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钢选址的前后

时间:2022-06-13 09:25:05

湘钢始建于1958年。关于湘钢的选址,众说纷纭,这里以笔者的亲身经历和掌握的翔实史料来展示历史真面目。

20世纪30年代初,备受欺凌的旧中国,工业极度匮乏。有不少志士仁人为抵御侵略,殚精竭虑致力于发展中国自己的钢铁工业。以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秘书长翁文灏为代表的一批先辈知识分子,曾经编制并实施过一个规模巨大的“三年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部分是在中国南方兴建一个相当于东北的沈阳、鞍山和抚顺的工业区。这个工业区的重心就在湘潭。以这个工业区为中心,北可以通过粤汉铁路支持武汉,南可以通过广州保持国际通道,东可以直指华东,而西更可以通过湘黔铁路与大西南连成一体。从现在看来,在当时国内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形势下,这的确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

南方的铁路包括从浙江的杭州到玉山(杭玉段),玉山到南昌(玉南段),南昌到萍乡(南萍段)。四段铁路中除株洲到萍乡一段长度89公里的线路已于清朝末年建成通车以外,其余三段均是在九一八事变后的1931到1937年间建成并交付运营的。

与大规模铁路建设的同时,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决定在湘潭建设当时在中国内地堪称第一流的,由德国克虏伯公司和西门子公司提供设备的中央钢铁厂、中央机械制造厂、中央电机制造总厂和发电厂(这3座工厂的厂址正好就是今天湘潭钢铁公司、湘潭电机厂和原湘潭发电厂的厂区范围)。中央钢铁厂的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土建工程基本完工,铁路已经铺轨到厂区,由德方提供的设备也开始到达现场并部分开始安装。工程进展之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尤其日本侵略者畏如蝎虎,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卢沟桥事变,随之又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正面战场的攻势。1938年武汉失守之后,当时的国民政府不得不把这些工厂设备大都拆迁到大西南地区。

1958年6月间,新中国老一辈钢铁专家邵象华、杨树棠在知道我已经被调动到湖南钢铁厂时,把我叫到他们办公室,亲口讲述了国民政府在南方建厂的这段历史。我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更感到老一辈钢铁志士没有完成的理想将会由我们来实现的光荣感和使命感(这时邵象华即将调往北京,任钢铁研究总院院长)。上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湘潭之所以被选定计划中的工业区中心,并不是像“”期间讹传是伟人故里的原因。国民政府当然也更不会因为湘潭出了几个共产党的大人物就把湘潭作为重点加以扶持,甚至把3个重要的工厂放到湘潭。

湘钢选厂定点工作真正起于1956年,当时正是百废待兴的年代,对领袖个人的崇拜,还远远没有达到因为是领袖的故里就要建设一座钢铁厂的程度。1956年5月,由北京黑色冶金设计总院副院长李力所率领的一行14人的湖南钢铁厂选厂工作组来到湖南,经过两个多月的初步踏勘,从17个备选厂址中选出的只是长沙的(郎 木)梨――金地区的金、庄家岭和打鼓岭。而湘潭的七里铺厂址则名落孙山。从现在所查到资料来看,当时领袖故里根本没有成为一个条件被纳入技术经济比较范围。在这次踏勘一年之后,1957年6月,以冶金工业部新厂联合筹建处主任张一峰为首的,包括各方面专家一行23人的选厂定点工作组,经过仔细的考察和比较之后,最后选定了湘潭的雷公塘为湖南钢铁厂的厂址。从现在所能查到的踏勘报告、选厂报告,以及有关的审批文件和讨论记录中看,也根本没有一言片语提及湘潭是故乡这个后来变得高度敏感的话题。直到1957年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准在湘潭建设湖南钢铁厂时,也没有任何文件提及在湘潭建厂有什么伟人的政治意义。

笔者多年在湘钢建设问题上所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实,湘钢建厂50多年的发展历程以及湘钢对湖南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都已经充分证明了当初选厂决策的正确性。

(周崇英)

上一篇:向仲华和新华社 下一篇:同力实现新跨越 共谱辉煌新篇章