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情境,丰富物理教学

时间:2022-10-29 06:57:27

创设有效情境,丰富物理教学

摘要:在物理教学中,情境的运用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兴趣引导,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并为思维创新提供契机,教师应该把握教学时机,从导课情境、提问情境和动手情境这三方面入手,将情境教学应用于物理课堂,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物理;情境教学;效率

目前,初中物理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往往比较重视理论知识和解题方法的传授,却忽略了学生情感对教学的重要作用,不能有效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针对这一点,笔者认为,应将情境教学全面应用于物理课堂,让形象、具体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学习情绪的发展,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主动探索.

一、情境之于初中物理教学的作用

1.兴趣引导

根据调查研究,初中生普遍认为物理枯燥难懂,对学习没有兴趣,再结合物理成绩便不难发现,对物理没有兴趣的学生物理成绩也不出色.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物理学科本身具有抽象的特点外,最主要的还是要归咎于教学方法运用不当.传统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物理渐生反感.本文所探讨的情境教学法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情境具有生动、形象和真实的特点,能够给物理课堂增添丰富的色彩,改变学生对物理单一的认识,让他们感受一个缤纷多彩的物理世界,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并渐渐喜欢物理,实现主动学习.

2.知识迁移

近年来,中考对物理的考查已经突破了教材的限制,融入了很多生活问题,诸多问题都未曾在教材中出现过,却是对教材内容的再演绎和延伸,学生只有对教材知识进行迁移、灵活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和规律方能解决问题,这便对知识迁移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物理教学中,教学情境起到了很好地过渡和连接作用,在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与新的知识点之间巧妙地形成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对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还能实现知识融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构建知识脉络,提高学习的灵活性.

3.思维创新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在其专著中阐述了创新起源于直接经验的情境的观点,认为合理的情境能够诱发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促进创新意识的产生.在教学中运用情境,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维持在一种相对活跃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大大提升,新思想、新观点也会层出不穷,能够为思维创新提供良好契机,在创新思维的激励下学生也能较容易理解知识难点.

二、把握教学时机,合理创设情境

1.导课情境引领课堂

创设情境是导入新课的有效手段.初中物理知识总能从生活现象中找到源头,尽管很多现象都是学生司空见惯的,但是学生对这些现象的认识都是表象的,并没有经过理性思考和物理知识的融合.教师要给教学主题和生活现象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将物理知识融入富有生活气息的情景之中,让物理课堂充满亲切感,同时也给生活现象带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激发学生从物理角度再认识生活现象的欲望,给课堂有一个好的开始,为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例如,在讲解“水的反常膨胀”时,笔者首先请学生回忆这样的生活情境:寒冷的冬天,将装满水的塑料瓶放在室外,常常会发现瓶子上出现裂痕,这是什么原因呢?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假思索地回答:室外温度低,瓶子被冻裂了.针对这样的回答,笔者追问:将一个空塑料瓶和一个装满水的塑料瓶同时放在室外,其他条件完全相同,我们会发现,装满水的瓶子裂了,而空瓶子却完好无损,这又怎么解释呢?这个问题一出,学生立刻发现之前的回答存在科学性错误,原来一直以来的“天冷会冻破瓶子”的生活经验并不具备科学道理.此时,笔者已经成功地在学生的脑海中构建了认知冲突,让他们产生了认识困惑,紧接着笔者再正式引入新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生很快就了解水和冰的差别,发现了水结冰后体积膨胀的秘密,也找到了装满水的瓶子被“冻”裂的物理原因.

2.提问情境诱发思考

“疑者,觉悟之机也”,通过运用课堂提问的机会诱发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引发深层思考是物理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问题是思维的原动力,学生只有善于质疑才能养成勤于动手、精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笔者发现,问题是课堂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而提问技巧的高低和问题质量的优劣都能明显影响教学质量.高质量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理解难度,还能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共同探讨的机会,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创造条件.因而,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注意精选那些兼顾开放性和启发性的情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并能从情境中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发展,全方位解读情境,发现其中蕴含的其他问题,全面提升质疑能力,拓展思维空间.

例如,在学习“浮力”的内容时,笔者便利用了实验的便利性来展示浮力的奥秘.实验道具非常简单:分别装有清水、淡盐水和浓盐水的杯子,木块、石头和鸡蛋,但是为了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笔者并没有告诉学生每个杯子里装的是什么溶液.演示实验也很简单:分别将这三种物体放入三种溶液中,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你产生了哪些思考,发现了什么问题?能够得到什么结论?同样的物体放在同样清澈的三种溶液中表现却完全不同,不同的物体放在同一溶液中也有不同的现象发生,或漂浮、或悬浮,或下沉,这样的实验现象在学生看来不仅非常有趣,还极富挑战性.经过认真思考,学生断定这三种看似相同的溶液其实并不一样,还对溶液各自的种类和密度进行了大胆猜测,并且提出了“是什么力量托着木板让它一直漂浮、鸡蛋在什么条件下会下沉、什么条件下会悬浮”等问题,这些问题恰恰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笔者便顺水推舟,引导学生就这些问题展开学习,一步步揭开浮力的秘密.

3.动手情境鼓励探索

物理教学不同于三门基础学科一大特点就是,物理的启蒙教育始于八年级,并不像语文和数学那样从小陪伴学生长大,初中生自然没有成熟的学习经验,一切都在摸索阶段,究竟怎样摸索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初中生对动手操作的热情也非常高,他们不仅能从动手中获得创造的乐趣,还能得到思维的提升.通过“动手做”的方法带领学生探索物理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师要为学生动手做、动手学创造有利条件,创设必要的动手情境、引导学生边做边学能够有效帮助学生从除了听讲与做题之外的另一个角度进行物理学习,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也让物理课堂充满活力.

例如,在学习了“大气压强”之后,笔者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一个盛满水的试管倒插在水槽里的图片,然后提出问题,如果试管底部破裂,会出现什么现象?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有的学生认为不会有变化,有的认为水会喷出来,还有的则认为水会下降一点.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笔者找来了几个饮料瓶和水盆,请学生根据图片构造类似的简易实验装置,分组动手探索.学生将饮料瓶装满水,倒置于水盆中,然后在塑料瓶的底部戳洞,发现瓶子里的水不断下降,直到与水盆里的水齐平.这样的现象与学生之前的猜想完全不同,但很快他们就通过运用已有的大气压强知识自主解决了这个困惑.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来探寻物理知识,自主寻求解答,比枯燥的说教效果好得多,也轻松实现了思维创新.

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情境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还原了物理学科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本质,也巩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给物理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发展前景.教师应正确认识情境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同时合理运用教学情境丰富物理课堂,引导学生活学、乐学.

参考文献:

[1] 谷西栋.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学周刊,2012.

[2] 刘冀瀛.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理化生教学,2008.

[3] 庄严.“动手做”中的选择艺术.湖南教育,2005.

[4] 邓波.创设物理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教学与管理,2000(9).

上一篇: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 下一篇:谈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