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发展半导体产业的启示

时间:2022-10-29 05:47:12

台湾发展半导体产业的启示

[摘 要] 半导体产业作为台湾“两兆双星”计划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台当局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予以重点推进,并取得了不菲业绩。本文从台湾半导体产业的现状入手,追溯其发展的历程,从而挖掘对我国发展半导体产业的启示。

[关键词] 半导体产业;台湾;启示

[中图分类号] F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4)01-20-2

曾几何时,台湾早期的半导体产业基础十分薄弱,以提供廉价劳动力为代价的加工业出口作为发展契机,而后又出现30多年风生水起的发展态势,被视为国家和地区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经典案例。

1 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强劲势头

据台湾半导体产业协会(TSIA)和工研院(IEK)的最新预估数字,2013年台湾IC产业产值可达新台币18703亿元,较2012年成长14.4%。台湾半导体产业表现出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见表1,表2)。

2 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

在当下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普遍面临无法走出低水平的模仿困境之际,研究台湾半导体产业发展的轨迹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2.1 外资主导的资金技术引进时期――1960~1974年

上世纪60年代,台湾的出口导向性政策吸引了美国等国厂商将晶体管的制造和半导体制造流程当中的技术层次较低的下游封装部分转移到台湾,出口市场也是以美国为中心。这个时期美国半导体厂对台湾的基本策略是以获取廉价劳动力为出发点的,而台湾又是利用廉价劳动力赚取外汇。虽然在这一阶段台湾电子工业的投资是以外资为主,但因其进入半导体封装业所需资金不大,技术要求也不高,当地企业如寰宇、万邦、华泰等为当地半导体的封装业打了先锋,同时与外资企业为当地培养了许多熟悉该领域的人才。值得一提的是,台湾交通大学于1964年设立的半导体实验室对培育岛内半导体人才方面所作的贡献更是不可磨灭。

2.2 台当局介入的主导上游技术引进时期――1974~1979年

上世纪70年代初,世界经济普遍衰退,台湾的出口也受到极大冲击,促成了台湾产业结构转型的提早推进。因此,台当局决定投入IC产业,1974年当局在台湾工研院成立电子工业研究发展中心(即当今的电子所),并负责IC产业推进,并以该发展中心为技术引进的载体,从美国引入IC设计及制造技术。1976年引进了RCA的制程技术,第二年引进IMR的光罩技术。但当时的这些政策与民间企业并没有发生实质交流,这个阶段台湾半导体产业仍以外资的德州仪器、摩托罗拉和飞利浦的封装业为主。

2.3 台当局主导与本地企业培植时期――1980~1989年

为了引进科技工业和人才,进而带动台湾的工业技术研究创新,台湾“行政院”在1980年设立了科学园区。1981年在电子所主导下,成立了政府与私人一同投资的联华电子公司。该公司是政府研究机构将技术移转到民间部门的首个案例,也是台湾促使民间使用IC技术的第一步。由于当时的民间企业对半导体产业并不是很了解,投资的意愿比较低。对此,台当局决定继续由政府与民间一道投资,在1987年由电子所成立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该公司是全世界第一家专业的晶圆代工厂,其设立代表了IC产业的一种新分工形态的出现。该公司在晶圆代工市场的成功,也代表了台湾IC制造技术从此生根。台湾联电、台积电的相继成立,使得台湾民间投资陆续进入半导体产业,也逐步显示了民间已经有了自主能力。从此台湾半导体产业已由以外资为主的下游封装业,迈进了以本地企业为主的上游设计、光罩业和中游制造业。

2.4 本地企业自主时期――1990年至今

台湾当局经过十几年不断地培植本地半导体企业,1990后有更多民间公司扩厂,同时也有许多新公司成立,台湾半导体产业逐步脱离台当局主导的色彩,本地企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资金、技术和研发能力。

3 台湾发展半导体产业的启示

3.1 要学习借鉴台湾由弱到强的经验

半导体产业是一个国际性极强的产业。台湾的半导体产业是通过引进技术才逐步发展起来的,但并不仅仅是一味地引进技术,同时也十分注重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并始终致力于开发拥有自主产权的技术。台积电公司董事长张忠谋是台湾半导体产业的传奇人物。从1994年开始,台积电公司连续三年营业额大幅度提升,获利从35%提升到50%。1997年13亿美元的销售额,盈利竟然达到5.35亿美元,在台积电成立伊始,张忠谋就树立了只做代工,而不与客户竞争的永续性原则,即台积电不生产自己的产品,只以专业代工半导体的公司存在。这种审时度势、不按常理出牌的做法,改变了当时产业的游戏规则。台积电从而创造了新公司诞生到成功的奇迹,也带动了台湾半导体业投资的热潮。有媒体称,台积电创造出一个产业。与此同时,台积电非常注重企业的国际格局。创业初期就聘请具有国际管理经验和人脉的专家担任总经理。这为其带来了大量的业务,也为其快速进入国际竞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建立了各种规范化的规章制度,在人事、财务制度等方面就具有国际规模,符合国际惯例,把客户当成合作的伙伴,并与客户进行各种资源的共享。把台积电未来5年的技术蓝图提供给客户,让客户了解有什么技术可一起合作配合,这种做法有利于开拓新的市场。这也带动了台湾其他的半导体企业不断生产出高端的技术产品和开发出新的关键技术。台湾半导体产业的重心也逐步由增值比较低的、劳动力比较密集后封装产业,慢慢移向附加值比较高的、智力比较密集的设计与制造业。

3.2 以产业集聚效应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化挑战

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几乎把所有的相关企业全部整合在地理位置相邻的区域内,把该领域内相关的种种关键要素聚集在一起,形成合力壮大了整体的产业实力。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和生产产业组织,台湾半导体产业的集聚效应优势十分明显。专家认为:这种产业集聚效应是现在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和来源,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竞争力集中体现在这个国家和地区以集聚形态所出现的产业上。换个角度也可以说,半导体产业只有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并不断探寻新的发展模式,才能保证产业的持续性发展。因此,中国的半导体产业要做大做强,不能仅仅考虑少数几个半导体企业的因素,只有形成规模效应,才能使半导体产业突出整体竞争优势。这方面可以借鉴台湾半导体产业联手以整个群体的竞争力走向市场,形成集聚效应,不仅使各个半导体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被淘汰,反而越做越大。

3.3 实现跨越式发展乃当务之急

假如中国的半导体企业仍然按照固有的模式运转,零星作战,估计好景不长。目前,由于体制原因,多数国有半导体企业的整合还在进行当中,各厂商彼此之间缺少一个宏观上的协调角色。许多外商独资企业已瞄准我国廉价劳动力到中国打造加工基地,我国正逐步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主要加工国。鉴于这种情况,国内各半导体企业可通过各种不同的合作方式与国内或海外企业联合组建企业实体。较有实力的半导体大企业,也可以同其他实力较强的上游厂商以互惠互利的模式结为半导体企业策略联盟,还可以通过加入半导体跨国公司的全球垂直分工体系成为制造中心,尽快找到一个有益于中国半导体业快速发展壮大的商业模式。要走出中国半导体产业目前发展的困境,就要依靠上游产业的不断提升和下游产业的有力支撑。不管半导体企业采取何种动作模式,其最终目的就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不断地发展壮大。但是迫于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要适应半导体产业越来越细的分工,和越来越高的专业化程度和技术要求,就要建立企业之间相互配套、相互协调和互惠互利的共赢和多赢的合作关系。

3.4 保证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健康发展乃大势所趋

目前,我国半导体产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在产业集中度和自主开发能力等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中国要加大半导体产业布局调整力度,扶持和鼓励强势企业,逐步走国际化的道路;对一些效益差的半导体小企业按市场经济规律使之自然优胜劣汰;引导我国半导体企业从原先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与国际同行之间的竞争;审时度势,积极促成国内市场同国际市场的接轨与融合。因此,要保证我国的半导体产业健康发展,各半导体企业应对企业的目标定位、发展战略作出新的思考和选择,进行合理的布局,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参考文献:

[1]彭茂荣.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回顾与展望[J],台湾半导体产业协会简讯,2012.04.

[2]郑伯勋,蔡舒恒等.硅龙:台湾半导体产业的传奇[M],泰文化,2007.

[3]谢恩桓.台湾IC产业成功经验浅析及对中国大陆的启示[J],中国集成电路,2004.05.

[4]陈清文.TRI产业专题报告-74台湾半导体明日之星-蓄势待发的类比IC[R].2007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工银投资.2010年半导体产业展望-半导体产业复在望,企业资本支出大幅扩充[N],2009.

[6]曹平.台湾半导体产业跨越式技术战略探讨[J],企业经济,2010.06.

[7]范骏.台湾半导体产业发展透视[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2.02.

[8]谢恩桓.中国IC产业的新思路[J],电子与封闭,2003.11.

收稿日期:2013年11月28日。

基金项目:本文为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闽台竞合视域中的台湾两兆产业研究(项目编号:2011R1009―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林瑞芳(1978.3-),男,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情报研究。

上一篇:坚朗Galfan拉索产品荣获度“中国钢结构协会科... 下一篇:用真心和诚心架起企业发展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