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不同起争议 评鉴语言含蓄美

时间:2022-10-29 09:38:11

版本不同起争议 评鉴语言含蓄美

高中新课标苏教版和人教版语文教材在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文字录入方面存在不同,具体是苏教版为“强虏灰飞烟灭”,而人教版为“樯橹灰飞烟灭”,在教学中不少老师和学生提出了疑问。

传诵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历代选家的大小词选,几乎无一例外地选入这首词。由于版本不同,致使部分文字也略有出入。其实,类似情况除此词外,其他诗词也时有发现。

例如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而有的版本把其中第二句的“碧水东流至此回”,改为“碧水东流直北回”。又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而有的版本把其中第二句的“白云生处有人家”改为“白云深处有人家”。前者是两字之别,后者是一字之差。

为何会出现这种版本不同、文字有别的情况?究其原因,大概有三:一是诗人自己修改,二是后人窜改或误改的,三是抄错或记错了。因为前后不是一时一地,流传开来,就可能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版本。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写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黄州任上,后由黄庭坚手抄流传开来。然而这仅是坡的初稿,他乘醉草书的才是定稿。于是形成印本两出,也就有异文的存在。

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根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唐宋词鉴赏辞典》版本,全词如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其中“乱石崩云、惊涛裂岸”与“樯橹灰飞烟灭”句,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三种版本。其一是“乱石崩云,惊涛裂岸”与“强虏灰飞烟灭”;其二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与“樯橹灰飞烟灭”句;其三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与“强虏灰飞烟灭”句。

同一首词,居然出现了四种不同的版本,同时流布人间。但就用词的精当,风格的豪放而言,我个人认为上海辞书出版社那一种版本最好。而且“强虏灰飞烟灭”一句中“强虏”二字早在1996年就被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审定为“别字假借”而正式更换为“樯橹”(详见:林焘教授、许宝华教授等主编的《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在课堂上,我积极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鉴赏苏词的语言美。通过讨论,大部分学生认为“乱石崩云,惊涛裂岸”,要远比“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有声有色有气势;“樯橹灰飞烟灭”比起“强虏灰飞烟灭”来,更加含蓄富有美感。

这一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能充分体现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的“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同时为了进一步体现大纲“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这一精神,课后我安排了一些拓展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继续收集古诗词中一些异文现象,进一步探讨语言的含蓄美。

课后学生自主收集、合作探究,对一些古诗词中出现版本不同、文字有别的情况进行原因分析:

一是诗人自己修改。“新诗改罢常自吟”,这种情况比较普遍,例如“僧敲月下门”和“春风又绿江南岸”等诗句。经过推敲后,把诗词中一些原不甚妥帖的词儿换了,因为前后修改,不是一时一地,流传开来,就可能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版本。

二是后人窜改或误改的。例如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里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中第一句“黄河远上”有的版本作“黄沙直上”,按照地理与物候来说,竺可桢指出,应是“黄沙直上白云间”,因为玉门关一带,全是黄沙没有黄河。而把“黄沙直上”误为“黄河远上”,可能同“沙”与“河”,“直”与“远”草书写法相近之故。

三是抄错或记错了。例如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也。”其实前两句应为:“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又如王维《红豆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而《闻一多全集》则把第二句的“春来发几枝”印成“秋来发几枝”。红豆五月开花,秋日结子,至于发枝,当然是“春来”了。

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努力体现新教学大纲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中“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的精神,并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只有坚持用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探讨课堂教学改革,改变语文学科“大而软”的尴尬局面,语文教学才能充满活力,语文的明天才能更加美好。

参考资料:

沈鸿根:《关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版本之我见——答周荣康先生》

上一篇:浅谈设疑导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京杭大运河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