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仲华和新华社

时间:2022-10-28 09:01:19

向仲华,1911年8月出生于湖南省溆浦县观音阁镇浆池湾村,是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者,先后任副总参谋长、政治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中将军衔。抗战时期,曾任新华社社长,为新华社的成长壮大和鼓舞全民族解放斗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向仲华调任军委后方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不久,改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报社社长。上任伊始,他根据党的抗战主张,为《红色中华》纪念特刊撰写了《要使红色中华成为统一战线的宣传者与组织者》,阐明了这个时期红中社的办报指导思想,就是要为抗日统一战线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西安事变后,向仲华根据、的指示,组织成立了红中社西安分社,使党的主张在国统区得以广泛传播,从而扩大了我党在国统区的影响,在舆论上很好地配合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937年1月中旬,党中央决定将《红色中华》报改名为《新中华报》,由向仲华继续担任社长;红色中华社改名为新中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社长是博古。

3月,向仲华接替博古,担任新华社社长,并继续负责《新中华报》的工作。晚上经常到新华社来,询问向仲华等人有什么最新消息,并发表他对时局的看法。向仲华总是连夜把的谈话突击整理出来,以新华社的名义发表,或刊登在最新出版的《新中华报》上。

七七事变以后,向仲华把新华社的业务逐步扩大,不仅的新闻电讯数量由原来的每天2000字左右增至5000字,而且也经常党中央的重要指示、决定和《新中华报》、《解放周刊》的社论,以指导和推动全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他还将抄收国际电讯的范围也扩大了,苏联塔斯社及德国海通社、英国路透社、法国哈瓦斯社、美国国际新闻社等的电讯,都抄收并翻译。向仲华组织人员把这些消息编写、播发,使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人民,能够较快地从多方面了解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及其发展。

根据中共中央和的指示,新华社决定在各抗日根据地建立起分社组织,在陕甘宁边区各地组建若干通讯网。在分社机构设置、人员选配、工作性质、任务等方面,向仲华一一提出具体要求,使新华社的分支机构和通讯网很快建立起来。

1938年6月初,发表《论持久战》,向仲华征得同意后,由新华社全文播发。这是新闻媒体首次公开报道这篇光辉著作,在全国产生了极大反响,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斗志,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日军对新华社恨之入骨,多次出动飞机野蛮轰炸其驻地――清凉山。每当日军对新华社进行轰炸,向仲华便组织人员撤离。轰炸过后,他和往常一样,带领大家继续坚守工作岗位。

1939年初,中共中央决定新华通讯社与《新中华报》分开,分别成立各自的编辑部门。从此,新华社成为独立的机构,直接由中央党报委员会领导。开始,向仲华仍兼管两个机构的业务。不久,李初犁调到《新中华报》任主编,向仲华便专管新华社。

随着形势的发展,新华社担负的任务越来越重。据此,向仲华经请示党报委员会和党中央,进一步调整、扩充了新华社的组织机构和人力,建立了编辑科、通讯科、译电科(中外文译电)、油印科、新闻科(油印《今日新闻》)。向仲华还参与创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和各抗日根据地新华社分社机构,使新华社采访、通讯业务扩展到各个敌后抗日根据地。这期间,为配合民族解放斗争的需要,他以苏澄、望一等笔名,撰写许多社论和国际评论,以犀利的笔锋鞭挞敌人,鼓舞人民斗志。1941年12月,向仲华被派往中共中央党校学习,自此离开了新华社。

(张昌竹)

上一篇:感悟为官 第12期 下一篇:湘钢选址的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