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技术

时间:2022-10-29 03:29:41

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技术

在我国北方冬麦区,小麦纹枯病最近几年发生面积呈逐年扩大的趋势,发病程度逐年加重,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受害的麦田,轻者减产幅度在5~10%,重者减产幅度高达50%左右,个别地块甚至绝收,同时造成小麦的品质下降,尤其是对优质专用小麦影响最大。2005年北方冬麦区发病面积占麦播总面积的70%以上,在小麦主产区滑县近90%以上的麦田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危害,是造成2005年北方冬麦区减产的一个主要的因素之一。因此,提高对纹枯病的认识,加强其综合防治措施,势在必行。

1 发病症状及发病规律

1.1 发病症状 小麦纹枯病由丝核菌的一些种群引起,小麦各生育阶段都可受害,出现烂芽、病苗、死苗、花秆烂茎、枯孕穗和枯白穗等症状。小麦发芽后受纹枯病菌感染芽鞘变褐,严重时烂芽枯死。幼苗叶鞘出现中部灰白、边缘褐色的病斑,叶片渐呈暗绿色水渍状,以后枯黄,病重时死苗。拔节后茎基部叶鞘 出现椭圆形水渍状病斑,后成为中部灰白、边缘褐色的云纹状斑。病斑扩大相连形成典型的花秆症状。茎秆发病先出现褐色短条斑,后变成边缘褐色、中部灰白的梭形斑,病部纵裂,形成烂茎。由于花秆烂茎,常引起小麦倒伏,或主茎和分蘖抽不出穗,成为枯孕穗,或抽穗后形成枯白穗。

1.2 发病规律 小麦纹枯病主要以菌核附着在寄生物残体上或落入土中越冬、越夏,小麦播种后,菌核萌发侵害幼苗引起发病。在田间发病过程大体可分为5个时期:

1.2.1 冬前发病期 三叶期前后开始见病斑,后有扩展,但病株率低,病害较轻。

1.2.2 越冬静止期 越冬期,病菌停止生长,病害停止蔓延,病情稳定。

1.2.3 早春发病期 即返青至拔节期,病害在植株间水平扩展,病株率增加,高者达100%,并由叶鞘发展到茎杆上,重病株茎基部1~2节间腐烂发黑,引起早期枯死,或后期小麦倒伏。

1.2.4 发病高峰期 拔节后,病斑向上扩展,形成花杆症状。由于花杆烂茎,主茎和大分蘖常抽不出穗,引起穗不实、穗粒数减少和千粒重降低。

1.2.5 停止发展期 小麦抽穗后,茎杆逐渐变硬,阻止病菌扩展,病情稳定,小麦生长后期,病部产生菌核。

2 发病条件 影响小麦纹枯病发生流行的因素包括品种抗性、气候因素、耕作制度及栽培技术等。

2.1 品种抗病性:20世纪60年代以前我国北方麦区小麦品种以当地的农家品种为主,品种遗传上存在异质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地在品种推广上趋于单一化,大量推广矮秆品种。对目前各地推广的品种进行抗纹枯病鉴定的结果表明,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品种绝大多数为感病品种,只有极少数表现耐病或中抗,缺乏免疫和高抗品种。感病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是当前小麦纹枯病严重发生的原因之一。

2.2 耕作与栽培措施:20世纪60年代以前我国北方麦区一般是二年三作,随着生产集约化的发展和复种指数的提高,20世纪70年代后,北方麦区逐渐形成了有利于病害发展的小麦、玉米一年二作的栽培制度。小麦地连作年限长、土壤中菌核数量多,有利于菌源积累,发病重。另外小麦早播气温较高,纹枯病发病重,适期迟播纹枯病发生轻。同时,播量较大的麦田比播量适中的麦田发病较重。

2.3 灌溉条件的改善,播种密度的增高,化肥特别是速效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有利于纹枯病发生流行: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灌溉条件得到改善,水浇麦田面积增加,化肥施用量增加,播种密度也加大,一些地区氮肥施用量达到了270千克/667平方米,造成植株生长嫩绿,田间郁闭,相对湿度增加,纹枯病加重。高产田块纹枯病重于一般田块。

2.4 气候条件:不同发病阶段对气象因子的反应有显著差异。一般冬前高温多雨有利于发病,春季气温已基本满足纹枯病发生的要求,湿度成为发病的主导因子。3月~5月上旬的雨量与发病程度密切相关。河南省1997、1998、1999年继续三年纹枯病大流行就与当年春季多雨有关。同时,在春季小麦遭受低温冻害的情况下,也会诱发该病的严重发生。2月份的倒春寒是造成今年北方冬麦区纹枯病流行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

2.5 土壤条件:小麦纹枯病发生与土壤类型也有一定关系。沙壤土地区纹枯病重于黏土地区,黏土地区纹枯病重于盐碱土地区。中性编酸性土壤发病较重。

3 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3.1 农业防治

3.1.1 加强抗、耐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目前尚无高抗纹枯病品种,但是选用当地丰产性能好,抗(耐)性强的或轻感病的良种,在同样的条件下可降低病情20%~30%,是经济易行的控病措施。当前在纹枯病重病区,可选用抗性较好的或轻感病的品种,如目前 北方冬麦区 推广的一批耐病品种矮抗58、周麦18、新麦18、豫教2号等。

3.1.2 合理轮作,适期播种:避免过早播种,特别是发病田块,应因地制宜地在适期范围内播种,以减少冬前病菌侵染麦苗的机会。

3.1.3 适当降低播量,控制密度:根据田块肥力水平,合理掌握播种量,创造不利于病菌生长发育的条件。

3.1.4 合理施肥:看地看苗科学追肥,实行配方施肥,以基肥和有机肥为主, 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平衡施用磷、钾肥,特别是重病田要增施钾肥,以增强麦株的抗病能力。带病残体的粪肥要经高温腐熟后再施用。

3.1.5 防除草害:根据当地麦田杂草群落结构与分布以及土壤、环境等条件,选择适应本地区麦田的化学除草剂,做好杂草化学防除工作,或配合人工除草,不仅解决了麦田杂草的危害,而且促进了麦苗的健壮生长,同时减轻了纹枯病的发生。

3.1.6 加强田间管理:关键是提高整地质量,培育壮苗和加强麦田排灌系统的建设,做到沟渠配套、排灌畅通,以降低田间湿度。早春要早中耕,勤中耕,提高地温,促进麦田健壮生长。合理灌溉,早春干旱,要及时浇水,雨后低洼地要挖沟排水,防止麦田长期积水,降低田间湿度;春季寒潮来临前,要适时浇水,尽量减少低温寒害影响,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2 药剂防治 合理施用化学药剂对小麦纹枯病能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药剂防治应以种子处理为重点,重病田要辅以早春田间接力喷药,有效控制该病为害。

3.2.1 对于种植感病品种和早播发病重的麦田,秋播时用粉锈宁拌种,用药量为干种重量的0.1%~0.15%,因拌种后会影响发芽率,每50千克种子加进75毫升赤霉素,起到逆转的作用,也可以加进增产菌10g混配拌种, 可有效地控制纹枯病的发生并能兼治其它土传病害和苗期锈病、白粉病。

3.2.2 返青拔节期:每667平方米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克或5%的井岗霉素250克或25%的井岗霉素50克或50%的退菌特100克或稻瘟净15克,加750克尿素和8克天丰素,对水50~75千克,对茎基部均匀喷雾,连喷2次,间隔10天为宜。既提高了小麦的抗病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小麦的抗逆能力,又促进了分蘖。或每667平方米用20%的粉锈宁乳油30~50毫升或15%的粉锈宁可湿性50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于麦株茎基部,2~3次为宜,间隔10~15天,可兼治白粉病和锈病。

3.2.3 小麦拔节后:每667平方米用15%的粉锈宁50克加40%的多菌灵胶悬剂100克,对水50~60千克,混合喷雾,防治白粉病兼治纹枯病。

3.3 生物防治 生防菌株主要有拮抗真菌和细菌、芽孢杆菌B3、非致病丝核菌等。用非致病丝核菌株覆盖播种后的土表或生防芽孢杆菌B3拌种处理,对小麦纹枯病有显著抑制作用,田间防效均在60%以上;同时,可以提高发芽和出苗率,并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上一篇:生活中的营销启迪 下一篇:春季果树优质丰产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