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提高聆听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时间:2022-10-05 04:44:52

小学音乐教学中提高聆听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摘 要: 在日益追求音乐有效教学的今天,教师如何培养学生敏锐的听觉、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聆听的有效性,是音乐教学中必须关注的目标。音乐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让孩子们学会聆听,有效聆听。

关键词: 聆听 小学音乐教学 有效性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该贯穿音乐教学的全部过程,因此,人类的本能――聆听不仅是音乐教育的主要审美活动之一,还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日益追求音乐有效教学的今天,教师如何培养学生敏锐的听觉、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聆听的有效性,是音乐教学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对当前音乐教学中“有效聆听”教学的反思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们都能关注“有效聆听”,但对于什么才是真正的“有效聆听”,需要进一步理解和深化。

现象一:公开课中,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生动细致地介绍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等。欣赏音乐时,学生还没有思考,老师就周到地配合音乐做生动全面的讲解,等到听完以后,才问学生:“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这个作品表现了什么?”

现象二:学唱二声部歌曲《红蜻蜓》时,教师要求学生随钢琴伴奏合作演唱。于是,学生都“投入”地放声歌唱。渐渐地,老师的琴声听不见了,旋律唱得越来越不着调了……此时,教师若能稍稍强调演唱中的“相互聆听”,则会是这样的效果吗?

现象三:学完歌曲后,教师指导学生用竖笛伴奏。于是,一个学生被老师邀请演唱,其他学生伴奏,音量的悬殊,合作效果可想而知,老师却要求演唱的学生唱得再响亮些……很快,老师又换成一组学生伴奏,其余学生演唱。演唱、演奏的速度很不一致,导致合作效果较差……

“聆听”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因此,音乐教师对“有效聆听”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二、对“有效聆听”理念的再认识

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后,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从广义的教学层面来说,是指学生实际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联系到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聆听,“有效聆听”能使学生形成更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而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即有效聆听能从某一方面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并使学习轻松、高效,使学生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音乐教学的特点,新课程指出要注重有效聆听。音乐的音响只是一种客观形式,如果没有审美主体聆听、接受,就失去了音响的意义。而聆听的有效性又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审美发展。因此,教师必须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聆听,培养学生的感受和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能力。

三、音乐教学中“有效聆听”的实践与研究

1.挖掘“听”的内涵,提高文化素养。

音乐的内涵都渗透在音乐里,只要会听,听者的心灵就会与音乐产生共鸣,享受到音乐所表达的每一种情绪和美感。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挖掘音乐所发出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听觉意识,感受、理解音乐。

(1)听“情绪”。

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和弦、每一段旋律都表达着不同的情感,但往往音乐所外露的情感又都是多样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听者在欣赏音乐时心境不同,对于不同听者,他们所感受的音乐情绪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欣赏音乐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作品的时代背景、地域特点等,唤起学生们的情绪,使之产生碰撞和共鸣。例如:在欣赏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这部作品时,我首先在欣赏前给学生们讲述了创作背景,这部作品是他初到美国时,看到美国繁忙紧张的大都市生活,又想到故乡后写的作品。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通过聆听音乐,从音乐的速度、力度的变化,从演奏乐器的不同中感受到了当时美国动荡的环境和作曲家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如果没有创作背景的讲述,那么学生可能听完音乐也不会知道为什么要用《自新大陆》这个题目,新大陆到底是哪里,而简单地描述后学生们就能更准确地把握音乐情绪。这样的音乐作品在课本中有很多,离现在的生活比较遥远,我讲述作品背景后,并结合对音乐元素的分析,加深了学生对音乐情绪的理解,他们在聆听时就不会再茫然了。

(2)听“文化”。

音乐反映的是时代的风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所要表达的精神与风貌肯定也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多元的渠道,收集音乐背后的故事,这些文化有利于学生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开阔视野,拓展思维。

例如:在欣赏《牧歌》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欣赏教学“讲乐曲,听乐曲”的旧模式,将欣赏教学紧密联系音乐生活,联系社会文化,联系生活实践,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的音乐经验出发,将音乐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我花了大量时间挖掘教材内容,充实教学内涵,收集与《牧歌》相关联的音乐,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牧歌,其中有我国东北地区欢快质朴的《小放牛》,云南地区诙谐自然的《放马山歌》,还有美国电影里幽默轻松的《孤独的牧羊人》等,学生们在欣赏了各个不同地域的作品后,总结出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所形成的风格也不同。

整合后的教学内容充满文化底蕴。学生通过聆听音乐,了解相关联的文化――自然地理环境、语言特点、民族性格特征、人文历史背景等,加深了对每个地域不同音乐的印象,在今后的音乐欣赏中通过文化内涵的比较,较快地分辨出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

2.注意“听”的方法,传递音乐魅力。

音乐教学中的“听”有别于其他场合的“听”,它是有计划有目标的听赏。因为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所以“听”的方法尤为重要。

(1)把握聆听重难点,培养聆听习惯。

完整聆听可以整体感觉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在完整聆听后要抓住聆听所要解决的问题,抓住难点、重点乐段进行聆听,要注意完整聆听乐段,而不是一句一句地分解听。相对完整和连贯的聆听首先要尊重音乐作品,也要培养学生聆听的良好习惯。

例如: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完整聆听需20多分种,但完整聆听是必要的,如果没有完整聆听,就不知道故事发展的变化。为了分清每个角色的特点,采取分段聆听,分辨演奏乐器,了解体验音乐形象也是十分必要的。将完整聆听与重难点聆听相结合,更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体会音乐情绪。

(2)抓住音乐基本元素,表现音乐之美。

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通过音乐的基本元素:旋律、力度、速度、曲式、配器等方面表现,而小学音乐欣赏课应怎样利用这些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们应结合听、唱、动等一系列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感受与理解音乐元素中体验音乐的美。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和基础。在欣赏课上如何加深学生对旋律的印象?我常常选择“唱”,而让唱变得有趣味也是相当不易的。

例如:欣赏《乒乓变奏曲》的教学片段

师:瞧,这些可爱的乒乓球也来了,你们能认识它?学生被课件中乒乓球代表的音符所吸引。

师:请你跟着老师的琴声把第一乐句演唱一遍。(第一遍)

师:请你看看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我们再来演唱一遍。(第二遍)

这一遍的学唱先请学生分辨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再进行学唱。

师:请你加入顿音记号随老师的琴声演唱。(第三遍)

学生在演唱第三遍的时候加快一点速度,自然就把顿音记号表现出来了。

师:你们唱得太好了,最后请大家根据乐曲速度演唱。(第四遍)

有了前面的铺垫,这一遍的演唱很到位。

教学中我采用谱例,形象、客观,使得每一遍吟唱都比较顺利,再加上课件把两个乐句上下对称排列,帮助学生很清晰地分辨出乐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运用了“唱”这一音乐实践活动,学生们都能准确地把听觉内化的内容表现出来。由于每一遍演唱都有要求,学生吟唱不乏味,激发了学习兴趣。

(3)以趣激学,强化聆听效果。

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完全运用放松的听赏,把听到的音乐唱出来的方式。运用感知运动式听赏,以身体动作对音乐做出反应,边听边唱做动作;运用联想想象式欣赏,随音乐进行,进入回忆、联想或者想象,然后根据语言、文字、色彩、图画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表达出来;运用认识记忆式欣赏,要求进入音乐所表达的情绪与内容之中,描述听过的音乐等。这些综合方法的运用,不但会激发不同学生的聆听兴趣,更能进一步增强聆听效果。

如拉威尔所作的长达16分钟的《波莱罗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莱罗”的标题,实际上是一首自由的舞曲,也是拉威尔为数不多的专为乐队而写的作品之一。这一首纯音乐作品,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一首陌生的国外作品,耐心地聆听是需要考验的。如果我们能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让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有效欣赏,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A.这节课的导入时运用幽默的语言从数学生近视眼人数到做眼保健操,再让学生听辩新版眼保健操第二节的背景音乐和《波莱罗舞曲》的异同,让学生感到原来这陌生的音乐就在我们身边,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要欣赏的作品之间的距离,进入理性欣赏状态。B.引用在中国举办的第13届残奥会中,有一个名为《永不停的脚步》节目,讲述一个在地震中失去右脚的芭蕾女孩对芭蕾的热爱与不弃。在这个节目中背景音乐就是《波莱罗舞曲》,这个节目获得大多数人的喜爱。学生观赏视频聆听,都能全神贯注地投入音乐欣赏中。我巧妙运用这些片段,让学生以多种途径进行聆听感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走进音乐作品解读内涵的欲望。

3.遵循“听”的原则,促进听觉发展。

(1)尊重聆听的个体性。

音乐欣赏虽是集体聆听,但因欣赏者水平差异便有了明显的欣赏层次的个体差别。这是因为音乐信息是一种模糊信息,所以决定了音乐欣赏感觉的模糊性质。音乐主要诉诸情感,情感的激发必然有强烈的主观性。不同的个体聆听同一音乐作品,感受必然不同,甚至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乐曲的感觉也可能不同。西方一位学者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树叶尚且如此,何况结构精细、情感复杂的人呢?课堂上教师千万不能忽视鲜活个体的存在,不可扼杀不同个体产生的主观情感。

(2)了解聆听的多样性。

安静地聆听音乐是欣赏活动的基本方式。由于小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如何让学生专注地聆听、聆听、再聆听呢?必须重视欣赏音乐的参与形式。新课程中欣赏内容比重较之以往明显加大,教师如何安排进度,有所侧重地完成所有曲目的聆听?采用消遣式欣赏、运动式欣赏、结构式欣赏、记忆式欣赏等,了解多样化的欣赏方式对于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美国著名的音乐家科普兰说:“你要理解音乐,再没有什么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培养学生有效聆听的习惯和能力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一个必须长期努力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音乐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们学会聆听,有效聆听要伴随音乐教学的始终。我们要让学生们学会聆听,运用有效聆听,感悟音乐的真谛,享受美好人生。

上一篇:论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下一篇:五年制高职《园林美术》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