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艺术设计

时间:2022-10-29 01:40:26

生活中的艺术设计

摘要:本文通过论述艺术是从古至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证明了艺术设计是源于生活的,做好一名设计师只有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方可算是合格。

关键词:艺术设计;古老的设计符号;生活中的设计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1-098-01

前言

艺术设计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形式,艺术设计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艺术设计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本质是艺术设计是社会生活精神表现的关系。就是说,社会经济是基础,艺术设计要为发展社会经济生活服务。社会经济生活状况的好坏,可以制约艺术设计的发展;艺术设计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具有推动作用。

无论是东方的古代或是西方的古代,艺术设计都没有远离我们的生活,一直到现在我们所见闻中有许多非常熟悉的事物都曾经有过更有魅力的含义,远远超出人们现在的理解。他们构成一种特殊的符号语言,世代相传,在符号系统中,代表了大家共有的某种精神或情感经历。

从古至今,动物一直都是所有文化群体中最直接、最有力、最重要的象征源泉。其他任何素材都不能提供如此多的象征形象,几乎所有的人类品质都能用某些动物来表现。心理学紧随宗教之后,将动物与直觉、无意识和人类各种情感的象征含义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原始文化中,人们对动物非常尊敬,他们认为这些动物并不与人类有多大关系,而是与凡人看不见的宇宙能量相关联。动物优于人类的身体素质和感官能力,使人们更加确信它们具有某些神奇的精神力量,而人类则通过各种动物祭祀仪式获得此种能量。出于同样原因,各氏族部落也将动物奉为本族的图腾,人们穿着动物的皮毛或是佩带着其羽毛来表现人与动物神奇的联盟关系,即动物是其皮毛穿戴人的保护者。大多数埃及神灵都以动物的形象出现,在其他地方,地位最高的几种动物往往象征着人类的一些主要思想品质。

一、 艺术设计发展的原动力在于人们对美的不懈追求

这种追求是自发的、与生俱来的。正是这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艺术设计能够促进社会生活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它不仅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艺术设计的发展不是孤立、片面的,它必须不断吸取其他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自己,从而更好地实现为社会服务的宗旨。 各个历史时期有其自己的时代技术。例如石器时代的打磨技术、青铜时代的铜冶炼技术和钢铁冶炼技术、近代的电器技术、现代的电子技术和生物技术。尼克拉・歇菲尔说:“艺术创造过多,换句话说,不得不使同样的形式漫无边际地重复着,因此,必须将手段和形式同时加以改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存要求的变化,大众审美趣味的转移等,促使设计必须时时以新的姿态不断演变。艺术设计又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方式。

二、 设计是一个时代文化发展的综合体现

设计的风格伴随着工业生产的时代文化背景,以及设计师个人的才华与智慧,留下了时代信息、文化风貌、企业特征与个人情感的印迹。希罗卡诺夫・斯列姆涅夫在《现代科学的发展现律性与认识方法》一书中说:设计仍然“存在着对客体、主体及其相互作用的条件所固有的可能性的自由选择。客观规律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并不意味着它是单一的和一成不变的,规律的作用途径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设计是在技术的限制中从事创作的,在这里,对科技规律的把握并不会妨碍创作;相反,可以为创作提供自由的选择。当然,作为实用品,设计师既不能让形式的审美功能取代并影响效用功能;同时也不能容忍为极力地追求产品的效用功能而忽视人类自身的情感要求和风格特征。就如斯堪的那维亚的设计风格一样,让产品的艺术价值与功能产生美妙的和谐。在设计过程中既强调功能、理性,又与美观完美结合,设计简洁而典雅,体现了对多样化文化、政治、语言、传统的尊重和融合。设计善用自然材料,强调人文因素,非常富有“人情味”。因此,设计的形式设计以及由此而生的形式美感应该体现相对的自由度。

设计的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人类对美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因而设计的发展也是无止境的,因此审美设计没有极致和终点。正如包豪斯的旗手格罗皮乌斯在《全面建筑观》中所指出的:“历史表明,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谁要是以为自己发现了‘永恒的美’,他就一定会陷于模仿和停滞不前。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设计迫切要求人们正确认识产品的形式与审美的关系,用“美”的尺度,设计制造富有形式美感的现代“艺术品”。

另外设计师对世界的认识、人类思维的特性、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都会呈现在隐喻之中。美好的生活是因为由人们身边美好的事物的集成让人们获得体验,让人愉快地接受和欣赏产品的界面信息,设计本身就是一种享

受,这些信息能有着丰富的隐喻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结语

所以设计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作为一个好的设计师就必须懂得“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道理”。

参考文献

[1]杰克・特理西德.象征之旅[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世界时装之苑[J].1999,(11).

[3]包装和设计.1999,(5).

[4]摄影世界.2002,(7).

上一篇:论后现代建筑风格趋势 下一篇:视觉狂欢背后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