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有理想的农村高中

时间:2022-10-29 06:03:49

办有理想的农村高中

朱永新先生深刻地指出:“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与无私的奉献;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教育需要机智,需要把握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遇;教育需要活力,需要以年轻的心跳昂奋地工作;教育需要恒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与探索。激情、诗意、机智、活力、恒心的源头活水是理想。”

我们期待着教育理想的回归,期待着教育理想能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江苏省宝应县曹甸高级中学是一所农村高中,在近六十年的办学历史中积淀了丰厚的教育文化底蕴。在充分继承优良办学传统的基础上,我们清晰地形成了这样的契合现代教育思想的办学理想:着眼于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健康发展奠基,着力于构建师生幸福生活、和谐发展的精神家园,着力于培育具有健康人格、良好学力的现代公民。崇高的教育理想激励着我们自强拼搏、务实奋斗。

一、校园:追求人文性

校园不只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和活动的场所,更应具有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育人的力量,是一个身处其中感受无穷的精神家园。

我校师生天天从陶行知塑像前走过,天天读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名言,天天走在行知大道、求真路上,长期的耳濡目染,也能培育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博大情怀,生发出“爱满天下”、行善一方的人生追求。

漫步在花圃里、荷塘边,闲话于雕塑下、小河旁,名副其实的国家级绿色学校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绝佳生态。还有随处可见的名人画像、校友赠言更像是一面面旗帜、一支支火炬、一杆杆路标,徜徉在校园里、楼道上,就像时时在与大师对话,与学长谈心。

橱窗里设有各种专栏,最新信息,展示最新成果,传授专题知识;阅览室内,几百种报刊琳琅满目,几十台上网电脑夹杂其中,大千世界尽收眼底。课前课后,教师、学生尽情遨游,尽性吮吸。

课堂上,办公室里,师生间平等地交流;花坛边,操场上,同学间亲密地交谈;公开课后,教研活动中,老师间无所顾忌地争论。身处这种兼容并包的氛围之中,感受这样刚柔相济的教育合力,师生一道成长,共同发展。

二、课程:追求适切性

坚决执行国家课程是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但必须研究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实施国家课程,力求国家课程校本化。

我校的农村学生音乐、美术基础很差,几乎无法使用标准教材。我们组织艺术教师进行调研,细析学情,并根据课程标准编制切合学生实际、可操作性强的校本实施方案,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欢迎。

我校虽地处偏僻农村,但教学资源并不匮乏。为了竭力满足学生的选修需求,我们充分发掘教师特长,充分利用地域资源,先后开发了三十多门校本课程,教师自由组合,学生自选跑班,诸如《人际关系心理学》《旅游与心灵》等已成为实施效果良好的精品课程。

“阳光体育一小时”作为课程来开发,不只是一纸方案,更是一份行动指南。为了保量,我们安排每班每周3节体育课,另外还有每天的早锻炼、上下午课间做操或跑操。为了保质,我们要求做操整齐有力,跑操精神抖擞;体育课多班同上,根据学生的自由选择重新组班,确保学生在校3年能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

各种活动都被编入课程体系,有标准,有方案,有过程监控,有效果评估。读书节里,经典书目,指导读书方法,共赏时文美文,交流读书心得,展示读书笔记,表彰读书明星。体育节里,多种多样的竞技活动、奥运知识讲座,师生积极参与,各显其能,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展示,还强化了全民健康、终身健康意识和合作进取意识,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弘扬了奥林匹克精神。文化艺术节上,有师生书画展,有个人演唱赛,有演讲比赛,有小品、歌舞表演,展示了各自才情,弘扬了高雅文化,陶冶了文明情操,提升了生活品位。

三、德育:追求体验性

班主任的指教头头是道,老师们的规劝用心良苦,但所讲的谁不知谁不懂?苦口婆心为何学生听不进?条分缕析为何矫正不见效?还是说得多了,做得少了。做即体验,行而后知。“体验和感悟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

爱国主义教育如何避免大而空?我们组织学生不坐车而是徒步走到苏中公学纪念碑下,感受先辈的苦与累,更从先辈的光辉事迹中得到灵魂的洗礼和净化。我们倡导学生的爱国行为主要体现在爱家、爱班、爱校上,体现在今天刻苦学习、为明天报效祖国做好充分的素质准备上。

我们持之以恒地抓养成教育,倡导人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着力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着力于培养现代文明人。通过严格军训,同学们初步感受到军纪的严明、集体生活的规范;通过训练礼仪,学会相互尊重,深切体会到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通过案例分析和特殊学生的现身说法,不但进一步明了纪与法的关系,更清楚为什么守纪守法,怎样守纪守法。

开展责任教育,我们不只宣讲个人与他人、集体、家庭、社会、国家的关系,更通过推行值日班长制和值周班级制,强化社群意识,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意识。

我们举办“学身边雷锋、做好人好事”活动,请来了“江苏好人”衡奶奶,大量的鲜活实例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我们倡导师生自愿向灾区人民捐款,向身边受严重病痛折磨的同事、同学捐款,数额不在多少,重在发自真心。

适度的说教当然是需要的,但更要依托有针对性的、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四、教学:追求主体性

超定额的大班级授课制大多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无力顾及学生差异,因而不得不在教学内容、方法、速度上一视同仁。随着时间推移,后进生数量逐步增加,很多学生在丧失学习信心后,带着残缺的知识、自卑的心理走向社会。而分层编班教学阻力也很大,实施起来非常困难。如何妥善处理好统一要求与个别发展这对矛盾?我们基于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性差异,稳步推进“自分”课堂教学改革。

自分教学是指教师让学习内容随学生学力差异自然分化并指导学生研究和解决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形态,建构由自学、互帮、释疑、检测等环节组成的课堂生态,采用指导教学书、互帮显示板、信息沟通牌、问题跟踪卷和师徒合作制等辅助手段,力求根本改变以往要求几乎“一个样”、教师几乎“满堂灌”、学生几乎“齐步走”、作业几乎“一刀切”的现象,实现弱生上进、优生更优。

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教师工作行为的明显变化。

各学科备课组定期就有关学生学习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在此基础上立足学生主体就教学目标、重难点、学法指导、例题选择等形成共识,各人再充分发扬教学个性,兼顾班情及教学实际的需要进行复备。

课堂上教者尽显激情、真情,激发所有学生全程主动积极投入,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暴露学习问题;设置多个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设计难易程度不一的教学问题,激励每个学生尽最大努力,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进步。

通过改革,老师们形成共识: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教完不等于学完,教得好不等于学得好,教应辅助学,教是服务学。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教学情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发挥。既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又要培育同学间的互助精神,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同学的学习伙伴和老师的得力助手,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和教学改革的新突破。

课堂教学改革更带来了学生学习行为的明显变化。

秧田式座位改成了6~8人一组围坐的马鞍形,在老师的有效指令下,同学们很快进入自学状态,完成任务的同学用绿色牌反馈后,又自主进入新任务的学习状态中。有疑难问题可向组内同学求助,也可组与组之间讨论解决,通性问题由老师组织全班同学联手攻关,既有利于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也大大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对基础及能力不同的学生,课上检测或课后练习的量及难易程度有不同要求。课后的问题跟踪主体性更突出,个性化更明显。同班老师协商分担弱生个别指导任务后,结合学情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跟踪计划。跟踪中,或重基础知识补缺,或重学习方法指导,更多的是助其改进学习态度,始终自觉高效地投入学习。同时还倡导同学间相互跟踪,自己对自己有重点地跟踪。质量评价不搞一刀切,不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淡化同学间的相互比较,更看重自己是否比以前有进步,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不懈努力,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五、管理:追求自主性

制度化管理是科学管理的重要基础,但仅限于此是不够的,要将不断完善的制度逐渐内化为广大师生员工的自觉行为及其优质素养。

我们力求变被动为主动,注重自我教育、自主管理。

打造学习型员工群体。印发《中学生所喜欢的教师形象》《你在为谁工作》等文章书籍,促写读书笔记,举办课改大家谈、读书报告会和班主任沙龙,到名校、高校学习、取经,请专家、名师来校讲学、交流,反复深入宣讲学校办学思想、育人目标,用以统一认识,树立新型质量观、人才观、师生观、教学观。

鼓励做自主反思型教师。倡导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研究状态,善于不断发现问题,准确分析问题,科学解决问题。帮助每人拟制3-5年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要求每人自主申报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研究,并倡导让课题走进课堂、走近学生,真正发挥课题研究的实际效用,切实促进教育教学行为改进和质量提高。

分层管理,分工合作。明确工作职责和权利,并按标准定期进行多层面的量化考核,确保一级对一级负责。倡导“走动式管理,零距离服务”,充分发挥各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既求务实又要高效,力争把本职工作干得更好。在明确分工的前提下,更强调相互协调合作,充分发挥群体优势。

始终强化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集体荣誉感。学校的每一步发展离不开每个教职员工的努力,大家的每一点进步也离不开学校这个平台的支持。工会、教代会定期征集“金点子”,经常收集代表提案,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学生会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同学们可将建议投放校长信箱,也可直接和校长对话,谈意见,说想法,帮助学校及时改进工作。有了强烈的“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意识,大家都会为不断地增加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而不遗余力。■

(作者系江苏省宝应县曹甸高级中学校长)

上一篇:适合的,才是美丽的 下一篇:故事教育:以儿童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