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学细节 优化课堂教学

时间:2022-10-29 01:13:57

关注教学细节 优化课堂教学

【摘要】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 笔者通过教具使用、语言信息、板书书写、例证选择四个方面的细节进行阐述,力求使课堂教学最优化,极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关注;细节;优化;教学

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而言也是这样. 只有把握好了细节才使课堂教学显得细腻,问题独到,学生回答准确,教具使用科学规范. 教学中目标的确立,重点的突破,情境的创设,问题的生成及处理办法,教具出示的时机,练习题设计的梯度等等都是不能忽视的细节. 只要在细字上下工夫,课堂教学就会更精致,更和谐,更有效,也更具魅力!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教学细节粗浅的看法.

一、教具使用要合理

直观教学能增强小学生的记忆力,合理使用直观教学手段,建立正确的表象,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迁移知识. 如人教版一年级《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教学中,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它们的特征. 对于刚上学不足半年的小学生而言,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根本没有任何概念,只有通过提供具体形象的实物的观察使学生头脑中建立表象,凭借表象作支柱经过教师点拨讲解才能初步理解.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对出示的教具做精心的准备. 长方形和正方形要选择不同颜色以加强对比,利于辨认. 更主要的是选择长方形的宽要与正方形的边长相等,长方形的长要比正方形的边长长得多的图形,这样的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一目了然,极大程度地帮助学生感知长方形与正方形. 从而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长方形有4条边,2条长边,2条短边,对边相等;正方形有4条边,4条边都一样长. 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学生不仅理解和掌握了知识,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再如《圆的周长》一课教学时,如果采用绕绳法测量圆的周长,教师要让学生准备的绳子应该是弹性小而且很细的,这样尽可能地避免由于绳子的弹性和粗细造成测量的过大误差,使测量的结果更准确,从而使推算的圆周率的结果更接近3.14这个定值.

二、语言信息要精确

语言是教师在教学中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物质载体,是教师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基本功如何,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的优劣,它是取得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 数学教师的语言基本功包含很广泛,除了语言要清晰、流畅、精炼、通俗、生动、幽默风趣;语调要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富有节奏感;语义要言简意骇、注意穿插等外最重要的是概念、定义等一定要准确. 数学是逻辑性非常严密的一门学科,在涉及重要概念的教学时,教师要全面审视概念的名称、定义、实例和属性及其相互联系,防止出现概念混淆,鱼目混珠的现象,必须做到讲精确,不犯知识性、科学性错误. 例如:20 × 4 = 80(棵),在这里“棵”准确的表述应为“单位名称”,不是“名数”或“单位”;“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这里的“位数”不能是“数位”,而“……相同数位要对齐……”中的“数位”则不能说成“位数”;“小数点末尾的0”和“小数末尾的0”之间的区别,等等.

三、板书书写要规范

规范、标准、工整、美观的板书是教师必备的条件,对学生起着榜样和示范的作用,有潜移默化的功效.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模仿性强,他们通过教师黑板、作业本上书写的“范本”,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无形中教师的字体成了学生的“字帖”. 数学教师的书写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文本书写和图形书写. 文本书写中的阿拉伯数字、数学符号尤为重要,往往学生把“0”错写成“6”,“1”错写成“7”,“>”错写成“7”的现象普遍存在. 我在批改一年级学生的期末测试卷时发现有名学生在“直接写得数”的题目中把得数是“十几”的结果全写成了“二十几”,后来我经过认真分析原来是这样的,这名学生把十位上手写体的“1”全写成不规范的印刷体的“1”,看上去好像“2”一样. 由此看来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的书写与教师的“范本”有绝大的关系. 图形书写也就是教师的画图,教师在画图过程中不论是直线图形还是曲线图形都一定要用绘图工具规范作图,切不可信手成图,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起到表率的作用.

四、例证选择要慎重

举例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是宽泛的、有效的,是教师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一种手段,更是学生理解知识的一种方法. 例证的选择要慎重、周密,具有针对性,一定不能脱离实际、脱离生活,更不能违背规律. 例如:教师为了考察学生“求直角三角形面积”这个知识点时,画出了直角边分别是8厘米、10厘米和斜边是13厘米的一个直角三角形,让学生求该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很明显教师给出斜边的长度这一多余条件,其目的是为了迷惑、干扰学生,殊不知正是这个干扰条件使此题成了一道错题,从表面看虽然符合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的根据“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规律,却完全违背了“勾股定理”. 再如,为了测试学生对分数应用题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选编了这样一道题:“一张课桌比一把椅子贵10元,如果椅子的单价是课桌单价的■,课桌和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此题虽然表面看起来没有啥问题,可细细分析题中的课桌和椅子的单价仍停留在八九十年代的水平,从社会适应性而言此题已不能适应物价和社会生活. 因此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联系实际,选择和运用有效的、合适的例证,以促进学生理解知识、调动参与知识构建和发展.

抓好课堂教学细节需要教师认真揣摩、勤于思考、乐于分析、善于总结、合理使用,学生才会准确的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最优化,学生就会获得不断的提高.

上一篇:关于开展小学数学自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入概念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