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对理工科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10-29 10:25:59

金融危机下对理工科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就业压力不断增大。2010年毕业人数预计为652万,并且未来几年将会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待业人数也会大幅增长,去年又遇到全球性的金融风暴,使得我国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如何应对危机,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 理工科大学毕业生 就业

高校毕业生是当今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在人才市场上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随着高校大规模的连年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尤其现在又遇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于受影响最大的理工科学生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一、金融危机下当代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

近十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校的毛入学率和大学生的比例都有大幅增加。毕业人数迅猛地增长,待业人数也随之增长,2010年毕业人数预计为652万,并且未来几年将会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待业人数也会大幅增长,去年又遇到全球性的金融风暴,使得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面临各方挑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危机减少了就业机会,大学生就业受到挑战

受金融危机影响,许多现代性质的产业的经营策略都在紧缩,产业的紧缩意味着就业岗位的减少,在就业工作中,受到影响最大的就是大学应届毕业生,即生产萎缩,无法提供正常的岗位增加的空间,大学生毕业人数在某种意义上供过于求,大学生的就业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影响更大。

2.高校教育模式及体制面临迅速变化的经济形势的挑战

金融危机不仅使企业结构遭到严峻的挑战,也使高校的教育模式猝不及防的卷入就业压力的洪流之中。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并非真正的“大学生人数供过于求”,据相关数据,欧美等发达国家具有大学生学历的人数比例占全体国民的四成以上,印度的也有三成,而我国目前的大学生比例也只有两成,从而得知,在金融危机的压力之下,大学生并非真的供过于求,而是现在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的和企业接轨。因此,高校需要调整教育模式和体制,但是这个调整需要一定的培训结构和周期,短期内还未能够迅速的做出应对以适应人才需求的变化。

3.大学生就业优势面临企业就业门槛提高的挑战

首先,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逐渐加深,一方面使经济实体受到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却使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处于更具主导力的地位,不断提高用人的标准,加之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就业变得更加难以掌握;再者,由于大学生对企业的运作和就业市场的未知,自身也很难有个准确的定位,原先大学生的优越感在求职招聘中一次次的受到挫败,自信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对大学生自身来说也是极大的挑战。

二、金融危机的形势下理工科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

1.就业市场需求减少

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行业紧缩,导致就业机会减少,企业用人标准提高,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采用“资格证书”等标准甄选员工,很多大学生不能很好的匹配或者甚至是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本科生所具有的知识、技能以及就业观都与企业的需求有着很大的偏差。这一点需要通过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不断大力推进才能够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在人才市场处于优势的一方。

2.地区差异加大

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偏好区域和各个行业在全国的分布不一致,政府的鼓励政策错位使得实际需求出现了区域性的问题,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城乡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区域性的因素最终使得大学生的问题逐步扩大,而究其原因,则往往是大学生就业观不正确,不是他们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所谓的“好工作”。这种区域性的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在新形势下,较容易改变的是大学生的对自身的定位和就业择业观,这也应该成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侧重点。

3.自身能力欠缺

客观上,大学应届毕业生的自身素质有一定的局限,在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上有一定的缺陷,这使得很多大学生错失工作机会;主观上,大学生就业的目标不明确,主观能动性不强,由于就业形势、个人条件等原因,大学生在就业时,往往很被动,不主动去发挥自己的优势,根据企业和自己的匹配程度,制定明确的目标,做足充足的准备,适时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些主客观的个体因素,在短时间内是可以解决的,如针对企业的需求,加强某些方面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利用寒暑假期间深入企业实习,使得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针对大学生就业的一些技术性或者心理性的问题做相关的指导和辅导,为大学生在就业时增加筹码。

4.求职能力不足应对激烈的竞争

求职能力包括求职资料准备能力、就业信息搜集能力和求职面试技能等方面。理工科专业学生在求职中的能力差主要表现在求职资料内容不够丰富、就业信息收集渠道少和就业信息筛选能力差、面试中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临场发挥能力薄弱,在各类公务员考试、选调生考试中理工科专业学生明显弱于经管人文类专业学生。既缺少“外表”又缺少“内涵”,不全面且浮于表面的求职能力根本无法应对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

三、理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1.从招生工作开始指导学生选择适合的专业

由于在高考的专业选择过程中,多数学生并未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专业的选择,导致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方向性、积极性和自觉性不足,就业意识淡薄,就业目标模糊。以往招生工作多关注是否能招进学生,忽视了对考生专业选择的指导,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理工科院校的招生工作应着重指导学生选择好专业,详细介绍专业的就业方向,以及职业对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鼓励学生从自身的兴趣、爱好等个性特征出发正确选择专业,使学生真正热爱所学专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总之,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理工科院校应该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式,因势利导,科学应对,结合本学院的特点,发挥优势,更好地深化就业指导工作,形成具有本学院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

2.提高人文素质能力,克服自身弱势

理工科专业学生到单位工作后,自我发展受到自身能力的约束,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口头及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等是影响他们发展的主要因素。高校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原来培养合格毕业生的目标为培养优秀毕业生,对理工科学生加强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促进他们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分离与失衡使得理工科专业学生人文素质较为缺乏,这种育人环境下理工科专业学生形成了理性又呆板的人格特征,即谦虚、克己、忍耐,处事认真、严肃审慎、比较保守。因此,要构建全方位的人文教育理念,加强文、理、工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互相整合,通过指导理工科专业学生有针对性地参加社会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集体活动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培养理工科学生的综合能力。

3.加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

对理工科专业学生实施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关键是要向理工科专业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空间渗透,帮助他们形成正确全面的自我认知,明确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和职业定位,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为大学生“两个角色的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的系统性充分发挥了它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功能,能够帮助学生科学管理大学学习生活,促进他们充分利用大学时间丰富知识、提高内涵、提高水平、提高社会适应性。

4.就业指导涉及面更宽泛

通过校园就业指导活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有效实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可组建由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等人力资源管理、就业指导专家“讲师团”,涉及到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市场营销、法律、心理学和公关礼仪等多个学科,讲师团成员既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也具有丰富实战经验,更拥有热心高校毕业生就业事业的激情,对大学生做有针对性的指导。

5.引导毕业生就业观念转变,鼓励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就业

理工科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主要存在两个误区。第一,经过高考的挫败,认为自己比一般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差,缺乏自信,怀疑自己的能力,导致在就业过程中消极被动,不善于推销自己。其次,由于理工科院校的学费高,高投入期望高回报的心理,使他们在择业时更多地看重经济利益和选择经济发达地区,不愿意到基层工作。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要纠正毕业生就业心理存在的偏差,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他们认清形式,鼓励他们响应国家号召,通过参加“西部计划”、“村官计划”、“支农、支教计划”等项目到基层就业。同时要指导学生对认清自己,根据自身条件、就业环境的实际情况准确定位,不要盲目从众和攀比。近年来,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失信”现象屡见不鲜,主要表现在自荐材料的虚假、随意违约、一人多签等方面,这些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而且损害了学校的形象。同时,企业抱怨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能力差,学生频繁跳槽,缺乏工作激情,因此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培训,并与严格的管理、奖惩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胡爱民.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9.

[2]吴立爽.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若干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9(2).

[3]王自强.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1(I).

[4]杨娜.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J].传承,2009.4.

上一篇:大学英语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读图时代与当代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