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分析及调控

时间:2022-10-29 07:47:08

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分析及调控

摘 要:为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本文就影响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因素展开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调控对策。文中首先从生产环境(大气、水质、土壤、农业投入品污染)、生产者意识、质量监管几个方面找出影响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农业投入品监管与市场准入控制、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蔬菜产品质量追溯对策,以期保障蔬菜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调控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蔬菜占半边”,蔬菜是人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在膳食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人们生活水准和质量逐渐提高,更多人开始关注食品安全,尤其是随着问题食品频频曝光,人们对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更为敏感。

一、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1.种植生产环境恶化

农业产地环境质量安全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近些年由于工业发展、生产模式改变,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较为突出。目前,农产品生产环境受到全世界的重视。环境是蔬菜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蔬菜种植过程中,选择良好的产地环境至关重要,同时还要防范有毒或有害物质进入蔬菜种植加工食物链,以防蔬菜产品遭受污染。影响蔬菜产品质量的环境因素包括大气、水源、土壤和各种投入品。

(1)大气污染。我国大气污染为以颗粒物为主的复合污染;光化学烟雾频繁、NO2浓度居高不下,酸沉降转变为硫酸性与硝酸型复合污染,大气污染加剧导致农田土壤酸化。大气中的污染物和重金属已成为蔬菜产品的主要污染源。如二氧化硫、氟化氢、氯气、粉尘和漂尘。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把污染物带进植物体内,影响蔬菜产量和品质,危害人体健康。

(2)水质污染。工业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废渣,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使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蔬菜是灌水量最大的农作物,水体污染已成为菜田土壤及蔬菜污染的主要途径之一。水污染物主要有酚类化合物、氰化物、苯系物、醛类和有害微生物等。农田灌溉用水受到污染后有机质在蔬菜上残留,直接影响蔬菜生长发育,降低产量,或使蔬菜产品内有毒物质大量积累,通过食物链转移到人、畜体内,造成危害。

(3)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物包括有毒物质、有机废弃物、重金属中的铝、锌、铜、铬、镉、砷、汞、煤渣、矿渣、粉煤灰、放射性污染物等,它们主要来源于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公路附近的菜田,除了受铅污染外,还会受多环芳烃类物质(PAHs)严重污染,这些物质具有强致癌性。农用薄膜污染也不可忽视,薄膜释放的酞酸酯部分落入土壤,被蔬菜吸收,污染蔬菜。酞酸酯化合物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在严重污染的菜地上种植蔬菜,蔬菜产品内重金属含量较高,硝酸盐也严重超标,这些蔬菜进入食物链,会危害人类健康。

(4)农业投入品污染。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直接关系蔬菜产品质量安全。蔬菜生产周期短,病虫害多,致使施药频繁。一般农药均具有毒性,大量施用后,使蔬菜产品受到残留超标污染。近年来,我国先后禁用高毒高风险农药39种,高毒农药产品登记数量已下降到2%以下,使农残超标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其中,蔬菜产品农药残留抽检合格率从2001年的62.5%上升到近几年的96.0%左右。但还存在农药超范围使用及农残超标事件。肥料使用不当也会影响蔬菜质量安全,如过量的施用氮肥会导致蔬菜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超标;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会导致饲料中重金属转移至蔬菜产品中富集。

2.蔬菜生产标准化程度低,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蔬菜生产多为分散经营模式,生产规模小,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低。我国农村实行的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营体制,这些经营主体很难统一按照一个模式组织生产,难以满足标准化要求,制约了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一些蔬菜生产者生产技术水平低,质量安全意识差,片面追求蔬菜产量,忽视产品质量安全。种植中仅凭经验用药,极易造成药品残留超标,影响产品质量。

3.蔬菜质量安全监管难

农产品经营主体数量庞大、分散,生产环节多、链条长,监管难度大,相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相对薄弱,监管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据了解,我国目前仍有14%的地市、30%的县市尚未建立监管机构,乡镇经费缺乏、执法装备落后,基层监管能力弱。镇级以下监测机构不健全,检测硬件配备不足,技术力量薄弱;还有相当一部分生产经营单位未按规定配备检测设备或检测质量有待提高,大部分农产品未经检测就直接上市。且部门协调机制不完善,尚未形成蔬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无缝衔接的监管机制。监管中各部门各行其政,容易推诿扯皮。

二、蔬菜产品质量安全调控

针对以上影响因素,本文认为相关部门要着重从以下四方面展开质量安全调控。

1.完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涉及生产、农业投入品、加工、流通、销售诸多环节,农业部门和食药监部门要加强协作,健全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制,切实承担起监管职责,联合行动,密切协作,各司其职,形成工作合力,真正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供应链、全过程管理与控制。建立强有力的农业行政C合执法队伍,成立县(区)级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积极争取将执法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改善执法条件,严格执法队伍管理,规范执法行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管理,努力开拓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新局面。

更要加强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建设,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检测站、检测室和检测点。各县区农检中心应具备定量检测功能,通过省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要增加农产品监测经费,改善乡镇级检测站的实验条件,充实检测设备,提高检验检测队伍业务素质;督促指导蔬菜生产龙头企业、“三品”基地全部建成产品检测站,把好自检关;加大对市场检测室建设,扩大监测面,提高蔬菜质量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配备村级协管员,切实解决监管“最后一公里”问题,开辟"纵横交错,上下贯通、全面覆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格局。

2.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严把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关

通过整合监管力量推行农业综合执法,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对整个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质量长期监管,严把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关。对高毒农药实行分区定点销售,建立进货销售台帐制度,严禁国家明令禁止在蔬菜中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激素等经市场流入生产者手中。通过对农业投入品严格监管,做到农药经销点无国家禁用农药经营,蔬菜生产基地农药经销点无禁止在蔬菜上使用的农药销售。对蔬菜生产过程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激素的行为予以处罚,对违反农业投入品经营使用管理规定、销售农残超标蔬菜的基地、流通市场给予新闻曝光,规范生产,引导消费。从源头介入控制,切实保护好、建设好农业生态环境,将监管职能制度化、长期化。

3.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

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创建各类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和蔬菜标准化示范区。根据不同蔬菜品种、栽培方式、栽培地区实际情况,合理布局,建立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和蔬菜生产全过程动态监测;将分散农户结合起来,通过技术指导、培训,实施规模化生产;加快老蔬菜区的“无公害”化进程;推广“公司+基地+标准+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企业按标准组织生产,对蔬菜产前、产中、产后实行综合标准化管理,确保蔬菜质量安全。加强蔬菜安全生产知识宣传及技术培训力度,及时准确地将蔬菜病虫害发生和防治信息传递给菜农,指导菜农科学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农药,确保蔬菜产品食用安全,防范农药中毒事故发生。做好农药药瓶等废弃物的回收处理,防止二次污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三品”认证进程,全面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总体水平。在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扩大安全优质农产品总量规模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监督和管理,提高认证的有效性和公信力。要强化农户的品牌意识,打造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品牌,增加蔬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优质优价。

4.全面实施市场准入,实现蔬菜质量可追溯

强化农产品安全责任制度,规范市场管理,明确责任主体,强化市场管理责任追究。明确蔬菜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配送中心、初加工企业等在食用农产品安全中应负的责任,强化责任管理,加强监督检查。建立蔬菜质量安全定期抽样监测和预警系统、标识管理与可追溯制度、认证产品免检和市场准入制度,不断推进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化。扎实推进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使标识与上市农产品挂钩,形成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链条。稳步扩大“绿色菜档”、“无公害蔬菜销售专柜”网点,要求经营者严格履行保证质量的承诺。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采用信息化监管手段,对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形成“数字化”和“身份证”管理。即对蔬菜产品从生a源头到消费全过程都建立质量安全数据库,形成蔬菜“生产者―营销者―消费者―监管机构”的可溯数据链,使消费者对蔬菜产品能做到“明白购买,放心消费”。

三、结语

蔬菜是人们一日三餐的必需品,蔬菜质量安全问题事关民生。国家自2006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到2009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并经过2015年的修订与实施,持续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并按照“产出来”、“管出来”、“两手硬”和“四个最严”的要求,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和保障食品安全的重点工作来抓,“产”、“管”并重,使蔬菜产品等食品安全调控稳中向好发展,有效保证了人们“舌尖上的安全”。本文就影响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因素展开分析,从而提出针对性的调控对策,以期对有关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爱丽.潍坊地区蔬菜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5,54(08):294-295.

[2] 代云云.我国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现状与调控对策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S2):66-69.

上一篇:新时期农村科普方式的思考和建议 下一篇:探讨水闸设计中要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