新课改的要求视而不见,继续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并固执地认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才是硬道理,导致课堂教学死气沉沉,了无新意;有的急于求成,为“新”而“新”。于是,电教课和活动课成了新课堂的代名词。课堂热闹非凡,学生一无所获。这两种趋势反映出教师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和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把握存在不足。因此,教师要加强教学反思意识,扭转这两种极端趋势。新课改是国家教育部门经过深思熟虑推出的一项教育改革,必然有其合理之处。否定新课改体现了教师思想的落后和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不自信以及对学生发展的不负责任。新课改不等于摒弃所有旧的东西,起码在语言知识的掌握上有其继承性。不管开展什么活动,都要以提高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为宗旨。

六、树立教研意识,解决教学深度不足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们发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某种程度上甚至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有的教师即使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有时也会感到困惑,教学活动缺乏延续性和有效性。这种现象反映出教师教学深度的不足。有位教育专家说,要想搞清楚一个问题,最好是写一本有关这个问题的书。其初衷是教师必须要做深入的教学研究,即教师要树立教研意识。通过认真研究新课标,可以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通过悉心研读他人的经验,可以获得“他山之石”;通过有效地教学观摩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参加教学培训,可以加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只有树立教研意识,才能使教师全面地理解新课改的理念,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的真谛,从而解决解决教学深度不足的问题。

新课改向教师提出了新挑战和新问题,这些挑战和问题的化解有赖于教师教学意识的转变。教学意识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必须长期不懈地努力,以更好地完成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Z].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2.走进高中新课程 [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于伟,梁建,杨玉宝.新课改教师培训调查报告[J].中国教育学刊2008,第10期.

4.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11年教师评价新课改的网络调查报告[N].人民网消息,2011年4月24日.2012年第11期10.3969/i.issn.1003-6822(j).2012.11.016

上一篇:ImpressionsofChina 下一篇:“大”和“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