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教育道德悖境及消解

时间:2022-10-29 01:51:13

浅议教育道德悖境及消解

摘 要: 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者会遭遇诸多尴尬:苦口婆心地规劝学生,“明知不可而为之”地管教学生,学生不理解我们,家长不理解我们,学校也不理解我们,最终连自己都不理解自己,这种状况,我们称之为“教育道德悖境”。文章对“怎样才能消解教育真实境遇中的‘道德悖境’”等问题作探讨。

关键词: 教育道德悖境 实践逻辑 消解

我曾经历一个真实的教育故事,因两巴掌而声誉扫地。那是一个寒风刺骨的夜晚,任三(7)班主任的我极力关注一个叫小东的学生。这个孩子嗜网成瘾,认识书、悔过书、保证书的量总是不断地攀升。2008年冬天,某一天,怕冷的孩子都早早地钻进被窝,21时40分,我亲眼看见小东睡在床上。22时20分,当我再次履行育人使命时,小东却不见了踪影,被子还是热的。在通往集镇网吧的路上,小东的身影出现了,气愤至极的我给了小东两巴掌。孩子不乐意,家长不理解,进校闹得很凶,我不得不向家长和学生公开致歉,并接受通报处理。本想帮助嗜网的孩子却弄得名誉扫地,我深深体味着难以理解的“教育道德悖境”,除了叹息和诚惶诚恐外,真的就无消解之法?

尴尬如我的同行们如何对待“教育道德悖境”?“教育道德悖境”的科学定义是什么?如何消解困扰“教育道德悖境”?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逻辑悖论”谈起。

一、逻辑悖论。“悖论”词义源于希腊,意为“无路可走”,转义是“四处碰壁,无法解决问题”。“逻辑悖论指这样一种论理事实或状况,在某些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下,可以合乎逻辑地建立两个矛盾语句相互推出的矛盾等价式”。其中,“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严密无误的逻辑推导”和“可以建立矛盾等价式”是严格逻辑悖论的三个必不可少的结构性要素。如催生狭义相对论的“光速悖论”,“牛顿力学理论和麦克斯韦方程”是“正确的背景知识”;“设想一个人以光速的速度追赶出一条光线,那么根据牛顿力学原理,这个人会看到一种现象。”是“严密无误的逻辑推导”;“牛顿力学与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中存在不相容之处,这种不相容只有当运动速度达到或接近光速时才能显露出来。”是“可以建立的矛盾等价式”。

二、道德悖论。从纯粹理性角度,逻辑悖论大大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希腊帕索斯悖论、无穷小悖论和罗素悖论)完善了数学理论,物理学史上的“光速悖论”和“双生子悖论”催生了相对论,天文学史上的“质量悖论”形成了宇宙起源的逻辑起点。从纯粹理性的“逻辑悖论”过渡到实践理性的“道德悖论”,燕山大学刘叶涛老师认为这是对“悖论”最好的明证。理性的人要遵循道德律的绝对命令,感性的人又会把满足自然欲望视为幸福,于是,“道德”与“幸福”相背离,实践理性陷入“二律相反”。

三、教育道德悖境。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常常会陷入“道德悖境”,我们可以称之为“教育道德悖境”。如何界定“教育道德悖境”呢?我给出的定义是: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的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之间的落差感。教育理想属于纯粹理性范畴,它虽然来源于现实,但必然高于现实,两者之间的落差感是客观存在的;教育现实属于实践理性,在经验世界里,一切矛盾都不仅仅是“思维的形式”,而是需要“面对的事实”,感性实践本身就充满了复杂性;理性的教育理想和感性的教育现实相互作用,最终必然导致“二律背反”

四、教育道德悖境的消解。在教育实践中,我感触颇多。“有心栽花花不成”、“好心无好报”、“善心办坏事”、“家庭和事业不能两全”……在教育理想和教育现实之间,教师痛苦地生存着。

从境遇中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视角,教育道德悖境可分为三类:师生之间、同事之间和上下级之间。如何消解长期困扰我们的“教育道德悖境”呢?最重要的是,教育者必须自内而外地开启自己的“改变之门”。

根据逻辑思维,我们只要打开“逻辑悖论三要素”中任意一环,就能够消解“教育道德悖境”,还给教育者一个敞亮的心境。

消解师生间的悖境,我们可以借用“消除矛盾等价式”和“重建教育道德背景知识”这两根杠杆。如:后进生转化的速度慢,课堂上学困生会启而不发,我们不急,慢慢来,“教育是慢的艺术”。但是,绝不能放弃,因为教育者不可以牺牲“学生的发展”这一利益,保全“教师节省时间和精力”这一利益。

消解同事间的悖境,我们完全可以“重建教育道德背景知识”,竞争有利于双方的发展。通过竞争,各自都在感受压力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不是“水落石出”,而是“水涨船高”。

消解上下级之间的悖境,不管是“领导对自己的不理解”抑或是“付出却没有回报”,均可以“超越逻辑推导”疗治。两个人是不完全相同的世界,“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心理学将“个人的主观世界”定义为“小宇宙”,足见“主观世界”的复杂性。“付出得多,收回得就应该多”。仅是我们自己理性分析,对方怎么可能照单全收呢?

现实生活中的“无心插柳柳成荫”也属于“道德悖境”范畴,但因其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负落差”,所以没有谁会觉得这种境遇“太悖”。当在教育考评中意外地收获“多个第一”时,绝不会埋怨上帝的不公平。

当然,消解“教育道德悖境”的途径很多,在此仅举一二,以抛砖引玉,共同建构属于教育者自己的“不抱怨的世界”,用有限的人生去追问那未知的彼岸,用积极的教育实践去叩问生命的意义。不要等待,教育者完全可以幸福,就看你如何消解“教育道德悖境”,教育者完全可以做到“有道德之人,行有道德之事”。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肖勇译.教育的艺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2][美]泰勒.本―沙哈尔编译.幸福的办法.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10.

[3]刘叶涛.论“道德悖论”作为一种悖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3).

[4][英]西蒙.布莱克本著.梁曼莉译.我们时代的伦理学.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3.

上一篇:“文”“规”交融,修塑“谦谦君子” 下一篇: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与外来人员家庭教育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