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抑郁症的影响

时间:2022-10-28 11:29:46

心理护理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抑郁症的影响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符合诊断标准的80例急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实验组40例(进行规范的心理护理)及对照组40例(未进行规范的心理护理)。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抑郁程度。结果 经过常规的药物治疗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状况都有所好转,但经过规范心理护理的患者治疗后发生抑郁的风险更低,治疗组较对照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分数下降的更明显、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应尽早规范的进行心理护理,以期减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 心理护理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292-02

心理护理是实现卒中后抑郁患者全面康复的重要内容之一,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障碍,而患者心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病情的转归。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在护理脑卒中患者中,注意观察各类脑血管病患者的情绪状态,重视实施以心理干预为主的护理措施,给患者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鼓励家属的参与,以减少抑郁症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确诊为急性脑血管病,且为首次发病,符合急性脑血管病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20分)且排除失语症及原发抑郁症疾病,两组入选患者在年龄、病情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分别在住院时及出院前对两组患者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比较两组患者的评分情况。

1.2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5~2010.5住院治疗的急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80例(发病3天内住院),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47-78岁,平均68.3岁。其中缺血性中风59例,出血性中风21例。这80例患者中有40例患者为2007.5~2008.5期间住院,在住院期间未进行心理护理,而另外40例患者为2008.5~2010.5期间住院在住院期间进行规范的心理护理。

1.3 研究方法 常规护理措施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及科室制定的“脑血管患者指导”要求进行服药、复诊、饮食、康复锻炼等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由责任护士负责实施以心理护理为主的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康复护理等内容。患者入院后,首先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及时发现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评估,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诊断,然后根据诊断建立教育目标,心理状态的表现可以在疾病的所有过程出现。因此,心理评估始终贯彻在健康教育的整个过程。

1.4 研究步骤

1.4.1 取得相关人员同意在进行调查之前,向医院管理部门及有关人员介绍研究目的,取得同意及协助。并挑选和培训科室护士进行培训、实施。

1.4.2 第一次交谈时告知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内容及进度安排,用汉密顿抑郁量进行评分收集资料。

1.4.3 在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后,即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进行评分。考虑到条目比较多,患者年老体弱、精神状态、视力障碍和文化程度等的影响,必要时由家属配合完成。

1.4.4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护理人员每天都深入病房,对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并请家属辅助完成心理护理的实施。

1.4.5 14天后,对研究对象用同一汉密顿抑郁量表再次进行评分。

1.4.6 所有入选对象均由同一人进行客观的评分后统一收回,此人员不参加实际护理工作。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经过常规的药物治疗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状况都有所好转,但经过规范心理护理的患者治疗后发生抑郁的风险更低,治疗组较对照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分数下降的更明显、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情况比较

较治疗前P

3 讨论

中风后抑郁是指中风后引起的抑郁症,属于继发性抑郁的一种,是一种患病率、致残率很高的疾病。中风后抑郁不仅影响中风后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还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对中风后患者抑郁症状的预防治疗的同时,做好中风患者的心理护理,对于促进康复,预防再发尤为重要[1]。抑郁症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无尽的困扰和沉重的负担。因此,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改善预后,促进心理社会功能恢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2]。提供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自杀倾向是抑郁症患者最严重而危险的症状,将病人安置在易观察的房间,有严重自杀倾向者留陪护,房间窗帘色调柔和。随时保持病房的安静,保证病人足够的休息时间,以调动病人积极良好的情绪,消除郁闷和焦虑。患者的活动在工作人员或陪护人员的视线下进行,密切观察其有无自杀的先兆症状:如焦虑不安、失眠、沉默少语、拒食、卧床不起等。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息关系:抑郁症患者心理处在一个痛苦而又封闭的状态,护士应以语言和非语言方式与病人进行沟通,做到互相了解、心理相容,从而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应当用和蔼可亲的态度、亲切同情的目光等,使病人消除恐惧感,放松情绪,打开内心世界与护士进行交谈,对病人的任何话语都要表现出相应的兴趣,通过患者情绪状态流露的迹象和倾诉的内容来分析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并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消除不良心态[3]。加强健康宣教,提供信息支持:集体健康教育(每周2次,每次l h),由责任组长及护士负责,为患者提供信息。中风后抑郁症患者康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医护患及家属人员的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做好脑梗死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是解除患者心理障碍,树立战胜疾病信心的重要环节[4]。重视心理护理对于本症的康复作用,早期、及时地介入心理治疗,树立患者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不仅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了接受康复治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治疗和护理效果的进一步提高,还减轻了残疾程度,提高了生活质量,改善了家庭关系,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敏.中风后抑郁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1(20): 193.

[2]陆兰新.抑郁症的心理护理观察[J].医学信息,2010, 23(2):538-539.

[3]罗小莲.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0,8(5): 125-126.

[4]张芹.心理干预在脑梗死老年患者康复期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 7(2):105-106.

上一篇:自拟疏风止嗽散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研究 下一篇:实施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教育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