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城的“小手”管窥青城孙门单鞭

时间:2022-10-29 09:30:23

中国的传统武术中有一句俗话叫“南拳北腿”,话中“南拳”的含义是指南方的拳术是多用拳和掌来攻击对方。而源出四川成都青城山地区的青城拳术也很讲究手上的动作,即所谓的青城“小手”,它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全身各个攻击部位运动轨迹的幅度小。二是动作的组合简单,一般只有两个或三个动作,内容的含量比较“小”,动作的组合也遵循“第一先擒再打,第二先擒、拿再打。”这两条规律,其中的擒、拿在本门中就叫小手,而打在本门中就叫大手。之所以形成这个特点,主要是和青城拳术产生的青城山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在古代该地区山高林密,坡陡路窄,能够适于蹦蹿跳越的区域非常少或非常小,再加上川西人(和北方人士相比较)普遍都是五短身材,四肢较短,体格、力量也较为单薄。所以在与人交手的过程中不能够像北方的拳种那样动作幅度大,讲求蹦蹿跳越,大开大合,多用腿攻击对方,追求行话所说的“硬”无改。而是讲求小快灵,追求行话所说的“快”无改,如何才能实现“小”、“快”?首先在身高方面就要扬长避短,就是不用腿或少用腿攻击对方,而且是不用高腿打人,更不与人斗力,以力大取胜,在地形方面也不追求跳得高,跳得远。那就只能在运动轨迹幅度的大小和多用手的攻击策略上做文章。

在孙门的单鞭、大练、缠丝、虎豹、六通五个看家套路中,只有在六通拳中有一个用腿攻击的动作,其余的就全是手上的动作,用一句话说叫“孙门无腿”。而青城孙门单鞭拳的风格特点就整体来看,基本也是遵循这个特点。其一,全套四十多个动作中除了几处用暗腿的动作外,几乎没有一个明显的腿击动作。其二,演练过程中讲求“动步不抬身”,就是以马步的身高为标准,行拳走腿时身体的起伏不能与马步的身形高度有太大的差别,当然更不用说有什么腾空跳跃如二起脚、旋子、腾空摆莲、旋风脚等动作了。如其中的“双举鼎”接“十面埋伏”接“迎门铁扇”接“炮拳”接“挂肘着法”再接“抱肘”,其步形的变化就是“马步――弓步――马步”的转换,那么在转换过程中,身形的起伏变化就不能过于明显,而是完全在一个高度上,即在同一个马步的高度下完成。其三,孙门单鞭的几个主要步型如长三脚的宽度就要比正常的弓步的宽度要稍微窄一些。弹桩的宽度就只有正常的马步宽度的一半。而孙门的马步属于“中裆”,宽度不宽,高度也不高。这就形成在演练时给人一种“夹手夹脚”的感觉。其四,在击打的时候要遵循:一是多用“寸劲”击人,二是讲求“先擒后打”或“先擒、拿后打”。这里的“擒”、“拿”,与北派拳术的“擒”、“拿”不一样,虽然北派拳术的“擒”、“拿”,也讲巧力,手快,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但最后它是抓牢对方。利用反关节制服对方。而这里的“擒”、“拿”则是用较小的力气“挂”(四川本地的武术用语,就是格挡的意思)开对方正攻击我的上下肢,它不是拿死对方,是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改变对方攻击的角度或击点,使自己免于受到攻击。如其中的“十面埋伏”接“迎门铁扇”,就是在站成马步的情况下,先用左手变勾手“擒”对方正在攻击我的右手,然后我从马步变右弓步,以右掌从左向右击打对方的腹部,然后弓步不变,右臂屈肘,紧接着左手由勾手变掌支撑右肘,右臂突然变直,用右掌外侧击打对方的胸部。而其中的“天师克印”一式,就是先用我的右手“擒”对方进攻我的右手,接着上左步,屈左肘,我的右掌把对方的右手“交”我的左手“拿”,接着我的右掌就空出来了,随即变拳击打对方的头面部。

总之,青城孙门单鞭拳就其风格特点而言,就是多拳无腿,多手上动作,行拳中高低起伏不明显,几乎在一个高度进行,缺少二起脚、旋子、腾空摆莲、旋风脚等蹦蹿跳越,大开大合激烈的动作。追求“小”、“快”、“灵”的风格,是典型的南派武术套路。

上一篇:荆山之玉及灵蛇之珠 下一篇:李氏形意太极拳之五行拳的三种练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