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改制两重天

时间:2022-10-29 06:12:56

本刊推出的三个国企改革案例具有鲜明的代表性:既有南京发动机配件厂的“工人自治、期股买断”后给企业带来的勃勃生机;也有广州华侨房屋开发公司“一块大肥肉”被几家公司转来转去,国有资产流失,企业亏损、职工下岗;还有哈尔滨北苑饭店在债务处理上的利益之争,导致职工“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的悲剧。

目前,新一轮的国有企业改制又已大规模展开。社会盛传这次改制将成为“最后一次免费的午餐”,有条件的人莫不想利用难得的机遇“分一杯羹”,没有条件的则创造条件,挤上最后的这班车。而在“分羹”大比拼中,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们却成为我们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生活在窘迫中,必然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国企改革?政策界有人回顾:80年代的农村改革之所以能够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创造出“黄金增长”,根本经验在于动了“存量”――事实上允许农民“人均分配”了村以下的“集体资产”,因此,80年代后期曾经对国企改革有过“存量”与“增量”之争。那场争论至今没有盖棺论定,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由此陷入“增量误区”,从放权让利,到“包”字进城,再到后来的股份制改造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虽然推动着企业的进步,但亿万职工的积极性却始终调动不起来。结果正如百姓所言:国企“吃透财政吃银行,吃光银行吃股市”。

而且,国企改制如果继续走老路,隐含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冲突也越来越大。我们不仅要问,国企改制中的职工利益究竟谁来保障?决策层在改制的过程中对工人的利益是否考虑的太少?――虽然工人人数众多,但他们能够发表意见的场合却实在太少,他们自己的利益实在缺少保障。当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使生产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而且更重要的是使产权性质也发生了变革。国企改革之所以未能取得类似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效应,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国企职工所应有的产权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因此,当各种办法都实验无果之后,人们很自然地得出结论:实行职工占有股权、民主管理企业的改制办法,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它既可以体现中央“以人为本”的经济思想,又有利于建立社会保障,因而仍是最佳的国企改制思路之一。

哈尔滨北苑饭店的债权出售案例可能只是我国国企改革“冰山之一角”,广州华侨房屋开发公司被许多大公司所“钟爱”,优质资产被掏空,剩下的是企业的亏损和职工的无奈。其中一些人的作为和伎俩,使我们明确无误地窥见了国企改制过程中的可怕黑洞。为什么这些公司在改制过程中,国家的利益无人关心,职工权益总被侵占?“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国企改革绝不像一些人所想象的“一私了之”那么简单,它必须考虑到“初始产权公平”这一基本前提,必须兼顾国家利益、企业和职工三者的利益,必须避免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中饱少数人的私囊。即使国企实在要破产,也必得妥善安置职工,避免他们在失去“饭碗”之后,又没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只有让大多数人受益,才是真正的改革。

感谢南京发动机配件厂的改制给了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答案。我们相信,只要改制方案合理,充分考虑职工的切身利益,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希望就会出现。

上一篇:从“潜江暗流”到“潜江模式” 下一篇:农业企业化:一个难以绕过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