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报道应走出“人类中心论”

时间:2022-06-28 04:56:59

环境报道应走出“人类中心论”

摘要:如今新闻媒体在进行环境报道时,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人类中心论”的影响,本文提出新闻媒体在进行环境报道时应采纳“人与自然平等”的新闻理念,这将有利于媒体、受众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环境报道;人类中心论;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1-092-01

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人类社会在取得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破坏和污染着周围的生态环境,于是许多有识之士不断发出“保护环境”的呐喊,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然而,人类在考虑环保问题时,往往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来考虑环境资源如何更好的为自身所利用,诸多媒体的环境报道理念与手法也与此一脉相承,本文拟对此现象是否合理做出探讨,并提倡媒体更新环境报道理念,努力走出“人类中心论”。

一、“人类中心论”笼罩下的大部分媒体

“人类中心论”主张人是世界万物的中心,享有对周围资源的使用权,强调自然资源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其实,“人类中心论”有其合理的、积极的一面,它有利于人类认识到其自身的价值,增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信心,使人的需要得到了尊重和满足。但在环境保护中运用这一观点,就容易使人们强调环境资源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环境资源自身发展需要等层面的因素。进一步说,这种思想实际上把人的利益与自然的利益对立起来,把人的利益捧上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利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如今我们要面对的一个事实是,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新闻媒体在进行环境报道时,往往自觉或不自觉的受到“人类中心论”的影响,并在新闻采写过程中流露出这一倾向。其实,新闻媒体在进行环境报道时,往往处于难以选择的两难境地:一方面对破坏环境和生态的行为进行披露与谴责,一方面还要不断对环境的主要破坏者――人类的命运作出关注,这与人类在环境压力下的双重身份是相对应的:一方面为超常规发展,竭力消耗自然资源,破坏环境和生态,另一方面日益恶化的环境和生态带来的生存发展压力、社会困境和经济损失,让人类尝到自酿的恶果。媒体在选择时,往往受自身视野与知识的局限,只从人类自身的利益出发,走不出“人类中心论”的限制。

二、走出“人类中心论”――对人类发展有益的环境报道视角

这里的“对人类发展有益”,并非“以人类为中心”,而是指诸多环境报道真正走出“人类中心论”后对人类发展所起到的客观积极作用,这种作用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这是其与主观“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报道的根本区别。

一些媒体内已出现了此种类型的报道,如《经济日报》获第十一界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消息――《不吃发菜 少穿羊绒 行不行》就是典型一例。该消息是这样开头的:“今春(2000年),一次比一次严重的沙尘暴席卷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其中不得不引起我们重视和反思的两个原因,就是人们大量搂发菜和山羊大量啃食草根和树皮而破坏了草原植被。”消息开始就将矛头指向人类破坏生态的活动。结尾写道:沙尘暴再次告诉人们:“植树种草是建设性的,应抓紧进行,同时必须首先制止人为的破坏,因为破坏容易建设难。而且,许多被破坏的东西是今后无论花多少钱也弥补不了的。”这就使自然界的权利得到承认和尊重,记者在行文中体现出对自然的认同感。这样的环境新闻代表了一种先进的发展方向。

环境报道走出“人类中心论”,采纳“人与自然平等”的新闻理念,主要有以下三个有益之处:

1、有助于新闻媒体摆脱选择两难的境地。如前文所述,媒体在报道生态新闻时往往陷入是侧重人的经济利益还是侧重生态环境的利益的两难。其实,人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体的,人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同样只是自然生物链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只不过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疯狂索取,打破了生态平衡,人类才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媒体接受这一观点,有助于摆脱选择两难的怪圈,把握好选取环境新闻的尺度。

2、有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在全球范围内改变人类现行生产和生活模式的一场社会变革。1991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署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联合会联合发表《保护地球――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不超出支持它的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存质量”。可见,国际上的权威意识已经将生态系统的利益与人类社会的利益统一起来,已经走出了“人类中心论”。媒体接受新的新闻理念,并将其运用到新闻报道中,则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并能起到促进作用。

3、有利于受众形成新的生态意识,引起他们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公众接受媒体所奉行的新的生态观,可以更深切的意识到环境问题与自身利益的密切性,环境问题不仅关系到他们的现时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他们的长远利益。同时,由于生态破坏的难修复性,使他们更加意识到环保工作的紧迫性,有利于提高其环保意识。至于保护环境对人的精神状态的净化与升华作用,则属于文化生态学的内容,这里不再赘述。地球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受众环保意识的提高,有助于我国环保工作的开展和进行。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也比较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在全民环保意识尚未确立、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下,新闻舆论监督历史的肩负起传播环保知识、教育公众、监督法律执行的使命。媒体环境报道走出“人类中心论”,是人类寻求同自然深层次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陈敏豪.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

[2]刘世昕.环境报道的六大经济热点问题[J].中国记者,2001,(5).

上一篇:论装饰纹样的发展对秦、汉家具设计的影响 下一篇:论后现代建筑风格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