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函数性质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时间:2022-10-29 06:29:46

基于函数性质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就是利用函数的观点和方法对问题进行解决,因此,做好函数知识的教学至关重要。本文对基于函数性质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能够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函数性质 初中数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133-02

对于教师而言,应该高度重视函数教学,依照从易到难、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方式,对函数知识进行传授,培养学生对于函数的认知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有效的平台,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函数的本质规律,通过例题的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对学生的函数思维模式进行培养,确保其能够合理利用函数的观点和方法,对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解决。

这里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对初中数学函数教学的方法和课程设计进行简要分析。

例1:在ABC中,BC边的高为6cm,如果从三角形顶点C沿BC边所在的直线,向B点做直线运动,则三角形的面积出现相应的变化。结合已知条件,回答下列问题:(1)在C点向B点运动的过程中,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又是什么?(2)设BC边的长度为x,面积为y,则x和y之间的函数关系是什么?(3)假定BC边原本的长度为12cm,在C点运动的过程中逐渐缩短到3cm,那么在这个过程中,ABC的面积呈现出怎样的变化[1]?

对于这个例题,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如果单纯依靠口头描述,学生必然会感到云里雾里,不知所然。对此,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ABC的图形,然后在BC边上任意选择几个点作为C点移动过程中的到新点,将原本抽象的问题变得更加形象,以方便学生进行观察。结合题目的已知条件,可以看出,伴随着C点的移动,三角形的面积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而且只有当C点停止移动时,三角形的形态才会确定下来,有唯一一个对应的三角形。因此,对于第一个问题,C点运动过程中的自变量为BC边长,因变量是ABC的面积;对于第二个问题,结合BC边上的高为6cm的已知条件,结合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可以得到x与y的函数关系式,即y=3x(3

在上述分析中,提到的三个问题都是非常基础的问题,不过同样能够引导学生了解函数的概念和本质特征。为了进一步对函数教学方法课程设计进行阐述,这里仍然以例题的方式进行讲解。

例2:在南海军演中,假定一枚炮弹在发射后,呈现出比较规则的抛物线运动,经过26s后落入海中,并且准确击中假想目标。已知炮弹发射的最大高度为845m,设炮弹与海面的高度为h,下落时间为t,则可以利用相应的函数表达式h=130t-5t2来表示。结合上述条件,运用所需的函数知识分析,h是t的函数吗?为什么[2]?

对于这个问题,在讲解过程中,同样需要首先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坐标系,在坐标系中标明炮弹的运行轨迹。以发射点作为远点,分别引出x轴(时间)和y轴(高度),炮弹落入海面的位置即抛物线与x轴相交位置,以D来表示。然后,教师可以在x轴的线段OD之间任意选择一个点M,作x轴的垂线,与抛物线的交点为P,测量M的横坐标和P的纵坐标;再次于线段OD上选择任意点N,同样作x轴垂线,与抛物线交点为Q,测量N点横坐标和Q点纵坐标。以此类推,尽量多选择几个点进行坐标值的测量,从而使得学生认识到,伴随着横坐标点位的移动,其坐标值以及与抛物线交点的纵坐标值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而无论取值点的位置如何,横坐标x都存在对应的纵坐标y,而且取值唯一。由此可知,函数值y会随着自变量x的变化而相应变化,结合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就可以明确,任意时间点t依照上述对应关系,都存在唯一对应高度h,也就是说,h是t的函数。

上述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使得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函数的概念及本质,加深其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认识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的对应关系:变量x的每一个定值都存在唯一对应的变量y,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说y是x的函数。同时,结合上述实例,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x与y的对应关系,明确x的取值范围。

为了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应该布置相应的课后习题,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函数概念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其创新意识。例如,给出函数关系式y=x2+5(x>0),鼓励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对函数式的对应关系进行解释,使得其能够将函数的思维和方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3]。

总而言之,函数在初中数学中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甚至已经逐渐成为了初中数学学习中的一条重要纽带。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环节应该对教学案例进行精挑细选,突出案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应的函数方法,促进课堂教学效率和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贾靖林.信息化环境下初中数学函数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5:85-86.

[2]翁玉斌.关于初中数学课堂中函数的教学方法论述[J].学周刊,2016,06:74.

[3]陈永文.试分析初中数学函数教学的困境和突破[J].教育教学论坛,2016,02:250-251.

上一篇:“因式分解”的巧分解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