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来信掀开尘封往事

时间:2022-10-29 09:59:59

进入21世纪的头年正月,我接到一封从广西桂林寄来的信。我并没有亲戚朋友在桂林呀,是谁写来的?我赶紧拆开,一看信里还夹了张彩色相片,是位胖胖的老人,仔细看看,不认识。读着字体不算工整但文字还通顺的信,我才恍然大悟,回忆的闸门慢慢打开……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在武宁县第七区人民政府工作。1950年冬,区里接到县里下达的扩兵任务,动员农村有志报国的青年参军,年龄在18岁至25岁之间。那时农村还没有开展运动,阶级成分还没有划定,参军的对象以苦大仇深家境贫寒的农家子弟为主。区委书记在会上布置任务,每个工作队员至少要完成两到三名的扩兵任务,多多益善,特别强调不准强迫命令,要切实做好思想动员工作,做到参军对象是自觉自愿。笔者时任文书兼财粮助理,要照顾区里的日常工作,只分配一名扩兵任务,在区政府所在地的船滩镇上和附近农村物色对象。

当时我们享受的是大包干供给制待遇,每月只发少许津贴,供理发等零用。镇上只有一家剃头铺,我每个月去铺里剃一次头。老师傅手艺一般,但对顾客春风满面,人缘很好。成为老主顾以后,我们彼此无话不谈,考虑像他这样的手工业工人并不是“革命对象”,我就谈了这次扩兵的事情,请他提供一些情况。正在说话间,从店外走进来一位手提剃头匠常用的小木提箱的年轻人,叫声“师父”之后,放下小箱,挑起水桶,到港里挑水去了。我问:“这是你的徒弟?”他点点头,“是的。3年满师了,按照老规矩满师以后要帮师父1年,再有半年他就可以自立门户了。”我又问:“小伙子是哪里人?”他回答说:“是我亲戚收养的一个孤儿,姓阮,叫大林,山头上人,人蛮老实本分,手艺学得也快,从不惹是生非。”“今年多大了?”“刚满19岁。”

理发之后,我抽空到附近几户农民家里串门,没有发现适合当兵的对象。后来,我找到几个符合条件的对象,一谈起当兵这件事,他们就摇头,任你怎样讲政策、说道理,他们要么默不作声,要么车转屁股就走。这也难怪他们,解放前四川军阀王陵基的部队驻扎在这一带,兵痞子多,纪律坏,经常发生扰民事件,加上散兵游勇的骚扰,群众脑子里的“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思想,一时半会还没有消除。人民政权刚刚建立,还没展开,因此动员青年农民参军工作难做。眼看限期迫近,其他同志已陆续完成任务,我心里有些发急,就问区长:理发工人可不可以参军,并把剃头铺姓阮小伙子的情况介绍了一下。区长想了一下说,只要他自愿,没问题。

得到区长的同意后,我开始做阮大林的工作,他的师傅也帮我做说服工作。我还把他带到区里,与我同床共枕,细细地开导。小阮思想通了,经过区委书记和区长目测、同意,3天后,和其他参军青年一道戴上大红花,被敲锣打鼓送到县里去了。我站在欢送队伍里。只见小阮提着他的那只小木箱,朝我笑笑,走了……

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动员青年参军就像发生在昨天的事,永远也忘不了。小阮(应该叫他阮老了)在信上说,那年他被送到县大队以后,经过一个多月的整训,就由部队接收,随军南下,边行军边训练。在十万大山剿灭残余部队战斗中,他不幸负了重伤。经战友紧急抢救活了下来。因身体原因,他后来复员了,本来准备回老家,因在休养期间与房东的女儿相爱,结了婚,成了家,就留在当地干起了老行当。后来他进了城。开了理发店,还学了一些新手艺。现在儿子接了班,儿孙满堂,可以坐下来享清福了。信上最后说,要不是我当年动员他参军,如今他可能还是在大山沟里。假若有机会,他会回来看我们,会到师傅坟上去敬上3炷香……

来信字里行间满带感激之情。真想不到,当年做的一件平常的工作,几十年过去,竞还有人记得。纳闷的是,他怎么会知道我离休的工作单位和通信地址呢?

上一篇:中国经济走向 下一篇:2011,房地产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