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生丧失语文学习兴趣的原因

时间:2022-10-29 05:29:45

浅析高中生丧失语文学习兴趣的原因

经过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磨炼,高中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如秋蝉般萎靡不振。从教八年,每每看到学生们在数学课堂上那专心致志的神态,心里总不由地生起一种嫉妒,语文课堂究竟怎么了?难道九年的语文学习真的让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不再燃烧?兴趣不再?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学生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中生丧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因为应试教育总是过分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而采取的手段往往是强化训练,过度学习,还美其名曰:死去活来,熟能生巧!――不先“死去”怎么能有“活来”!讲求题海战术,追求“熟能生巧”。当然,没有必要的训练积累,知识点无法得到巩固,但如果因此把语文学习的范围仅仅局限在课本内,以至于让学生无暇顾及课堂以外的、对发展智力非常有益的各种活动,学生课外语文学习的好奇心无法满足。长此以往,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丧失,以致荡然无存。

其次,高中语文教师的个人素养也决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果不喜欢语文,请从喜欢我开始。”这其中道出的正是高中语文教师的个人素养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其中教师的知识、能力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影响尤大。

1.知识、能力素养。首先,客观条件限制了高中语文教师对自身知识、能力素养的提升。现在的学校整个工作中心就是各阶段检测、各级统考、会考和高考,管理目标普遍地带有功利主义色彩,评价语文教师的标准便是平均分、达标分,及格率、优秀率和升学率,语文教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丧失殆尽。高中语文教育研究完全变成了高考应考研究,语文教师在灌输知识,强化技能中疲于奔命,真正能提升自身知识能力素养的探索和研究无暇顾及。因此,新课程标准别强调的“有利于教师自身发展”的说法也几近落空。其次,高中语文教师的惰性限制了对自身知识能力素养的提升。惰性使语文教师懒于学习新知识,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语文教师应有的灵气完全丧失。我们以写作为例,扪心自问,勇于“下水”,勤于“下水”的老师寥寥无几。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写作时,更多的处于纸上谈兵、指手划脚的状态;画师自己不参与画画,乐师自己不懂歌唱,却一味埋怨弟子悟性不高,错又在谁呢?再以高考名篇名句背诵为例,高中语文教师能有几人勤于背诵,注意积累?甚至我曾听过有位高中语文教师如是说:我不会背没关系,因为我不需要参加高考。如果专业知识尚且如此轻视,那么与考试“毫不相干”的课外文学作品以及教育理论类的书籍,教师阅读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懒于读书,语言贫乏,材料陈旧,教法单一。很难想象,这样的高中语文教师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被如此训练了九年,被各方面严格管制的、疲劳的学生呢!

2.职业道德素养。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集中体现。“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师生之间的感情是教育得以维系的一种纽带,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利用这把钥匙去打开学生的心扉。首先,这种热爱是指教师对学生以生活上关爱为起点而产生的一种教师对学生的亲近感。然而,我们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师因为种种因素,很难真正做到给予学生生活上的关爱。一方面是教师的工作量大,难以顾及;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习太紧张,多门学科轮番上场,抽不出空。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失去了深层的沟通、交流;那么,师生间的亲近感也就可想而知。其次,这种关爱还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高中阶段的学生,自主和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可以想象,他们是多么渴望被理解和被尊重。然而,生活中充满了太多的然而,或许,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师还没有意识到这种潜在的需求。潜意识告诉我们,我们是“教师”,学生“必须”言听计从。我们太多的强调学生要理解老师,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至于青春期的高中生,他们在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上需要什么?我们能提供这种需要吗?真的,从潜意识里,我们高中语文教师思考得太少,做得更少。他们失去了被理解和尊重,也就预示着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失去了被理解和尊重,语文课堂自然就失去了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目前,高中生丧失语文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除了“应试教育”体制蒂固根深和高中语文教师个人素养有待提高之外,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轻知识而重经济效益,认真学习而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好的工作,等等,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失去了增加学习兴趣的内驱力。教育体制或社会环境,是我们语文教师难以影响的,但我们可以戴着镣铐尽可能地把舞跳好!在个人素养、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做些改善与提高,提高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很重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侯喜君.语文教师惰性的批判.2009年7月.

上一篇:如何较快地促使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 下一篇:高效课堂教学的三个“四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