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特色建设的定向、定制和定力

时间:2022-10-29 08:16:20

学校特色建设的定向、定制和定力

过去,讨论学校特色问题,曾经有过这样一种说法:没有“解词”,只有“造句”。意思是说,“特色”不太容易给出确切的定义,但也没有影响特色建设的进行。如果用“不好言传,却可意会”来表达,大概也还接近。当然,即便就是“造句”,句号是否能画“圆”,还得另当别论。原因很简单,圆不圆自己说了不算,要看社会反映。因为,在一定意义上,学校的“特色”应该属于“社会辨识度”的范围,你的特色建设,到底有没有社会辨识度,老百姓心里都有数。

最近,从两所学校的“特色”建设中,得到了一点儿启示。给这个“造句”把句号画“圆”,不仅可能,而且可以。一所学校是河西区的湘江道小学,另一所是津南区的八里台第四小学。他们尽管分属城乡,又同属“普通”,但是这一对连面儿也没见过的“兄弟”学校,居然走出了一条近乎相同的特色建设之路,那就是“定向―定制―定力”。

“定向”,就是确定方向。咱们既然建设的是学校特色,那么就应该各自不同,甚至与众不同。不管你的“特色”需要用理论来表达,还是力图用实践来表现,好像都是这么个理儿。然而,由于当初人们较少思考“特色”,如今又特别强化“特色”,而且是前所未有的强化,所以大家就有点儿不那么适应了。说白了,过去大家都干着“相同”的事情,现在到哪儿去找那么多“不同”的“特色”。

其实,就是不谈特色建设,各个学校也“各不相同”,甚至特别“与众不同”。尽管有些专家总说咱们“千校一面”,可是要让他找到两所完全相同的学校,照样很难。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无论是内涵还是外显,学校之间总会有些区别,或是有所差别。还是那句老话,不同是绝对的,相同是相对的。别说大家一直盯着的资源配置、教师素质、居民结构、家长追求,就是大家容易忽略的历史沿革、自然环境、域内经济、社区风习,各校存在的区别或差别,也是客观存在的,并非谁想改变就能立马改变的。然而,正是这些“不同”的因素,为学校特色建设的“定向”提供了绝好的机会。特别是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因素,更利于在诸多机会之中凸显优势。如果用好这些机会,认真挖掘,精心整合,其中有些因素肯定能够转化为帮助学校特色“定向”的基本要素。湘江道小学和八里台第四小学都是经历了这样一个“定向”的过程。

湘江道小学是建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老”校。后来,在多次的学校布局调整中,先后把临近的刘庄小学、解放南路小学、贺家口小学、挂甲寺小学、福建路小学并入其中。别看被并入的学校又旧又小,却是各自都有“长项”。早在40 多年前,被国人视为“国球”的乒乓球运动,就在刘庄小学、解放南路小学扎下了根儿,一茬一茬的“市手”“国手”启蒙于斯,成长于斯。马和李楠就是从福建路小学走出来的“国手”。最为可贵的是,湘江道小学在把“别人”接纳进来合为一体的关键时刻,没有把“别人”的传统不当回事儿,自己在那儿另起炉灶。用他们的话说:“接纳的不是被撤并掉的学校,而是送上门儿来的优势。我们这里没有合并,只有合作;没有‘别人’,只有‘咱们’。”大概正是这种眼光和胸怀,“国球”这个曾经是“别人”的项目,在这里保留下来了,发展起来了。还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他们又选择了被国人视为“国粹”的京剧作为学校发展的新项目。这一选择由于贴近了合并后大学区的地域文化,再一次得到了当地的热情支持,而且一支持就是十多年。现在,只要提到“国球”和“国粹”,人们都会自然联想到湘江道小学。这话真不是随便忽悠。正是这两个“国”字,成就了这所“老”校的办学特色。

八里台第四小学是近三年建设起来的一所“新”校。随着“示范镇”的建设,南义小学和双闸小学,这两所村民眼里的“村小”合并起来,进驻这个全新的校园。同时,也引发了他们全新的憧憬和思考。当时,大家的心气儿那叫盛,劲头儿那叫足。在上一轮义务教育现代化标准建设的过程中,他们一点儿也没对付,更没糊弄。为了办学“特色”这一条,大家认定了“民间武术”和“民间艺术”。因为,这些本乡本土的文化,尽管土得掉渣,可是对于这些土生土长的孩子来说,一辈辈积淀起来的亲切感和亲和力,是什么也不可替代的。正是这两个“民”字,成就了这所“新”校的办学特色。

“定制”,好像原本是指量身定做,一般不在教育领域使用。但是,毕竟语言也在发展,好像借此一用也不会引起歧义。因为“特色”建设本身就在强调“各不相同”,你要是不像“量身定做”那样进行“定制”,怎么显现“各不相同”呢?再说,学校还总想自己做得更加突出,在“各不相同”的基础上,要是经过“定制”,能够“与众不同”,不更好吗?所以,一旦 “定向”确定以后,接下来最为关键的就是进行各不相同的“定制”。

其实,特色建设根本不是“特色”自己的事儿。它既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更关系着学校的运行。无论哪个学校的“特色”建设,都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单起炉灶。说一千道一万,特色建设也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切实把特色建设纳入学校管理的全局之中,实现与各个方面的协调互动,才能确保特色的顺利实施,也才能促进学校的科学发展。如果说得“学术”一点儿,这个“定制”实际就是“制定”策略。既然如此,就必须体现“定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绝对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想起一出是一出。起码要从四个方面入手,把 “定制”落到实处。湘江道小学和八里台第四小学,也都经历了这样一个“定制”的过程。

第一,是确定目标。谁都知道,不管确定怎样的特色,最终没有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不能蕴含在学校文脉之中,也很难被人认可。这就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工作目标。正因为如此,这两所学校一方面着眼学生发展,把培养爱好与发展特长结合起来;一方面又着眼学校发展,把特色建设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6年下来,湘江道小学的每个孩子都能打一手球,而且出手就有点儿“专业”;每个孩子都会唱6段戏,而且张口就像是“科班儿”。八里台第四小学的每个孩子都能进行武术表演,而且像模像样;每个孩子都有美术作品,而且有趣有法。这些年来,他们两所学校都在用心布置环境。只要一进校门,你就会看到特色建设的“元素”。别的不说,湘江道小学楼道的“戏曲脸谱”艺术长廊,画的、刻的、剪的、雕的,都是学生的美术创意;八里台四小前厅的掐丝珐琅巨幅墙画,设计、勾线、粘丝、着色,全是师生的合作成果。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学生形成的爱好,学校创设的环境,都应该是学校特色的“符号”。 他们正是用这样简洁的目标,为学校特色建设丰富活动,诠释了价值指向。

第二,是开发资源。谁都知道,资源是特色建设的基础。眼睁你要没有足够的资源,“特色”就必然会失去根基,“建设”自然无从下手。由于特色建设的资源,必须体现建设的特色,所以非常稀缺。不会像学科教材那样,有许多现成的东西摆在那里。有人说,与其说是“开发”,不如说是“挖掘”。因为,书里很少,网上不多。就是找到一点儿,也未必对路。这话说的虽有道理,但不完整。咱们“挖掘”出来的,一般还是原始素材。你要把原始素材变成校本教材,没有一番“加工”肯定不行。就是为了这事儿,湘江道小学围绕两个“国”字,开发了系列校本教材《魅力戏曲和快乐体育》。尤其可贵的是,他们的资源开发,是课内外结合起来的开发。单说“魅力戏曲”,就涉及包括京剧在内的8个剧种。不光常见的基本常识、历史源流、艺术特点,在全校学生中得到普及,就是脸谱制作、舞台美术、服装设计以及行当唱腔、表演程式、乐器伴奏等,也分别被老师们编了教材,进了课堂。还是为了这事儿,八里台第四小学围绕两个“民”字,也进行了深入的资源“开发”。特别值得研究的是,他们的资源开发,是校内外结合起来的开发。为了保证武术的普及,他们参考当地盛行的“八极拳”编制了一套“校操”;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他们从当地挖掘了腰鼓、秧歌、竹竿、皮筋、空竹等体育项目,又借鉴了剪纸、泥雕、编织、民乐、书法等艺术品种。他们推出的“葫芦创意”和“文字研究”两个项目,把当地的自然优势资源和人文优势资源,引进了学校特色建设之中。他们正是用这些鲜活的资源,为学校特色建设的全面实施,注入了无限活力。

第三,是整合活动。谁都知道,特色建设必须借助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有人说,没有活动,特色就没有活力。还有人说,活动过多,学生会加重负担。这的确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不是弱化学校的特色建设,就是干扰学校的正常运行。为了破解这个矛盾,这两所学校几乎采用了同一对策:根据特色需要,全面整合活动。他们梳理了“规定动作”的各项活动,然后把特色内容全部融入其中。这样,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外小组、课间活动、“2+1”项目和学生特长培训、传统体育活动,以及一些美术、音乐、体育、语文等学科教学,都成了学校特色建设的载体。他们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这些活动和要求,分解到每个年级,形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序列。学生发展成长与学校特色建设,不仅高度一致,而且有序推进,保证了特色建设在全体学生中落到实处,在学校制度中得以固化。正是经过整合的这些活动,为学校特色建设的持续实施建立了长效机制。

第四,是争取社会。谁都知道,特色建设仅仅依靠学校自己的力量,很难推向深入。首先,是“难”在缺少社会观念的认同。学校里究竟哪些事儿是“正文儿”,哪些事儿是“闲白儿”,至今仍然有人存在偏见,甚至异见,因为素质教育的价值并没有得到普遍理解。此外,还“难”在缺乏社会力量的帮助。说实话,社会很想帮助咱们的并不少。说实话,咱们真正“打开”校门的并不多。时间一长不“两岔”了才怪。这两所学校看准了症结所在,在面向学生家长和社区居民开放学校场地、器材,共建和谐社区的同时,一面主动汇报本校特色,让他们走进学校看乒乓球赛、武术表演、文艺节目、作品展览,感受自己孩子的成就,理解特色建设的目的;一面主动寻求外界帮助,请他们为学校特色建设献计出力。湘江道小学的十几位乒乓球教练,都有过辉煌的昨天。如今,他们又在这里天天挥汗如雨地培养孩子,继续着专业的生涯。曾经被“边缘”了的他们,在这里找回了当年的“感觉”。八里台四小也是如此,民间武术和民间艺术的指导教师,不少就是学生家长和社区居民。就拿“葫芦创意”来说,能够形成“种植―管护―定型―选材―切拼―绘画―展示”一条龙的“活动链”,就是学校和社会越拉越近的成果。他们正是以主动争取社会,为学校特色建设的纵深发展凝聚了新的力量。

按说特色建设绝非上面这四件事儿,还有很多工作,需要结合学校实际,纳入策略“定制”的范围。例如,课堂教学改革就至关重要,因为特色建设的活动无不需要时间和空间。假如咱们的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忙得不可开交,你说他们还有精力跟咱投入这些活动吗?再如,教师专业素质同样至关重要。假如教师没有正确理念,缺失一专多能,你说他们又拿什么跟咱共同建设特色呢?

“定力”的含义,如今已经无人不知了。说白了,“定力”就是坚持到底的力量。这力量有精神的,也有物质的,而且两者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特色建设本身并不强势,更不强大。别说没有定力,就是缺少定力,它也很难经住乍“暖”乍“寒”。这些年,特色渐渐“退色”的案例已非个例,大家不会没有察觉。但凡咱们看到的“成功”学校,肯定是内外形成了合力。内部主要是思想认识能够坚持到底,运行机制利于坚持到底;外部必须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必要的资源配置。应该说,这两所学校建设特色的“力”,所以能够“定”住,大概就基于此。如果深入思考一下,其实“定力”就是自信,是对素质教育的自信。当然,既包括“下边”,也包括“上边”。这话是否小题大做,也未可知。

这些年,湘江道小学和八里台第四小学沿着“定向―定制―定力”这样一条特色建设之路,付出着心血,也收获着希望。除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普遍提升以外,除了学校的特色项目取得领先水平以外,他们“拿手”的“本事”更不得了。多年来,湘江道小学的绿芽乒乓球队连续荣获天津市中小学乒乓球赛男、女团体冠军,并为国家队和省级队输送了70余名运动员。2013年,有个这里成长起来的中学生,还赢得了亚洲中小学乒乓球赛冠军,并在世界中小学乒乓球挑战赛上获得了三项第一。今年,八里台第四小学的武术队,在香港国际武术节上,一举拿下21枚金牌、12枚银牌和2枚铜牌。谁能想到,这些仅仅经过3年训练的孩子,能在这个被称为“武术奥运会”的大赛上,能面对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名运动员,毫不畏惧大显身手。至于他们的艺术教育成就,那就更是俯拾皆是。说到这里,有人一定会问:“折腾”半天,质量如何?他问的“质量”尽管不是咱们的“质量”,但是担忧之心可以理解,做出回应也很必要。可以这样说,虽然没排名,总是在前进。学校很有根,家长很满意。“我骄傲”,已经成为学生、家长、学校、社区共同心声。

别看他们都不是“重点”,可在群众心里都是“名校”。他们是因学校的特色建设而扬“名”。能够形成如此良好的社会辨识度,是特色建设为学生营造了健康快乐成长的环境,给学生搭建了自由全面发展的平台。如果对他们这条特色建设之路进行一下概括,那就是三个关键词:“普通”“创新“规律”。这里没有刻意放大。因为,湘江道小学和八里台第四小学的特色建设,发生在普通学校,突出了管理创新,揭示出办学规律。

其实,咱们真的还有不少这样的学校;当然,咱们真的也还缺少这样的学校。

上一篇:抓好教育科研工作,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英语阅读提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