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运动训练学教材内容体系的分析

时间:2022-10-29 04:58:52

【前言】关于运动训练学教材内容体系的分析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2 《运动训练学》教材内容结构体系对比 《运动训练学》教材内容结构体系对比分析行为的展开应注重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 第一,从第一节角度来看,1986版、1990版《运动训练学》在编写过程中更为注重对竞技体育地位或作用的介绍,而2000版、2006版,深化了竞技体育形成...

关于运动训练学教材内容体系的分析

摘 要:基于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运动训练学》教材内容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就当前的现状来看,《运动训练学》教材内容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为此,我国教育部门在指导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针对运动训练学教材内容体系进行重新定位,达到最佳的运动人才培养状态。本文从运动训练学教材内容体系演变分析入手,并详细阐述了完善运动训练学教材内容体系策略。

关键词:运动训练学;教学内容;演变

1983年,为了推进竞技体育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编制了《运动训练学》,同时注重在《运动训练学》教材内容完善过程中,从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方法、运动员选材、运动竞赛等角度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编撰,由此来彰显教材内容体系价值,且就此达到运动训练目的。例如,杨烨的《运动训练学导论》、田麦久的《运动训练学》等,均是教材内容演变的体现。以下就是对运动训练学教材内容体系的详细阐述。

1 运动训练学教材内容体系演变

1983年,为了推进我国竞技体育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过家兴先生在研究活动开展过程中,编写了《运动训练学》,且于1986年、1990年、1999年、2012年期间,将出版权分别交付于北京体育学院、人民体育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函授)、人民体育出版社。其中,2007年杨烨等人,在《运动训练学导论》编写过程中,更为注重将受众群体定位于研究生,以此来实现对高素质运动人才的培养[1]。而在2012年,《运动训练学》编写过程中,为了迎合当前竞技体育领域发展需求,在教材内容体系变革过程中,对运动员选材、项群训练等做出了删除处理,且注重丰富运动智能训练、知识能力培养等层面的内容,由此来增强运动训练学科实践效果,引导学生在教材内容体系的引导下,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技能等层面的训练,达到最佳的科学知识学习状态。

2 《运动训练学》教材内容结构体系对比

《运动训练学》教材内容结构体系对比分析行为的展开应注重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

第一,从第一节角度来看,1986版、1990版《运动训练学》在编写过程中更为注重对竞技体育地位或作用的介绍,而2000版、2006版,深化了竞技体育形成、发展等层面的分析,即各版本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第二,从第二节内容来看,1986版、1990版《运动训练学》教材内容介绍了运动训练的目的、特点、内容等,而2000版、2006版,更为关注运动训练学任务;

第三,从第六节角度来看,1986版、1990版,介绍了竞技能力的决定因素,而2000版、2006版,在教材内容编写过程中为了实现对运动人才的培养,更为注重从技术、战术、心理、智能等角度出发,对运动员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进行阐述,以此来满足运动员选材需求[2];

第四,从第七节角度来看,1986版、1990版,阐述了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结构等内容,而2000版、2006版,在内容编制过程中,基于阐述运动训练结构的基础上,明晰了在运动计划安排过程中应从多年、年度、周课等角度出发,对训练方案进行调整。

3 完善运动训练学教材内容体系策略

(一)强化教材内容定位

在运动训练学教材内容体系完善过程中强调对教材的定位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在《运动训练学》学科教学过程中,应明晰运动训练为竞技体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即竞技体育涵盖了运动训练学、运动员选材、体育管理学等多项内容。同时,为了拓展《运动训练学》价值,在当前运动训练学定位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智障运动员等特殊群体,且从“科学学研究”、“元研究”等角度出发,对“运动员伤病理论”等层面的内容作出深入的探讨,由此达到最佳的教材内容定位状态。例如,2000年,美国“运动训练杂志”在内容定位过程中,即将中心主题定位于“运动伤害及防护”角度,达到了最佳的定位效果[3]。此外,在《运动训练学》定位过程中,为了应对传统教材内容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应注重在教材内容编写过程中,将运动伤害恢复中,药物膳食、中草药等防护手段理论知识融入到其中,丰富教材内容体系,达到最佳的教材内容编制状态。

(二)完善教材指导理论

在《运动训练学》教材内容编制过程中强调教材指导理论的完善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应注重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

第一,在指导理论完善过程中应注重从战术、技术、运动形态等角度出发,引进先进的指导理论内容,且基于“人整体一元化”原则的基础上,加强运动实践训练,由此达到最佳的教材内容编写状态,满足运动人才培养条件;

第二,在《运动训练学》编写过程中,为了打造良好的学科教学空间,应注重在指导理论健全过程中,完善一元训练理论和二元训练理论,同时注重在指导理论引进过程中,遵从“进步原则”,且将精神训练、关键性训练、动作技术训练等内容纳入到其中,对运动训练活动的开展做出正确的引导,达到最佳的运动训练效果[4];

第三,在运动训练学指导理论完善过程中,亦应注重将“专门化、具体化”作为训练范式理论基础,同时结合运动训练需求,加强身体素质训练理论内容,同时推进“二元训练”向“一元训练”的转换,满足科学性训练条件,达到最佳的《运动训练学》编制效果。

4 结论

综上可知,在当前《运动训练学》编写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科学性欠缺等问题,影响到了运动训练学学科价值的发挥。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满足运动选材需求,当前教育机构在《运动训练学》教材内容体系调整过程中,应注重从完善教材指导理论、强化教材内容定位、关注特殊人群、规范若干定义等角度出发,丰富教材内容体系,达到最佳的教材内容编写状态。

参考文献

[1]张磊,孙有平.从混沌走向秩序:30年来我国运动训练学教材内容体系的发展――兼评2012版《运动训练学》教材的“得”与“失”[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24(12):66-71.

[2]孙德朝.在模糊中追求清晰:对近30年我国运动竞赛学教材内容体系的思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11(01):106-113.

[3]董德龙,杨斌.中国运动训练学需面对的3个问题:学科内容、研究范式与知识建构――基于一种双重转型的考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12(03):126-131.

[4]王智慧.运动训练学研究进展:理论热点与综合向度――田麦久教授学术访谈录[J].体育与科学,2013,15(05):4-8.

上一篇:多媒体教学方法对职业技能大赛的促进之我见 下一篇:基于课程改革视角浅析《学校管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