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舟:从此岸到彼岸

时间:2022-10-29 09:17:42

设计之舟:从此岸到彼岸

几年前,无论是资历,还是资质,工业设计专业在美院的20多个专业里,都只能算是“小字辈”,然而,在不长的时间里,这个专业的成长与进步却让人刮目相看。正在进行的上海市高职高专院校重点专业建设教学设计比武中,校长说“顶层设计”,主任说“专业设计”,课程教师说“教学设计”,高手过招,山外青山,美院工业设计专业以其立意高远的阐发进入前五名之列。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不能不提到台湾浩汉设计。作为业界颇具影响力的独立工业设计顾问公司,浩汉从一间工作室起步,创造了华人工业设计界骄人的业绩。

那是一个酷热的下午,上海50年未遇的40℃极端高温。国盛集团公司的会议室里,却是如沐春风。院长姜鸣、常务副院长潘家俊等学院领导,迎来了浩汉的掌门人陈文龙先生,这位具有20多年设计实务经验、专长于设计管理的“设计老板第一人”,刚刚在美国旧金山获选“国际工业设计协会ICSID”执行理事。陈文龙成功游走于工业美学与商业价值之间,创造出一系列兼具美学特质与市场前景的工业设计作品。他还心存一个宏愿,希望成为祖国大陆工业设计人才培养背后的推手。当时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委员。

和浩汉的合作是工艺美院实质意义上校企合作的开先河之举。当时的视觉艺术系产品造型专业二年级GO7241班学生一拆为二,自主选择进入“悟空产品设计”和“油泥模型制作”两个团队,基本理念和行为方式是真案真做,融“教学”与“顶岗实习”为一体。

“悟空产品设计”为12周学程,由专业教师与企业设计师共同制订课程内容,担负课程教学。像师傅带徒弟一样,学生在教师与企业设计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在真实的企业环境里,体验设计流程。在可以感知的压力下,同学们将自己的设计方案一遍遍地推倒重来,老师们看到了久违的主动与进取的学习气氛。从创意到草图、三维制作、文案及版面制作,最终作品亮相于“悟空产品设计评审会”。油泥模型制作则从模型测量仪制作、PU基础模型制作、油泥基础模型制作,直到产品模型表现,一路实战,真刀真枪,真干真做,着实锻炼了一把学生的创意能力、设计表达与沟通能力和动手能力,当然还包括团队协作的能力。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传统的学科模式遭遇了一场颠覆性的变革,变革得到了学校高层的坚定支持和直接推动。

院长姜鸣曾强调:顶岗实习不是将学生简单地往企业一放了之。要将校企合作列入整个专业设计、专业建设之中。“这一点,系主任要想清楚,教研室主任要想清楚,所有教师都要想清楚。”

常务副院长潘家俊直接提出“倒过来做”的设想,就是以企业为主,而不是以学校为主地完善教学方案,特别是实践教学设计,可以进行订单培养;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在学校建立类似英国华威大学的“制造工厂”,真正实现“二元制”模式办学。

陈文龙为学校领导的的魄力和眼力所感动,他认为:我们培养的设计人才,不能光讲概念,一定要有动手能力。中国要成为重要的制造大国,一定要有一大批人才,这批人才中,80%是设计执行人,必须解决动手能力。这个任务就落到高职高专学校的身上。我们现在有机会,可以有计划地来做,我愿意做这件事情。

顶层设计启新程

试水尝到了甜头。新的合作开始架构,把手掌舵,顺水行舟。

双方对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做了整体部署,对课程设置、教学教案、教学团队乃至教学所涉及的场地、设备、材料作了规划,并且引进浩汉的员工业绩评估系统。

在就业导向、能力本位、学生主体、工学结合等一系列原则的指导下,“四合一”的教学模式雏形初现,教室与设计室合一、教师与项目负责人合一、学生与企业员工合一、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合一,教学的样态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企业由一般“参与”转为“主导”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由被动“接收”毕业班学生实训实习,到全员、全面、全程负责学生培养,陈文龙甚至亲自面试考察前来应聘的教师。

随着教改的深入,一个工程学术语――“顶层设计”,开始成为高职领域的热词。从字面解读,它应该是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通俗地讲,就是指价值理念与操作实践之间的蓝图。显然,美院人深知:不能谋全局者难以谋一域。

谁来设计“工业设计”?专业建设顶层设计的意义,怎么估计都不过分。某种程度上说,顶层设计是开启新一轮专业建设的关键所在。

美院人清醒地意识到:上海正在创建“设计之都”,设计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改写着城市的文化版图,在更深远的层面影响人们的生活选择。

美院确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用五年时间,加强内涵建设,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倍三角工业设计与教育联盟”,发挥在全国同类专业中的引领作用。

美院的举措是促进校企对接,即:工业设计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为此,在人力资源配置、课程体系建设、专项经费保障、硬件支持、国际交流等一切想得到的领域,学院都鼓励打破陈规,给予先行先试的政策,校领导拍板:凡与学校现行教学管理制度相抵触的,可以直接提交学校领导,“特事特办”。

仿佛有了尚方宝剑,仿佛成了美院的“特区”,工业设计专业的步子踩得更坚实了。

姜鸣院长对此有过一段阐说:校企合作是个逐步发展、持续深入的过程,是双方由“参与”至“融入”最后达到“融通”的过程。校企合作不应满足于企业提供顶岗实习、专业实习等浅层面,而应通过制度创新,使企业能全过程、全方位的介入学校课程、教学、实践等环节,使企业文化和职教理念得以深度渗入,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真正养成,学校培养人才的功能能真正发挥,企业能真正视学校的发展为己任,这是真正的校企共生。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会带来观念、现行制度等一系列碰撞。制度创新既是示范性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瓶颈的突破口,制度创新的深度往往决定了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程度。

路线图已经绘就

2013年:建成“国家高职教育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

2014年:毕业生规格达到具有业内两年工作经验的助理产品设计师水准。

2015年:建成“倍三角(长三角、珠三角及其他地区)工业设

计和教学联盟”。

工业设计团队描画了时间表和路线图――这不是纸上谈兵。

从调研入手,产品设计流程被梳理分为产品策划、创意沟通、设计执行、实体呈现4个阶段;与之相对应,确定了设计思考能力、2D沟通能力、3D执行能力、模型塑造能力4项核心能力。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把学习成果展示出来,围绕问题组织反馈,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每个学生都拥有表达权、选择权……

这是对传统教学的流程再造。贯穿改革始终的是能力优先,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学习任务项目化。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所传达的:开放换来了释放,自主换来了做主。

当亲手设计制作的油泥模型齐刷刷陈列在大家的眼前,学生被自己的作品感动了,老师感动了,来美院参加现场会的领导和专家也感动了。

基于设计流程形成的“进阶式”课程体系,颠覆了传统的以基础课程、艺术课程、技术课程叠加为特点的“三段式”教学模式,项目引领以实际设计为载体,强化了课程学习与企业设计真实环境的关联,避免了教学和市场需求的隔靴搔痒。

在螺旋式上升的项目演练里,专业技能、本质学能和综合素养得到了有机融合,可教,可学,可认知,可检测,富有层次感和科学性。学生入学即“入职”,从接受第一个项目任务开始就被要求明晰目标,循序渐进,在螺旋式的上升通道里不间断地获取新鲜感、成就感,由此形成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良性循环。

最终的毕业设计,更为学生提供了综合演练的机会。2011届毕业生易昌林的毕业设计作品《华鼎茗尊》的创作灵感来自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外形,在第六届全国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院校年度优秀毕业设计评比中获得银奖。他的同学汤米、吕志国和洪宣唯的作品《踏板摩托设计Scooter design》获得大赛优秀奖。

承担这些教学认务的这支年轻的教学团队何尝不是在实战中得到磨练和洗礼?他们大多是研究生学历,又在企业历练过,当中有来自台湾的讲师,更与上汽等工业设计大户有良好的关系和机缘。在同一个目标下,彼此已很难分清你的课还是我的课了。

2011年9月5日,一个更为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这个团队。国家教育部正式下发《关于确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011年度立项建设项目的通知》(教职成函[2011]7号)。上海工艺美院领衔“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集聚了全国14家院校和企业的精兵强将共举大计。这将是一个体现国家水准的高职教育工业设计专业的核心平台,一个资源共享的开放的门户。

教育部艺术设计资源库建设联络员、高等教育出版社高职分社社长叶波说:作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抓手,资源库建设功在当代,意在千秋。“超越教学看资源库,超越资源看资源库,超越资源库看资源库建设”,叶社长的“超越”观值得人咀嚼。

有自下而上,也有自上而下,工业设计的教改逐渐向纵深延展。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教育改革,就会有真正的生命力。

我们无需,也无法在一篇报道里去描摹专业建设中的种种细节,但,方向已经明了,路线图已经绘就,剩下的就是去正确地做好、做成这一件正确的事。

“风暴”来袭

设计是“梦之专业”,对“设计”本体的进入,是支撑建设高水平艺术设计专业的“阿基米德点”。在copy与paste的现实境遇里,设计有时会受金钱的捆绑、消解,变得模糊不清;拼贴、移植和模仿被当作不二的捷径。对此,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警觉。

今年10月,美院和德国柏林艺术大学的教学团队共同策划实施了为期7天的中德工业设计workshop项目。情景假设、角色扮演、大脑体操、创意分享,一场骤然来袭的设计风暴,给人留下悠长的回味。

象变戏法一样,德国老师搞来了一大摊子蔬菜和水果,质地、颜色、肌理,各各不同,正当大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时候,一道“蔬果大练习”揭题:假设你身处荒岛,利用所给的蔬菜水果作为材料,没有限制地设计产品。老师嘱咐学生要从材料特性、使用功能、尺度与文化、制作与造型、含义与属性、外观与价值的思考中发现和发掘进行实验性改造的种种可能。所有的概念与制作都将在一周之后以成果的方式展览发表。

设计训练营60位学生被分成4个小组,他们兴味盎然地比对、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材料着手试验,灵感的火花被激发。教师团队同样在思考与观察。德方教师更看重设计过程中的试验性方法,他们鼓励学生遇到困难时迎难而上,不抛弃,不放弃。在“材料”与“产品”的属性上反复揣摩价值与转换的潜能。这是一种思维创新的绝好环境。设计不是停留在图纸上,必须自己动手做成模型,模型制作的过程又能让学生发现设计中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外教鼓励大家用最快最直接的方式来呈现自己的创意。蔬果设计的东西,因其特殊的材质和肌理效果或可运用到日后的产品设计上。呵哦,设计的源头活水,设计的元素、气味、质感,许多东西让学生豁然开朗。

这阶段课程的成果会邀请到了德立策划公司中国有限公司、安宝展示设计和建筑公司、标致雪铁龙上海设计中心等多家企业的设计师莅临观摩,掌声和笑语响起在不大的会场。就像冯献滨(工业设计G10242班学生)所说的:“放松想,认真做,我们享受设计的过程”。

今天的设计教育,实际上是在编织21世纪设计人才的摇篮。

从此岸到彼岸,风正一帆悬。将于明年完成学业的2009级学生正在企画和实施交通工具、电子产品、家用产品三大系列共23组作品的设计开发,从设计思维、风格型塑到方法与策略制定、材质与色彩运用,一个设计师的“培养皿”已然打造。其中的优秀作品将有望参加台湾华梵大学“新一代设计展”。

设计的彼岸也许永远无法到达,但是一切创意的实现都需要有梦想、有准备的人为之奋斗。真正意义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一定会伴随制度重建、一定会冲击旧有的观念、一能定触及人的灵魂。就这一层说,改革只是刚刚破题,彼岸的抵达,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康复护理与健康指导 下一篇:引导学生主动质疑的几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