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歧视知觉的综述

时间:2022-10-29 02:56:40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歧视研究领域中的强势心理学现象减弱,研究者们逐渐重视弱势群体自身对于歧视现象的知觉与反应,本文将从歧视知觉的概念内涵、测量、影响因素进行阐述,并总结和探讨我国歧视知觉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歧视知觉 测量 环境因素 个体因素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虽然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弱势群体的身心发展,但在过去的关于歧视问题的研究中,主要是从强势群体的角度出发,主要研究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偏见,并没有从被歧视者的角度出发,很少关注弱势群体的心理感受。近些年,随着歧视研究领域中的强势心理学现象减弱,现在研究的焦点变成被歧视的弱势群体,即弱势群体对于歧视现象的知觉与反应。目前国内研究者也开始关注歧视知觉,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将总结国内的研究进展。

歧视知觉是一种主观体验,是相对客观歧视的,由于自己所属的群体成员资格( group membership),自觉到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对待,这种不公正的对待可以是实际的行为动作,也可以是一些拒绝性的态度或者某些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等。歧视知觉是一种主观体验,这一种主观体验直接与群体成员资格相关,虽然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无法确定歧视知觉是否真正反映了客观歧视,但其因为作为弱势群体成员的一种“重要心理现实”( Dion & Kawakami)己经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1歧视知觉的测量

关于歧视的测量,需要客观地测量歧视经历,这在现实生活中很困难,需要考虑歧视者自己的偏见历史,也要考虑歧视发生多长时间,歧视是不是故意的,有没有被知觉到或者造成伤害等等,所以歧视的测量非常困难,研究者们把焦点转移到测量歧视知觉上。目前,歧视知觉的测量以下两种:第一种方法是从归因方面来考察,用受害者是否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为偏见,来测量歧视知觉。研究者们采用最多的方法是第二种方法,即通过个体自己报告自己感受到的歧视程度,或者伤害程度来测量歧视知觉(Lee&Ferraro,2009)。对于个体收到歧视程度的测量,研究者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出发:(1)对个体的歧视知觉进行整体性的考察,例如“由于你的种族(性别或者其他特征),你是否感到自己受到了歧视?”(2)对不同情境下的歧视知觉的考察。例如,Krahe等人(2005)从四个方面考察了留学生的歧视知觉状况,这四个方面分别是语言歧视、避免或回避、直接歧视和身体攻击。

2歧视知觉的影响因素

关于歧视知觉的影响因素研究,国外是由Brown(2005)等人提出,儿童的歧视知觉主要受认知因素、情境因素以及个体差异因素的影响。国内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且经过研究显示,主要有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儿童歧视知觉。

2.1个体因素

影响儿童歧视知觉的个体因素包括学校类型、年级、性别、流动性。对于流动儿童,在关于学校类型方面上的研究,普遍认为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比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的要高,在关于年级方面的研究上,发现打工子弟学校中小学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比初中流动儿童要低,高年级的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高于低年级的儿童。在性别方面的研究上,目前结果还不一致,有的研究认为流动男孩的歧视知觉相对较多,有的研究认为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性别不相关。然而对于留守儿童,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歧视知觉在年级、性别和留守时间上不存在差异,即歧视知觉在留守儿童中是普遍存在的,不因年级、性别和留守时间的不同而变化。

2.2环境因素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环境领域就是家庭和学校环境。因此,在影响儿童歧视知觉的环境因素中,家庭经济环境和班级环境的作用一直受到普遍关注。

对于流动儿童而言,在排除个体因素的影响之后,刘霞的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于歧视知觉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江琦等研究发现歧视知觉与同伴关系呈负相关,歧视知觉与师生冲突、主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呈负相关;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受到班级气氛的影响,尤其是来自同学和老师的支持,对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均表现出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对于留守儿童,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歧视知觉。申继亮,胡心怡,刘霞的调查发现,家庭月收入的低下,和所感受到的来自同伴、教师、邻居、社区等人对自己和所属群体的排斥等,均增加留守儿童的歧视知觉。

3以往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国内关于歧视知觉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主要的研究是关于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主观幸福感和一些影响因素之间的研究,已取得一些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提高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有很大的意义,但是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要重视个体歧视知觉和群体歧视知觉的差异;然后,现在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有待突破,有待创新;其次,要加强探讨个体水平的中介变量的作用(例如群体认同、群体地位感等);最后,研究对象要扩大化,可以研究别一些特殊群体,比如可以研究残障儿童的歧视知觉。

参考文献

[1] 方晓义,范兴华,刘杨.应对方式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孤独情绪关系上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4):93-99.

[2] 蔺秀云,方晓义,刘杨,兰菁.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J].心理学报,2009,41(10):967-979.

[3] 黎志华,尹霞云,蔡太生,朱翠英.留守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特征的潜在类别分析:基于个体为中心的研究视角[J].心理科学,2014,37(2):329-334.

[4] 刘霞,申继亮.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及与自尊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0,33(3):695-698.

[5] Brown C S, Bigler R S. Children’s perception of discrimination: A developmental model.Child Development.2005,76:533-553.

[6] Edwards L M,Romero A J.Coping with discrimination among Mexican descent adolescents Hispanic.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s.2008,30(1):24-39.

[7] Luhtanen R,Crocker J.A collective self-esteem scale:Self-evaluation of one’s social identity.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2,18(3):302-318.

上一篇: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 下一篇:工作过程导向的《报关实务》项目化教学改革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