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中实践学习的重要性

时间:2022-10-29 12:24:08

浅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中实践学习的重要性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在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实践的应用,但就目前而言,这一目标远没有达成。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认识层面上,我们大部分的学习者陷入了“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学习”的认识误区。二是在操作层面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客观上具有宏观性,难以通过简单的实践行为来进行诠释。同时现阶段学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所投入的人力、经费、硬件设施等方面的限制也给学习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 实践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121-01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学习从本质上来说是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学习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的实践环节。实践学习是对理论学习的有效补充,可以最大限度地检验理论学习的成效。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中实践的重要作用

长久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主要以书本学习为主,这种学习方式对于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好处。但是这种学习方式也存在着诸多缺点,如封闭性、单向性,只注重了知识的单向灌输,缺乏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单纯的理论学习缺乏有效的应用,从而可能导致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下降。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与时俱进的理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过程中发挥实践的作用。

(一)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中的实践学习是当代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时代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已经远远不是前些年的惟学历论,当代大学生在拥有高学历的同时自身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才能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才能跟得上社会前进的步伐。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发展成就,正是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付诸实践。因此,我们必须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注重实践,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改变以往的纯理论学习,在实践中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中的实践学习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多元化的文化、思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使现代人在选择中迷失自己,这些也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各种思想观念的并存会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我们加以引导,消除其他思想中的不良成分,通过实践对比确定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生活中的指导作用。我们只有正确面对这些挑战,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学习提高人们识别与判断能力,才能保证理论学习的有效性。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过程中实践学习所面临的困境

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引入高校以来,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在部分学校已经尝试性地引入了部分实践方式来对理论教学进行补充,但总体上来看,仍然存在着许多现阶段无法克服的问题。受长期以来传统观念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这一观念在很多地方根深蒂固,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灌输,在初期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果,让人们可以迅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无到有地接受思想的影响。但这种灌输式教学并不是指要满堂灌,而是需要将灌输的理论与实践得到的理论相结合,让人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运用。

其次,就目前而言,我们所进行的理论灌输大部分还是满堂灌,课堂教学的重心大部分放在了理论知识的灌输上,忽视了以人为本这一原则,没有充分考虑到受教育主体的感受与接受程度。但是实践学习有着理论学习无法替代的作用,要想将所学的理论学以致用,真正地指导自己的思想行为,必须加强实践学习。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学水平差异化、教育资源不均衡等方面的影响,难以在短时间内广泛开展。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开展实践学习相对有效的方法还是在教学条件较为合适的地区开展试点,并不断修改研究试点方案,解决共性的问题,尽可能地减少差异化教育资源对实践学习开展的影响,从而普及开来,整体上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实效性。

总的来说,在客观条件具备的前提下,教学评估体系对于开展实践学习也存在着巨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成果需要通过一种更加有效合理的方式来进行验收,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实践学习的发展,推动创新,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可学会用,在发展自身与贡献社会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每一种现行制度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在短时间内的改变还需要考虑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何平衡这其中的利弊,做到改而不乱,尚待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汪信砚.关于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哲学动态,2003(05).

[2]李海峰.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1).

[2]司利增.汽车计算机控制[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3]黄妙华.底盘及车身电控系统维修宝典[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上一篇: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探析 下一篇: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