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怪异高职学生的行为分析及解决措施

时间:2022-10-29 03:28:24

性格怪异高职学生的行为分析及解决措施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思想也日益多元化,同时由于家庭环境、社会价值观的冲击,导致心理压力过大,出现心理问题在所难免。作为一名从事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人员,笔者的工作主要是从个别性格怪异学生的表现入手,分析其行为成因,找到解决方法,帮助其适应大学集体生活,顺利完成学业。这是一项艰巨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从点点滴滴做起。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性格怪异;成因分析;应对措施

一、案例介绍

孙某,女,该生进入高职高专教育阶段后,性格怪异,喜欢独自行动,对异性存在偏见,有时自言自语,情绪激动。该生在每次考试前都会情绪紧张;每次上课她都是独自一人坐在最后或一个角落,很明显地表现出与别人的不同,显得格格不入。

二、思路、措施及效果

为帮助该生转变思想,防止出现过激行为,笔者主要通过谈话、心理辅导及与家长沟通交流等多种方式了解该生心理成长过程,在分析性格怪异原因的基础上,调整其情绪,恰当地处理其突发状况。

1.性格怪异成因分析

(1)家庭因素。由于该生父母的经济条件不同造成了一些矛盾,导致父母关系紧张,家庭不和睦。父母之间的这种矛盾导致该生对父亲产生鄙视心理,而后进一步发展为对异性的歧视。

(2)高考失利。从谈话中了解到,该生曾两次参加高考,在第一年高考后她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以为自己能考上一个更好的大学,于是在没有填报高考志愿的情况下返校复读。但复读之后成绩没有提高反而下降,只达到了专科的分数线。高考失利给她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导致该生在每次考试之前就会情绪反常,容易激动。因此每次考试之前笔者都对该生重点关注。

2.解决方法及效果

(1)谈话法。首先,笔者通过与她单独谈话,了解其成长背景。在谈话交流过程中了解到由于父母生活背景存在差异,父母之间的相互矛盾导致其认为父亲没有能力,从心理对父亲歧视,再加上高考成绩不理想导致的心理不平衡,由此引发对异性的仇视。针对这些情况,笔者首先让班内男生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与她产生摩擦;在谈话过程中告诉该生男生女生日常交往属于正常现象,不要考虑太多。其次,笔者与该生家长通过电话及面谈的交流方式,让他们了解该生的表现及其孩子畸形性格形成的原因,使他们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希望他们平时多关心该生,从生活细节、学习方面入手,让她逐步感受到父母的浓浓暖意,体验到亲情的温暖,体会到家庭的温馨。

(2)心理辅导。通过与心理老师预约,笔者安排该生先后与学校两位心理老师谈话,以便进一步分析其心理成因。通过心理老师专业的诊断,发现该生思想偏激,对父亲有强烈的反感,“鄙视父亲”,缺乏情感。心理老师建议家长带其到专门鉴定机构进行诊断,并帮助该生营造正常的生活环境。

根据心理老师的建议,笔者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让家长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问题不能回避,应积极配合权威机构的诊断治疗。从之后的情况看,在家长配合下治疗效果较为明显。

(3)帮扶法。由于该生在高考中连续失利,对考试产生了紧张反应,几乎每次情绪爆发都是在考试前几天,有较为明显的考前综合症。因此笔者在平时安排学生主动与其交流和沟通的基础上,在考试之前安排女生关注其言行举止,防止过激行为发生。

(4)适度冷处理。由于该生对周围人持敌视态度,假想敌较多。为此笔者叮嘱班内学生不要过多关注其言行举止,给予其适度空间,减缓其情绪压力。从采取适度冷处理方法之后,该生日常情绪基本稳定,出现情绪反常的情况减少。

三、案例分析及提示

在本案例中,孙某性格怪异,喜欢独来独往,待人冷漠,对别人有戒备心理,通过故意破坏行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等等。如何对待这类大学生,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点,结合本案例,笔者得出以下几点提示:

1.首先深入调查,找出“病因”

多去了解其成长背景和心理发展历程,全方位把握其思想动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从中找到交流方式和处理方法,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以利于该类学生稳定情绪,较为顺利地完成学业;在其本人情况稳定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更好地管理班级,稳定大局。

2.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在深入了解这类学生的性格特点、行为表现及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处理该类学生产生的负面情绪和影响。在表示关心时注意方式方法,有些情况下也应当适度冷处理,过多关心可能在效果上适得其反。

3.加强与学生父母的联系,通力合作

该类学生性格怪异主要是由于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等因素造成的。尤其已经进入高职高专教育阶段,学生已是成年人,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家长对学生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若想转变学生思想,只有在与家长充分沟通、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转变学生的思想。要真正改变性格怪异学生的行为需要家庭与学校等多方的通力配合。

参考文献:

[1]顾佳滨,金剑青,许朋汝.高职院校“问题学生”管理工作探索与实践(上旬刊)[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02).

[2]刘自强.地方高职院校问题学生特征及教育转化的路径[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03).

[3]杨彦勤,辛全才,赵延风.“问题学生”的成因与教育转化[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上一篇:利用欧洲动物福利技术 促进我国猪肉生产模式转... 下一篇:基于护理实践困境对不同时期实习护生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