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主义”下公司利益循环构建的必要性

时间:2022-10-29 01:39:33

“协同主义”下公司利益循环构建的必要性

作者简介:王海涛,西南科技大学2011级法律硕士研究生。

崔建忠,男,山西大同人,山西云冈律师事务所实习律师。

摘 要:由于公司内部权力配置一般模式下存在着一定的变量,势必影响权力配置的正常效果发挥。故此,笔者将以“协同主义”为基础,分析公司利益循环构建的必要性。

关键词:协同主义;公司利益循环;必要性

一、公司内部特殊权力配置的特殊性

公司内部权力配置特殊性主要针对大陆法系模式下公司内部权力配置的正常状态而言。通常理论中公司内部权力配置正常状态下的权力制约模式,依照设计者之理念,使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与监事会之间权力相互制衡,以防止董事会、经理层权力过大。而在此正常权力与权力制约的模式下,存在着一定的变量,变量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与监事会之间权力相互制衡,进而制约减弱,内部权力分配出现偏向,影响到了公司、股东以及相关者的利益。、

首先,公司内部权力配置的一般模式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公司内部权力行使主体主要包括股东会、董事会与经理层以及监事会三者,就权力配置一般模式下,股东会的意思决策权力,董事会、经理层执行权与监事会的监督权力大小、强弱均是可变的。由于经济发展,股权过度分散,中小股东过多,包括多数“搭便车”者,股东会做出具体经营决策的现实性降低,加之经营需要具有专业素质人才操作,股东会将其享有的经营决策权过渡于董事会,董事会权力不断加强,股东会渐渐弱化。在我国的公司中,作为监督者的监事会,负责保护股东与债权人利益,监督董事会独断专行①,但由于多数人思想僵化、因循守旧,本能的排斥监事会在公司法人结构中的适用,再加之实践中监事会的价值功效没有被深刻认识,使监事会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橡皮图章”的咨询机构。

其次,公司内部权力配置理念的多元化。公司内部权力配置以“制约”为设计目的和所达效果,权力配置的理念坚持股东会、董事会与监事会权力制衡,并存在权力重心,以此权力重心为制约中心。“股东会中心主义”模式下的公司内部权力以股东会为中心,并选举组成监事会,有股东会与监事会共同对董事会进行监督,达到权力的制约,随着股权分散,资本扩张,重大的决策权逐渐过渡到董事会,内部权力配置模式渐变为“董事会中心主义”,而此时权力配置的理念依然以“制约”为基础,殊不知,权力的让渡,股权的过度分散,股东们仅享“搭便车”之利,股东大会权力不断弱化,仅存权力亦为董事会董事所享之权力,董事会成为权力重心,此时权力的高度集中化,制约的缺失,成为了“制约”理念下的极大弊端。

公司内部权力配置下一定变量产生并发生变化时,即股东会与监事会的权力在不断的弱化,而董事会的权力在不断的增加。原因在于公司内部权力配置模式由“股东会中心主义”向“董事会中心主义”转变的过程中势必出现的权力让渡,但是,由于董事会受让股东会权力的同时,伴随监事会权力弱化,监督作用的虚置,进而导致公司内部权力制约的缺失。此种模式,与“股东会中心主义”相比,权力失衡,董事会权力过于集中、强化,与“董事会中心主义”相比,监事会权力逐渐弱化,董事会权力行使缺乏监督。经理层受聘于董事会,经董事会授权行使相关的业务执行权力,并对董事会负责,故其权力在图中未予显示。

二、公司利益相关者

公司利益相关者理论从上世纪30年代提出并发展至今,被管理学界、法学界等领域学者和组织广泛接受,其内涵主要是指公司企业在制定决策以及经营过程中,要与股东、债权人、零售商、供货商以及社区等等相关群体相互协调,充分发挥利益相关者的作用,积极保护利益相关者权益,使公司企业向公众、消费者、债权人以及整个社区承担广泛的社会责任。公司利益相关者理论纳入法律保护的主体主要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政府部门、相关社会组织以及公司企业所在社区等等,而银行作为公司最主要的债权人,在公司利益相关者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三、公司利益循环构建的必要

我国《公司法》承认和保护公司利益相关者权益,但是其规定过于原则,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在实践操作中,可实施性差,尤其是对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过于零散,监管力度较差,导致了公司对任何的利益相关者都不负责的情况。另一方面,公司与债权人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三权制约”理念下公司制约的偏失,公司的信用往往较差,而“协同主义”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同时,公司利益循环的构建,势必增加对于作为利益相关者重要主体的债权人,即银行的保护力度,对公司的外部治理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由于公司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以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来保护利益相关者利益,站在公司的角度,其作为社会责任者的营利性公司,将改变公司营利目标的唯一性,公司经营者在决策时不仅考虑公司与股东的利益,还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在无形中会使公司股东与经营者产生一种否定公司营利性的想法。其实,从表面上看,公司利益相关者理论扩大了公司的委托者范围,增加了公司的负担,但实质上是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在公司外部治理中,将利益相关者纳入框架,通过参与公司决策,进行不同领域、层次的信息共享与沟通,降低成本,形成有效的内部制衡,进一步提高公司业绩,使公司长远发展。而构建公司利益循环,是以公司为中心,公司利益循环为基础,在凸显公司营利性与利益性的同时,使公司与银行、政府的关系更加具体化,银行利益保护操作性更强。(作者单位:1.西南科技大学;2.山西云冈律师事务所实习律师)

参考文献:

[1] 姚秋英:“公司利益相关者保护路径分析”,《理论月刊》,2010年,第7期。

[2] 赵旭东:《境外公司法专题概要》,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3] 李宏伟、牛广甫:“公司利益相关者保护制度探析”,《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12月,第6期。

[4] 汪青松:“社会责任推动下的公司内部权力配置新趋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1月,总第221期。

注解:

① 常健、饶常林:“完善我国公司监事会制度的法律思考”,《上海社会科学院季刊》,2001年,第3期,第141页。

上一篇:The Role Of Transportation In Politics 下一篇:打造安全文化软实力铸就安全稳定长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