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1)

时间:2022-10-28 09:25:06

刍议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1)

G623.2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段的阅读量有这样的规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也就是说,一个学期至少要阅读25万字。而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学期只有30篇左右的课文,不过3万字左右而已,在量上是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我们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主动积极地遨游书海、采珠拾贝呢?在此,笔者想谈谈自己平时的几点粗浅做法,仅供大家参考而已。

一、抓住话题聊

聊什么?聊书中的故事,读书的节目,读书的活动……只要学生感兴趣的,只要学生愿听的,我都搬进课堂,不失时机地聊。

每接一个班,我一般都要和他们聊自己小时候读书的故事,告诉他们:在我们那个课外书极度匮乏的年代,只有个别家境好的或是哥哥姐姐在外读书的同学才会有几本书,而“一贫如洗”的我只有用家中的红薯、茄子干之类能吃的拿去换书读,由于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孩子们一个个都睁大着眼睛流露出好奇与敬意,无形中拉近了学生与课外书的情感距离。

和他们聊得更多的是一些古代名人读书的故事。比如古人读书就有“三余三多”,所谓“三余”即冬天多读书,阴雨天多读书,晚上多读书。“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许多有成就的古人都是靠不断地读书来充实自己,不断增长知识才干,因此才留下了不朽的光辉业绩。还有许多伟人如、孙中山等国家领导人每天日理万机,也正是靠每天挤时间读书才成就自己的大业,才名垂千古。除此,有时也会和他们聊“开心学国学”“百家讲坛”等电视中的读书节目。

就这样,每天课前的几分钟,成了我和学生聊天的时间。没有故事时,我就和学生聊我看过的文章,让他们知道老师也是个爱读书的人,以此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当他们的眼里流露出羡慕、渴求时,你要实施第二步便是水到渠成了。

二、教给方法读

当学生一个个沉浸在意犹未尽的故事里时,你便可趁热打铁地引导他们进入第二个环节――读。怎样去读?我常常会推荐古代名人或是伟人的读书方法。例如孔子的“思、问、习”读书法,即重视思考,不懂就问,巩固复习的方法。还有欧阳修的统计应读的总字数,再分配为每天的页数,作为当日读书的进度,长期坚持的“计字日诵”读书法。苏轼提倡阅的读经典著作,每读一遍,只围绕一个中心,侧重一项内容,抓住一条线索,解决一个问题的“一意求之”法。这样的读书法,就好像打仗一样,把敌人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为了避免精力分散,在阅读中凡与“求一”、“主攻”对象无关的,一概不加涉及。

此外,还有蒲松龄的“五要”读书法(一要天天读,二要夜夜读,三要老年读,四要抄书读,五要分类读),鲁迅的泛览、硬看、专精、参读、设问、背书法,以及巴金、冰心、华罗庚等人的读书方法。至于选用哪一种方法,每个人应根据自身的需要来选择。

为了让这一环节更好地落实,最好每周抽出一节课作为课外阅读指导课。这节课,老师可以和学生一块静静地读课外书,一块畅所欲言地交流。

三、激发兴趣写

有人曾说:只读不写会肤浅,只写不读会枯竭。读与写不可分割。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读书,教师可以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以写来促读。比如寒假收集对联,体验过年的习俗;暑假去收集方言和民间故事、民间谚语等等,也可针对环境污染、铺张浪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等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这样做可以丰富学生的素材积累,心中的素材多了,感慨也就多了,需要表达的欲望就比较强,写作就是水到渠成了。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我组织了一些读书班会和阅读兴趣小组,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刊物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位,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为了鼓励学生写作,我还常常把学生的日记、作文在“习作园地”里张贴,把学生的优秀习作,上传到我的个人主页里展示。这对小作者是最大的鼓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除此,我还指导学生积极向《简妙作文》《小学生之友》《小星星》等杂志期刊投稿。一旦有朝一日,学生的习作在某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就更高了。如此一来,读与写便形成了良性循环:读为了写,写了会更加认真地读。

四、培养阅读习惯

好的习惯成就一生的成功。现代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终身学习也越来越为人们所提倡。终身学习的习惯养成很大程度来自于学生时代的坚持。

1.可以开展一些活动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形成。我每天利用课前10分钟开展“我读了……”的读书交流活动。每天一点时间,让每个学生都用简短的话来说说自己昨天读的书或者文章,既交流了收获,开阔视野,又锻炼说话能力。我还定期开展一些办读书手抄报、读书板报,开展读书竞赛,开展“我知道的科学”、“我知道的名著”、“我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趣事你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2.良好的阅读习惯更多的需要在父母的参与下形成。教师应重视家校间联系,构建校内外沟通、课内外结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建议家长在家庭里营造读书的气氛,家里要有报刊、杂志、书籍。当孩子有零散、短暂的时间,可要求他们随手拿一张报纸;当他们有完整的时间时,可要求他们端起一本书静静地打发时光。书应该在家中无所不在。父母与其规定孩子每天应花多少时间看书,还不如关心孩子们所看故事的情节发展,让孩子告诉你故事讲到哪儿,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们阅读的成就感。不要要求孩子不能看电视,该去看书,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书与电视是个矛盾,也不要奖励看完书的孩子,应让阅读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

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方法上给予指导,让课外阅读真正成为他们喜爱的事,让知识的海洋常常跳跃着他们因阅读有所收获的欢快的浪花,只要持之以恒,小溪终将能汇成海洋。

当然,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远不止于此,只要有心,便会事事皆学问,处处有方法。但愿每位语文老师都能用自己的方法,让每位学生爱上阅读,在阅读之河中自由地穿梭、遨游!

上一篇:顾颉刚的民众教育事业 下一篇:新课改下班主任工作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