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辟谣

时间:2022-10-29 12:51:38

信息时代的辟谣

人贵有“信”,谣言不但不能增加正义的力量,反而会削弱正当的诉求

5月15日下午,一些微博达人在北京筹划名为“辟谣联盟”的网上民间组织,并在新浪微博上了相关信息。这个想法的初衷,源于越来越多人反感近期在网上泛滥的谣言,新浪副总裁陈彤也在微博上感叹:“一些极端明显的谣言,仍然被某些影响巨大的名人用户毫无顾忌地转载,老汉我欲哭无泪。”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交流的便利,信息不足被信息爆炸所取代。从理论上说,自有互联网尤其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社交网络之后,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媒体,并且让该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遍世界各个角落。而微博的碎片化使信息的事实基础无法全面呈现,围观现象促使人们在热点事件上迅速达成传播的行动,但因为时间所限,把对信息内容的真实性考证搁在一旁。如果信息源发生错误,就会在事实上造成不实信息的快速和放大影响。

有人说谣言止于公开。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原教授桑斯坦的《谣言》一书指出,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由于社会流瀑和群体极化等因素,谣言会很快在彼此信赖的人中传播,并在相互交流中强化错误的观念。美国拥有相当开放的信息市场,但桑斯坦认为,美国不仅不具有谣言的免疫力,相反,它是一个谣言充斥的国家,尤其是在危机时刻与选举期间。他于2009年出任美国政府信息与规制事务办公室主任。在他看来,公开并不能杜绝谣言,甚至谣言会在一段时期内大行其道。“一个虚假信息和一个真实信息在传播中是完全一样的,何况,谣言常常自称它才是真相”。从一定意义上说,谣言快速广泛传播与社会的开放程度和活跃度有正相关。

也有人说谣言止于智者。但谣言纷杂,有时是常识即可判断,但有时需要专业能力。“智者”不可能是无所不知,也不会完全冷静理智,还会有自身立场。智者不是机器,也有七情六欲。当两个相反的信息呈现在面前时,人从情感上说更愿意相信符合预期的信息而排斥相反的。很多的智者,虽然在某些方面是专家,但在另一些方面可能与普通人无异,存在盲点。例如,很多人听说手机和银行卡不能放在一起,因为手机工作时产生的电磁波会把银行卡消磁。但是,实验证明,在手机电池频率范围内,电磁波的主要能量形式是电场,不会产生足以改变银行卡上磁条信息的磁场。

谣言是与事实不符的传言,蕴含着对现有秩序的破坏力量。钱云会事件中谋杀论的谣言,最初是由王立权指使自己的儿子上网释放的,但后来却成为压在该案上的最大舆论压力。一旦谣言形成相当的市场,官方辟谣的效果甚微。越是重要的事情,越是无法及时获得准确信息的事情,越有可能形成谣言。谣言信奉的是“无法证实即存在”,捕风捉影甚至毫无根据的怀疑都可成立,而辟谣依据“证据证明不存在”,需要非常细致的考证和查实。因此就有了“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的说法。大多数的谣言,都是挑战现有秩序的,并包裹着一些诉求。我同意声讨不良的体制和现象,也支持揭露不公不义的事实,但如果有意歪曲信息,以谎言包裹诉求,那就是在消费大家的良知。人贵有“信”,谣言不但不能增加正义的力量,反而会削弱正当的诉求。

如何控制谣言?桑斯坦在他的书中提出两个方案:一是法律责任,即增加造谣、传谣的代价。二是文化途径,让人们逐步形成一种文化,了解互联网上大量的信息未必可靠,并对谣言保持警觉。关于后者,网上正好有个应景的段子,供大家一乐:记者在超市采访时遇到一位非常淡定的大妈,对周围抢购食盐的行为表示无动于衷。记者好奇地问:“请问您为何不相信谣传?”大妈气愤地说:“抢个毛啊,我家非典时期买的盐还没吃完呢。”

上一篇:英雄迟暮当年情 下一篇:文字狱的心理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